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巴黎烧了吗》:二战纪实文学丰碑之作

文学 |《巴黎烧了吗》:二战纪实文学丰碑之作

00:00
39:11

一座城池,两名记者,八百多位受访者,讲述了怎样一段巴黎往事?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本书书名来自于希特勒的一句话。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当日,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大本营里,咆哮着责问部下:“巴黎烧了吗?”

为了防止巴黎落入盟军之手,他在近一个月前开始布置巴黎的反攻,并且准备把巴黎连同它辉煌的建筑和艺术宝藏全部炸毁。但最终,巴黎躲过了这一劫。

这本书是由美国、法国的两位记者,花了3年时间、采访800多人写作而成的,他们的镜头聚焦在巴黎解放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细致入微地记录了这座最美丽的城市命运是如何在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合力之下发生转向的。

第一,四方势力的焦灼

德军:1944年夏天,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巴黎成了希特勒手中最后的战利品,如果巴黎失守,战火会烧回德国。在这个背景下,希特勒任命冯.肖尓铁茨为“大巴黎司令”,负责抵抗到最后一兵一卒,并在万一失手时炸毁全城。

盟军:盟军开到巴黎城下,却决定绕过巴黎继续向前。原因在于艾森豪威尔认为一方面,进城可能引发和德军的巷战,占用兵力又毁坏城市;另外一方面,维持巴黎日用的成本太高昂,需要耗费8个作战师的力量和大量汽油,可以说是救得起、养不起。

戴高乐:他不在国内,二战期间却一直是法国人和盟军心中法兰西抵抗法西斯的代表。

法国共产党:他们在3年内组织起了最具战斗力和纪律性的队伍,遍布巴黎各地,他们希望在盟军进入之前先取得对法国的领导权。

第二,起义

1. 8月19日早上七点,戴高乐的人拿着各种枪械、甚至赤手空拳地把国旗挂在了警察总署楼顶,接管了这里。后一步赶到的共产党在巴黎的领导人罗尔怒不可遏,立刻宣布全城起义。

2.德军迅速反应过来,进行反扑。起义者很快弹尽粮绝。

3.停火协议。

虽然反扑很顺利,冯.肖尓铁茨却越来越犹豫。他早就应该按照希特勒的部署坚决扑灭起义,甚至开始动手烧城,否则不光是他自己有抗命的危险,因为“连坐法”的存在,他在德国的妻儿也有生命危险。

但是,一方面他知道德军已经不可避免在走向战败,这个时候即便巴黎守卫有力,也只是拖后了几天战败的时间,却会损失更多的普通德国士兵的生命。另一方面,无论是反扑还是烧城,他都没办法承受毁灭巴黎的历史罪责。

在这种情况下,他同意了瑞典大使诺德林提出的停火协议。但是共产党方面不愿意,因为一旦停火,他们掌权就变得没有可能,必须趁势夺权,于是停火协议几小时后就瓦解了。

4.寻找盟军。

冯·肖尔铁茨派瑞典总领事诺德林去给盟军递信,说再等他们48小时,如果再不来随着德国援军进城,就只好实行焦土政策,但因为他们没有及时赶到,承担历史责任的是盟军。

不仅是冯.肖尓铁茨去找盟军了,戴高乐和法国共产党的人都去求盟军的了,告诉他们,如果再不来,巴黎将陷入毁灭。

最终,艾森豪威尔先后派出了法国第二装甲师和美国第四师进军巴黎。

第三,8月25日,巴黎解放

1. 进入巴黎。

在进军巴黎的路上,法国第二装甲师受到了更激烈抵抗,有惨重的伤亡。一个当年骗家人出来买烟、加入军队的士兵保尔·兰德留在杳无音讯三年后,终于要带了一包烟回家了,却在家门口跟德军的交火中,被炸死在了自己的坦克里。

因为阻碍相对较少,美军第四师率先进城了,成了第一批解放巴黎的人。随后法国第二装甲师也进了城。

这两支部队受到了巴黎人无与伦比的欢迎。他们在全城奏响《马赛曲》,也敲响了所有教堂的钟。人们拿出一切可以表达感激的东西,红酒、鲜花、西红柿、胡萝卜、甚至兔子,送给沿途遇到的士兵们。

