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洪兵
我在上集提出了一个问题,孙子兵法最核心的一个字是什么?
这个字就是“柔”。
“柔”是“攻与防”、“取与舍”、“进与退”等对立统一战略范畴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它作为东方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体现出了“寓攻于防”、“以退为进”、“先舍后取”、“后发制人”等战略内容。
我们的许多战略决策者,并不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只知道“伸”而不知“屈”,或者只知“屈”而不知“伸”,更不知“屈”是为了“伸”。他们的战略上缺乏应有的弹性,大多柔性不足,刚性有余。
所以,我们要认真领会东方战略的“柔”之理念,洞悉其中的“屈伸之辩”。
大道至简,但“简”绝不是简单,越“简”则越难。这个“柔”字很难理解,很难用传统的学习方法理解,需要我们按照前面所说的各种中国心学方法去意会。意会这个“柔”字,我通常上课需要很多时间,需要一些特殊的提示。下面,就按照上课的提示,我们一步一步的讨论一下这个“柔”字,看看你能意会出多少其中的含义,找到多少战略的感觉。
请你按照我的提示,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学过的孙子兵法。请问:孙子说过的“避实击虚”是不是“柔”?孙子说过的“以迂为直”是不是“柔”?孙子用水做了很多比喻,是不是“柔”?孙子比喻中的“恒山之蛇”和“始如处女”是不是“柔”?
再请问你,毛泽东的“诱敌深入”是不是“柔”?毛泽东的十六字诀是不是“柔”。
这样一说,东方战略家几乎所有的战略思想,都体现在这个“柔”字上。
这个“柔”字,并不是孙子兵法的概念,而是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大量提到“柔”这个概念,并且以大量篇幅阐释他的“守柔”思想。
有人问老子,什么是“柔”,老子没有说话,先指了指的牙齿,然后又指了指舌头,转身走了。你想一想,什么是“柔”?牙齿很坚硬,不是“柔”,牙齿的生命力不强,人在岁数不是很大的时候,牙开始出毛病了,坏的坏,掉得掉。可是,舌头没事,陪伴你终生,完好无损,为什么?就是“柔”,想长的时候,它能长,想短的时候,它能短,想宽的时候,它能宽,想窄的时候,它也能窄。老子的这个比喻真是太形象了。
看来,这个“柔”字,里面包含有极其深奥的道理,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我下面就讲几个故事,调动你的想像力,意会一下这个字的含义。
从军事的角度,从战略的角度,我们怎么理解这个“柔”呢?我想讲一个故事。第五次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这次会是在太湖边上一家有名的宾馆召开的。会上,有位外国战略专家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问:中国的积极防御战略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我对他说,这个问题是保密的,说了要掉脑袋。这位外国战略专家很是失望,我说,别失望,我可以回答中国积极防御战略的一些理论问题。我就问他,你知道中国战略的“道”吗?你知中国战略的“势”吗?他都是摇头说不知道。我又接着问,你知道“柔”吗?没想到,他更是摇头。对这个不懂中国文化的老外,怎么解释呢?我这时想到了“弹簧”。我说:中国的积极防御战略就像“弹簧”一样,当你攻过来的时候,绝不会与你硬扛,我们向后收缩,这个过程有两个作用,先把你的力量化解掉,然后把我的力量聚集起来,时机一到,我就会突然发力,你就到了那个地方,这时,我手指向了太湖边上很远的一座楼房。这位外国战略专家听了以后,足足想了一分多钟,突然一拍桌子,恍然大悟,连连说中国的这个战略真是太厉害了!
从商战的角度如何理解呢?我再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去一家著名的国有企业的总部去上课,课余时,有一位老总走过来说:洪老师,我能不能这样去理解“柔”,我把我的商业运作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水囊,当对手攻过来的时候,我不和他硬顶,我会向后收,甚至我会让出一些市场,让出一些利益。我说:这个比喻不错,是“柔”,“柔”的一个特点,不是用顶劲,而是用顺劲,就是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就像毛泽东说的“诱敌深入”。我接着问他:你让出市场,让出利益,你不是吃亏了吗?他说:没有啊,我是一个大水囊呀,我这一边退回来,可我那一边不是又出去了吗?我是一个整体的运作。这位老总的水囊比喻真是很棒,又反映出了“柔”的另一个特点:整体运作。懂得这个字的战略家,看得是一个局,不是一个点,这个地方的退,是为了那个地方的进,这个地方的失,是为了那个地方的得,他追求的结果,是一种整体上的全胜。
我下面讲的这个故事,是一位企业家学习的故事。这位企业家非常爱学习,来北京要报好几个班,在北大报一个班,在清华报一个班。他学习有一个特点,从来不作笔记,总是在认真地听,边听边思索。在北京上完几个班,听完一轮课程,他总是要总结一个字,寻找一字真经。第一轮学完,他找到了一个字“忍”,忍耐的“忍“。他说:我学会了忍,这个字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交了很多朋友,我的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他来北京又学了一轮,又找了一个字“融”,融合的”融“。他说:这个字更好,它包括了“忍”字的意思,但又有这个字所没有的意思,就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资源共享,共存共赢,共同把事业做大。他说;学了第二个字,我的企业做得更大了。又学了一轮,在这一轮中他学习了孙子兵法。他说,我找到了第三个字“柔”,这个字比前两个字更好,有前两个字的意思,但还有前两个字没有的意思,就是里面有一种攻守兼备,进退自如的一种弹性的感觉,有一种笑至最后的后发制人的感觉,当然,这个“柔”绝不是软弱,柔中有刚,绵里藏针。这位老总一个字一个字的往里面悟,明白了“柔”的一些寓义,多少找到了”柔“的感觉。
