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曲江》

李商隐《曲江》

00:00
40:55

 

曲江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⑴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秦为宜春苑,汉为乐游原,有河水水流曲折,故称。隋文帝以曲名不正,更名芙蓉园。唐复名曲江。开元中更加疏凿,为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参差。"gāi zhōu,释义为岸曲长的洲。

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兴于长安,始于贞元之初,首倡者是唐德宗李适。在平息了朱泚、李希烈叛乱之后,唐德宗改元"贞元"。他认为,三月有"上巳节",九月有"重阳节",而二月正是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却没有一个节日,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就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见。

 

李泌为京兆(今西安)人,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威望很高,他觉得德宗所说颇有道理,为此他建议:废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为节的旧例,改贞元五年(790)二月一日为"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给他们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五行神中的木神),以祈祷丰收等等。

 

德宗听了十分高兴,完全采纳了李泌的意见,立即颁布了一道诏令,以贞元五年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同时规定,每年此日给官员们放假一天。唐代宴会总少不了赋诗乐舞,中和节宴亦复如此。德宗李适喜欢作诗,在中和节曲江宴会上,皇帝赐御制诗,百官奉和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五行神,指的是:东方木神句芒、南方火神祝融、西方金神蓐收、北方水神共工/玄冥、中央土神后土。

句(gōu)芒,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辅佐东方上帝青帝太皞。 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

 

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它的本来面目是鸟,它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有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它:它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古时代上巳节是"祓[ fú古代用斋戒沐浴等方法除灾求福,亦泛指扫除 :~濯(洗濯)。~除(古代除凶去垢的仪式)。~禊(古代民俗,到水滨洗濯,洗去宿垢)。] 禊"的日子,有在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习俗。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有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 三月上巳到河边洗除邪秽的"祓禊"风俗,从起源上看正与兰汤辟邪术密切相关。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持兰草或香薰草药沐浴,都是唤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这种与原始的宗教相关的近水祝殖信仰,当是三月上巳日祓禊风俗的真正缘由(《风俗探幽》

⑵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南齐书·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⑶子夜:夜半子时,半夜。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晋朝有一个叫做子夜的女子,很有才却多愁善感,后来被迫与爱人分离。子夜创作了在东晋南朝的著名乐府 《子夜歌》(乐府诗集卷四十四 清商曲辞一)。 歌曲的风格极其悲哀,乃至东晋豪门王轲府中的鬼魂也为之感动而唱起了这首歌。《唐书·乐志》曰:"《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宋书·乐志》曰:"晋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可见子夜是在东晋孝武帝以前的时代的人物。东晋南朝时期特指寓居南方之北来人口。西晋末中原大乱,自东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纷自北南奔,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置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准其暂挟注本郡,免除赋役。日久侨人安家定居,数经土断,多以其居地为籍,纳税服役同于郡县土著编户。土断: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即以土著为断。

《乐府解题》曰:"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皆曲之变也。"

⑷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此指嫔妃们。

 

⑸玉殿:宫殿的美称。三国魏曹植《当车以驾行》诗:"欢坐玉殿,会诸贵客。"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唐韦应物《叹杨花》诗:"空蒙不自定,况值暄风度。旧赏逐流年,新愁忽盈素。才萦下苑曲,稍满东城路。人意有悲欢,时芳独如故。"

①“空蒙”句:指杨花飞舞空中,如烟似雾,混蒙迷茫。

②暄风:春风。

③旧赏:从前的赏心乐事。逐流年:随着流逝的时光而逝去。

④盈素:满怀。素,通“愫”,情怀。

⑤萦:环绕。下苑:汉宜春下苑,即唐长安东南隅曲江池。曲:深隐处。偏僻的角落。

⑥时芳:应时的花卉,指杨花。

 

 

⑹华亭闻唳鹤: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西晋时,陆机文采出众,为一代名士。成都王司马颖爱才,重用陆机。讨伐长沙王司马乂[ yì 1. 治理,安定 :~安(太平无事)。

2. 贤才 :俊~在官。

3. 割 :~草。~麦。

]时,用陆机为主帅,统领兵士二十余万。陆机请辞,成都王不允。部将见这个南方主帅书生气十足,都不服调配,加上陆机缺乏作战经验,结果损兵折将,大败而归。有人诬陷陆机与长沙王有私,成都王遂派人抓捕陆机。陆机闻讯,苦笑脱去战袍,叹道:"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于是平静地接受极刑。

华亭鹤唳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uà tíng hè lì,是指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另义,指华亭谷的鹤叫声。表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⑺铜驼: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⑻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指国家的沦亡。折:摧折。

 

⑼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一作"阳春"。"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放眼极望不见太平时皇帝车驾经过,空自在夜半时听到冤鬼的悲歌。

不再有御驾载来倾国倾城的美女,玉殿旁的御沟依旧分来下苑清波。

那被杀的陆机回忆起华亭听到鹤唳,像临老的索靖为担忧王室而泪洒铜驼。

天翻地覆的巨变虽然已使人心摧魂折,比起伤春的悲恨这般感慨还未算多。[2]

 

创作背景

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开元中疏凿为胜境……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已之节"(康骈《剧谈录》)。安史之乱后荒废。唐文宗颇想恢复升平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李商隐这首诗,就是事变后第二年春天写的。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sù、舒元舆、王璠fán、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这里用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这里用西晋索靖"泣铜驼"典故,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此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公众号:秋语荷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77776005

    李商隐很有预见性啊

    秋语荷塘 回复 @听友77776005: 是啊。其实也无需遇见

  • 再生缘_xy

    🚐🚚🚔🚋🚝

  • 雨滴_560730

    终于在这里听到了“曲江”一词中“曲”的正确读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