也有很多法国士兵在人群中终于遇到了多年未见的家人,上演了一幕幕温馨感人的团聚景象。

2. 投降。

另一边,在德军对盟军的反击中,希特勒终于知道了消息,歇斯底里地反复问手下“巴黎烧了吗?!”然而这时的冯.肖尓铁茨已经决定投降了,他对盟军短暂抵抗后投降,最终,他在战俘营中被拘捕两年零八个月。

3. 戴高乐掌权。

在历史的节点上,戴高乐赢得了巴黎。他先是在广场上进行脱稿演讲,表现出极高的人气,第二天又在全市游行,在暗枪阵阵中确立了自己的权威。

《巴黎烧了吗?》被誉为“史上最好的纪实作品”,作者以四方势力的博弈为全书的主要线索,很多小人物的故事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点缀其间,做到了既大气恢弘,又有血有肉。基于海量的细节,两位作者也做到了不带预设立场,像横扫历史的镜头一样忠实还原了这段历史和这些人物。


解读 | 玥然

资深财经记者,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播音 | 秋安

策划编辑 | 李雪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达少游

    太喜欢这个朗读者了,最喜欢的,希望多多听到你的声音

    吴侬丝语 回复 @达少游: 他叫啥?那个声音和他不一样啊,太单薄了。

  • 涂玉芳

    《巴黎烧了吗?》被誉为“史上最好的纪实作品”,在德军、盟军、戴高乐、法国共产党四方势力的博弈中,很多小人物的故事点缀其中,使得这部作品既大气恢弘,又有血有肉。还没有看原著,但已被吸引。

  • 缓缓飘落的枫叶像思

    巴黎是保住了,圆明园没有保住

    承载的更多 回复 @缓缓飘落的枫叶像思: 弱国悲哀

  • 小章鱼zhang

    真实的战争永远比我们想像那宏大的场面,英雄斗智斗勇指定江山无比气派的场景复杂太多。小人物命运卷入其中无力改变,每个人只是被车轮推着前行,不管愿意与否。我们总是因为战争的正义与否选择站队,但是真实全面信息下的战争通常难说正义,双方都在为自己坚持的东西拼的你死我活,都认为自己相信的东西是至高无上他人不可染指的。还好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感谢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由一些和平主义者可以主持局面,感谢我们今天的经济模式更多以看不见的资源获利。也希望经历战争的人可以早日从战争带来的阴影走出来。

  • SageLee

    无数的大小人物,涵盖各方,跨越各阶层。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有时是奉命行事,有时看起来更像无心之举。听书的过程被完全吸引,忍不住想象如果这个人当时不这么做,历史是否会不同。假设肖尔铁茨没有心怀畏惧真的毁掉巴黎呢?假设躲过追捕的德国兵没有因为害怕人群而扣动了扳机呢?假设戴高乐被射杀了呢?……这也就是历史的魅力,同时也是此书的魅力。 75 年前,希特勒愤怒责问:“巴黎烧了吗”?如今的回答是: “没有,但巴黎圣母院烧了”!

  • 东北爹自留地

    之前读库促销买了这本书,听了讲书以后决定好好看看。小人物和大人物共同记述了这段历史。有血有肉有情感。主播的语气也很有魅力。

  • arkrsr

    这部纪实作品有一定的客观性,没有对胜败善恶做过多的渲染。即使纳粹也有人性的一面,而盟军也有自己的内部问题。作者尽可能的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实际情况,而反思的事情交给我们自己。

  • 小红ReDing

    想起了E伯爵的天鹅奏鸣曲

  • 蓝胖子老师

    许倬云说“新闻是短历史,历史是长新闻。”这两件事情其实是一码。好的历史写作应该和好的新闻报道一样,是有画面感的。 《巴黎烧了吗》给我们的启示是:想写点东西的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写电影剧本,我们很难超过刘恒,他写一个电影剧本的酬劳以百万元计;写诗歌,海子之诗,因其自杀而成绝唱,诗人食指,已经疯了,而一般人是写不过疯子的;写小说,要竞争的人就更多了,不用提了。剩下的就只能比下功夫。如果能够象《巴黎烧了吗》的两位作者那样去下功夫,用3年时间去采访800个人,再加上适当的文学技巧,写出来的书,不会差到哪里去。

  • 繁星1992

    看来有时候即使是对的也可能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