汉服,穿着“美的沉思”

汉服,穿着“美的沉思”

00:00
07:15

最近天冷降温,打算新添衣物,商场里有各式各样,有黑的、白的、红的,有棉衣、羽绒服、派克大衣,可谓满目琳琅。现代服饰款式虽多、设计虽酷,但一些传统服饰,如“汉服”,也受到偏爱。今天,我们就从“汉服”聊开去。

前几天,一则新闻广受关注。一对新人用汉服照登记结婚,结果被拒,成为热搜话题。汉服照能不能作为结婚证件照?有人晒出了自己的,说可以;有人被拒了,相关部门回应称,并非指穿汉服不行,而是指头发,证件照中头发不能戴任何东西。行与不行,自然有相关着装规定,而对“汉服热”的讨论更值得审思。

如今,打开电视,走在路上,常会发现穿汉服的人,已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汉服,这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却在概念上仍存在一定争议的服饰,虽然小众也还成规模。有趣的是,每每遇到汉服人群,乍一看风格相似,仔细看各有迥异,其中在材质、搭配、设计、审美等方面的差别,透着穿衣人的品位。或许可以说,现在的不少汉服,已经是一种以古风审美为基础,结合了传统文化、影视文化乃至二次元文化的独特服饰了。

不过,究竟什么是汉服,恐怕仍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回答。以中国传统服饰论,文学家沈从文晚年潜心研究而成的《中国服饰史》,详考中国服饰发展历程,展卷不用细读,就能发现每个时代的服饰都是如此不同。中华服饰蔚为大观,只可惜“晋代衣冠成古丘”,很多时候只能靠各朝各代的雕塑、绘画来想象,以地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的“二重证据法”来加以还原。故而有汉制、唐制、明制之分,有襦裙、直裰、袄裙之别,有人则提出上衣下裳的“衣裳制”、上下连体的“深衣制”、方便行动劳作的“衣裤制”,等等。爱好汉服,固然不一定要进入学术考据的领域,但于此能察,或许也能更好地穿出文化的品位来。

其实,无论哪种样式,都不乏古之要素、今之审美。服饰,是穿在人身上的,更是穿在时代身上的。一类服饰从雏形到成型,有审美需求,有实际需要,也是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体现,而且与当时的政治传统、文学艺术、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早有原始的自然取物为衣,虎皮裙尽显潇洒,植物蔽体也充满智慧;继而有麻、帛、棉、纱,绣上争奇斗艳的小配花;到近来,旗袍的线条、中山装的庄重、的确良的挺括、喇叭裤的飒爽……千百年来,服饰改了又改、变了再变,但总有一个声音告诉人们,穿什么,很大程度上要适应发展的程度、时代的节奏。换个角度看,传统服饰,不管是汉唐也好明清也罢,不管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居江湖之远,其实都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整体之中。

汉服要不要、能不能进入日常生活,各人可以有各人的选择。毕竟,只要无伤大雅,穿什么本来就是个人权利。各花入各眼,爱好者无需争辩,不爱者也不用鄙薄,都不必上纲上线。不过,传承不是照抄照搬,复兴也不是复制复印,爱好古装其实也不必泥古甚至返古,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元素、传统风格融入现代生活,在多元多样中激活传统文化元素,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记得前不久,为母亲买了一条围巾,上面印的是淡色的水墨画,素雅又低调,普通老百姓都觉得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把传统服饰改良成符合现代审美、日常生活,让传统元素、文化精华走进寻常百姓,可能更加重要。一个掐丝胸针也代表着匠心技艺、一个祥云纹样也传递着吉祥寓意,越是喜爱传统文化,越想弘扬传统文化,越应该以巧妙的形态、合适的方式把传统文化要素嵌入到日常。如此,传统服饰才有自美其美的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积淀自觉自信自强的信念。

有学者说,“美”比“历史”更真实,没有美,没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今天,美与审美都无处不在,无论是艺术产品还是日常服饰,既不是一件物品,也不是一桩生意,而是一个值得沉思的关于美的历程。衣服终改样式,时光终会流变,但优秀文化的血液会一直流淌、美的记忆会始终长存,我们要穿上的恰是那件叫作“美的沉思”的衣裳吧。

这正是:人在衣裳马在鞍,好不好看穿一穿。衣着不舍文化味,审美沉思佳名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