有一次上课,在谈到“柔”的时候,一位28岁的年青的女企业家站起来发言。她说,我有一位准老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未婚夫,相处几年,我有些烦他了。为什么?无论什么事,他总是让着我,顺着我,我想发个脾气,发个火都很难,真把我弊的难受,而且我还看他太没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听完老师的课,我发现我的这个判断不对了,他什么事都让着我,可结果呢,最后什么事,我都服从了他。老师,你说这是“柔”吗?我想了想说,这还真是“柔”,“柔”有一个特点是“顺”,这个“顺”字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就是用一种让人感到舒服的办法去达成目标。如果让别人满怀怨恨的服从你,不是高手;能够让别人兴高采烈地跟着你走,那才是高手。
我去年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节目中一位专家讲解“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是一种治理洪水的新理念。专家讲到了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治理洪水,不要去堵,不要去挡,而是把它们放进来,慢慢地吸收掉;二是要学会与洪水和平共处,不把洪水视为敌人,而要把洪水当成朋友。这一治水的理念就是“柔”,对待洪水,不用顶劲,而是顺劲;对待洪水,不是逼走逼退,而是请进来,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共存共赢。通过这个节目,让我又发现了东方战略与西方战略一个差异。西方战略是一种对立排斥的理念,西方战略家强调的是战而除之;东方战略则不同,东方战略是一种包容吸纳的理念,东方战略家强调的是收而用之。
有一位上过我课的企业家,给我发来一封短信,是这样谈到”柔“的。
洪老师,首先祝您节日愉快,下面是我的听课感受:听洪兵教授讲完孙子兵法,有醍醐灌顶之感,心中充满喜悦。结合以前听的课看的书,再与自身企业案例对比,觉得站到产业最高点来摆兵布阵,做企业变得很有趣,虽有很多挑战、困难、纠结,但甘苦皆为外人不能享,人生最大的财富是经历,这种波澜壮阔的挑战起伏皆为上帝所送来的礼物,感恩过程中相伴着一切人与事。洪教授讲:孙子兵法的核心就是一个字“柔”。就是用最舒服的办法打赢战争,让对手接受你,把事情做圆满。做人做事圆润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绝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间,只要一睁开眼睛就需要与人交往,与其做一只刺猬,刺伤别人,孤立自己,不如做一个圆润的人。
我记的有一首诗,能够让我们感觉到这个“柔”。
过眼烟云不须争,万巻涵养集大成。
金钢百炼柔绕指,弯弓不发似有声。
本集结束,我想请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讲的是战争,讲的是如何在战争中获胜,真是这样吗?在多年研究中,我发现孙子兵法在这些内容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是我们现代战略更急需的,它会让我们从更深的根源上减少战争这一人类最大的忧患。
这个更深的思想是什么?我们下一集再说。
“柔”字的感觉就像是一种创造对立统一关系的顶级艺术,无论对方怎么变怎么打都能以顺劲创造出对立统一的关系并转化。和太极有异曲同工之妙,进退之间,推拉之间,攻守之间不断的相互转化,那种圆润感只能意会不能妙传。
感谢洪兵老师的讲解,讲得非常好
对,确实有醍醐灌顶之感,感觉在授予我们心法,以前看着字,就是没有读到心里去。
水囊还仅仅是对柔进行空间上的驾驭,时间柔性展现不出来,若用水库做喻则实为更加恰宜贴切,在多雨的季节时间接受收拢多余的雨水以起到蓄水减灾的作用,避免田地过涝影响作物生长,在少雨的季节时间开闸放出存储着的雨水,起到放水灌溉的作用,避免田地过旱耽误作物的生长……同时在多雨时间和少雨的时间实现了去水存水和释水放水,实现了时间上对于多水和缺水的弹性的柔的控制和驾驭,变害为宝,变不利为有利,实现了对涝灾和旱灾的柔性控制,是人类对雨水柔性控制的智慧的体现
青缸红杉 回复 @青缸红杉: 或按洪老师的"战略感觉"说,柔性的空间感出来了,柔性的时间感没有出来
柔是表,刚是内。柔不是软弱,而是寻找对手的失误。
洪老师讲的很好,听了那么多讲孙子兵法的老师,还是你讲的最有味道,期待你讲讲道德经。
洪兵教授 回复 @孟平春信: 谢谢🙏
讲的是人性吧
我说柔是马保国的接化发,诸位可信?。上善若水,专气致柔,坤之道,接化发,敌进我退十六字诀,战略防御相持反攻等等,去除名相后,其内在是一致的。嗯,却也落在“法”这一层次,还需注入“道”这种内核,使得“失败退却”变为“战略转移”,从而使得本质不同,就像“防御”和“积极防御”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东西。
就比如说树叶,他们用毛茸茸的一片接住了原本无形的水珠。
洪老师,讲的太好!什么时候讲讲毛泽东智慧啊!盼望
洪兵教授 回复 @龙卷风1974: 毛泽东战略智慧暂不安排播讲了。社科出版社有专著。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