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02期:人生下半场,拼的是“钝感力”

2019-702期:人生下半场,拼的是“钝感力”

00:00
09:46




前段时间,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揭晓,咏梅凭借《地久天长》夺得最佳女演员奖。


这是继年初的柏林电影节后,咏梅第二次夺得影后。

 

咏梅获奖后,提到最多的两个字是“幸运”。


这是她第一次出演电影女主角,就达到了很多演员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

 

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辞。

 

前半生的默默耕耘、静心等待,才成就了后半生的好运气。

 



49岁之前,没有多少观众知道咏梅的名字。

 

她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员,最早时从事外贸工作。


因为不喜欢朝九晚五,她毅然决然进入了演艺圈。

 

对待演戏,咏梅一直是不争不抢的性格,大部分的机会都是合作过的导演推荐而来。

 

演了几十年配角,很多人劝她,多接点戏增加曝光。

 

她发微博回应道:我在等待一个属于我的角色,我不急,你也别急。


 


“不急”可能是咏梅给人最深的印象了。


比起出名和赚钱,她更在意的是角色的价值。

 

34岁时咏梅出演了当年的大热剧《中国式离婚》,很多机会找上门,她的电话几乎没停过。




她觉得自己快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冷静下来的她,索性把手机设成呼叫转移。

 

她没有彻底关机,还是会回复短信,但主动权在自己手中。

 

后来她意识到市场环境越来越浮躁了,谈论艺术变成了给人添麻烦,赶进度才是最重要的。

 

她索性休息,看书练瑜伽,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面对环境的改变、旁人的眼光,咏梅总是“迟钝”的。


她始终保持自己的步调,把人生的舵掌在自己的手里。


不向谁妥协,只遵从内心的选择。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说:

钝感力就是,一旦下了决心,就能够无视周围人的目光和流言蜚语,毅然决然地进行。
即使听到别人的讽刺,也是一副与我无关的架势,大大方方地勇往直前。

钝感力,正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原动力。

 



最近,正在热播的节目《主持人大赛》,出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

 

她就是著名的央视主持人敬一丹。


作为曾经的主持界“标杆”,敬一丹主持了20年的《焦点访谈》是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当年那个逻辑清晰、文思敏捷的“央视名嘴”依然那么的如沐春风。


就像她的人生经历一样,永远不疾不徐,却又沉稳有力。

 

敬一丹的事业起点是一名广播员,后来被推荐到广院学习。


毕业后,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做主持人。

 

她并不满足于这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决定读研深造。


尽管不会英语,连26个字母都不认识。


她仍然一边工作一边考研,考了三年,终于在28岁那年金榜题名。

 

敬一丹的母亲曾对她说: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也许是这样的激励,让敬一丹想要什么,就努力争取,不问结果。

 

在北广当了三年老师,这份“铁饭碗”依然没能留住爱折腾的敬一丹。


不安现状的她,又跑去央视面试。

 

在33岁那年进入央视,从零开始,兢兢业业。


渐渐家喻户晓,成为当年央视的一张“名片”。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在大部分人眼里,三十岁是人生的“分水岭”,年纪越大越难掀起什么水花。

 

可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

 

那些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的人,他们都有一种难得的品质——钝感力。

 

一个过于敏感的人,往往会太过在意世俗的看法,被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影响了自己的节奏。

 

而钝感力很强的人,他们懂得屏蔽外界的眼光和不必要的情绪,将全部的精力用来提升自己。


看似“迟钝”的人,越能有所成就。

 



去年,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拍出了9.315亿元的天价,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新纪录。

 

而当年的齐白石,还是连画都卖不出去的“放牛娃”。

 

齐白石从小体弱多病,干不了重活,只好去当木匠。


因一本《芥子园画谱》,对画画产生了兴趣。


每晚点起油灯,一笔一笔地临摹。

 

27岁齐白石拜师学艺,正式成为一名画匠,一画就画到了五十多岁。

 

年过半百,在很多人含饴弄孙的年纪,齐白石却当起了“北漂”,开启了自己“五归五出”的求学路。


游遍了大半个中国,结交了不少人脉。

 

看遍了名家的真迹,齐白石不停地临摹,尝试学习各种画法。


虽小有成就,也有人欣赏认可,但始终缺了一些精髓。

 

齐白石痛定思痛,决定彻底抛开过去的画法,从零开始,自出新意,开创自己的特色画法。

 

人生最难的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清空自己,不迷恋过往的成就。

 

有人说:

“人生就是一座山峰,我们都渴望立于山巅一览众山小。
有人年少成名,有人大器晚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
但无论如何,只要全力以赴,必然希望常在。”

人生没有所谓的“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活在自己的节奏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黄金时区。

 



松浦弥太郎说过:


“比起随波逐流,我更想以自己的节奏度过每一天。”

坚持自己的节奏过好一生,其实并不容易。

 

闺蜜小薇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


不论是工作上听从父母的建议,考了两年公务员终于成功“上岸”;

 

还是婚姻大事上,经不住父母的催婚。


小薇的节假日比上班还忙,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

 

后来遇到了一位条件不错的对象,看到父母都很满意。


疲倦的小薇也不再坚持,不到半年时间,两人就领证了。

 

真正步入到婚姻中,小薇才发现两人三观的差异如此巨大。


婚后的生活变成了一地鸡毛,让她心力交瘁,毫无感情基础的婚姻完全不堪一击。

 

两人的日子充斥着吵架和冷战,已经走到了离婚的边缘。




每次聊天时,小薇都会向我们诉苦:


“我的人生不是自己的,如果当初不是被爸妈催得烦了,匆匆忙忙结婚,如今也不会过得这么狼狈。”

村上春树说: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
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事业如此,婚姻也是一样。

 

一旦违背本心,随波逐流,往往会变成人生最大的遗憾。

 

泰戈尔说过:


“最好的事情总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所以不必慌张赶路,按自己的节奏,步履不停地走过每个今天。”

真正强大的人生,都拥有“钝感力”。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私信回复“福利”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行走的好姑娘

    婆娑大梦 日日黄粱 若真的喜欢 就别抗拒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