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收获】第六届中国CBT学术大会个人收获总结

【学习收获】第六届中国CBT学术大会个人收获总结

00:00
01:25:19

11月21日-26日,我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认知行为治疗学术大会。在6天的行程里,我共参加了主会场的全部10场报告、分会场的12场讲座,2个会前/会后工作坊,以及1场联合督导。

 

下面,我先谈一谈这次参会的总体感受,然后简要回顾我所参加的每场报告、讲座、工作坊及督导的收获。


一、总体感受

此次参会,我从很多讲者身上看到了心理服务从业者对助人工作的热爱,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及创新精神。下面举几个例子:


热爱

每个分会场的讲座安排得很紧凑,每位讲者只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湖南省脑科医院的刘光亚老师上台后,说道:主持人在介绍我的头衔时,我很着急,“那些都不重要”,时间很紧张,20分钟的时间我很难把想讲的内容讲完。


由此可以看出,刘老师不重虚名,只一心想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同行的迫切心情。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的张燕老师讲座结束后,台下有人提问:有些学生被诊断为抑郁症后,学校要求休学,但学生和家长希望咨询师开复学证明,应如何处理?

 

张燕老师回复说:这样的情况我经常遇到,我会评估学生的情况,也会评估学生家长的状态,如果学生确实可以回到学校了,并且家长也配合,我会开证明,并写上“如有需要,给我打电话”。她说,这会给咨询师添麻烦,但这是咨询师需要承担的责任。

 

由此可以看出张燕老师为学生负责的医者精神。

 

严谨

王建平老师报告结束后,由主持人李占江老师作总结,突然王老师打断了李老师:“刚才我可没那么说。”随后两位老师就咨询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互争辩了两句,最后统一意见:我们不能影响大会进程,下台咱再接着辩论。引得台下一片笑声和掌声。

 

创新

刘天君老师将中国古代修炼技术融入行为治疗的框架中,结合了东方的“空性”智慧与西方的结构化治疗方式,创造了移空技术这一本土化的心身治疗技术。

 

李飞老师使用CBT的方法来教授CBT,位照国老师使用CBT的思路来进行督导,这些都是对原有治疗技术、教学、督导方法的创新。

 

二、我在每场报告、讲座、工作坊及督导中的收获

我先做两点说明:

1. 虽然我尽量保持客观,把我听到的讲座内容如实反馈出来,但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风格的影响,信息传递过程可能会失真,所以请读者朋友仅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即可,不必拘泥于细节;

2. 有些讲座内容我说的多一些,有些少一些,这跟我的个人兴趣有关。对于某个讲座我的收获少,不代表讲座本身不精彩。


下面是我的收获。


CBT与中国文化


曹玉萍:CBT与中国道家思想

简述中国道家思想在CBT操作中的应用与整合。


东振明:儒家价值观在CBT中的应用——以强迫症干预为例

将中国人常见的价值观制作成卡片,像一副扑克牌一样,让来访者从中选出自己重视的价值观,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再把生活中每项内容实际所花费的时间写上,对比是否在重要的事情上用的时间更多,进而调整自己的生活。

 

一个典型的个案:来访者每次大便后擦屁股花费20多分钟,但TA重视的是心理健康,后来当他又要强迫性擦屁股时,想到“屁股里留些屎,有助于心理健康”,他就停下来了,因为“屁股干净”不是他追求的,他追求的是“心理健康”。


刘竞:CBT过程的文化适应

整个讲座如行云流水,令人舒适。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刘老师将咨询中很多需要对来访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语言,用诗词、古文、成语来替代,增加了文化适应性。


杨发辉:CBT与中国文化整合的临床干预模型——意象聚焦认知行为治疗

回顾了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例如象形文字。在临床操作中,让来访者的意象得到充分表达,其症状可能也会得到缓解。


刘天君:CBT与禅宗思想

刘老师的讲座只用10分钟左右,介绍了一个使用移空技术的个案。他的这个讲座很像移空技术工作坊的凝练版,所以我在后面介绍工作坊的时候再详细介绍。


CBT应用及特别专题


位照国:CBT督导中的量化评估

深圳市康宁医院的位照国老师将《认知治疗评定量表》(这个量表在《认知治疗:基础与应用(第二版)》的附录C可以查到)进行了调整,每次督导前,由督导师及被督导者分别打分,再对打分有差异的地方进行针对性地督导,提高了督导效率,还便于进行前后对比,监测被督导者的变化。

 

位老师提到的另外一点很具有开创性:第一次督导很像咨询中的初始访谈,督导师要对被督导咨询师进行评估,判断被督导者更适用于哪种督导风格,在后续的督导中,使用其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督导。


刘光亚:PTSD的CBT

刘光亚老师介绍了PTSD评估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个案概念化的要点,关键技术(暴露、认知重建),以及操作要点的提醒(暴露看似简单,实则暗礁丛生)。

 

下面是我记下来的一些要点:


PTSD常与抑郁、物质滥用共病


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其明白,出现PTSD是正常的,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具有自我保护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在PTSD中的体现。刘老师还举了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条件反射的泛化


对患者进行暴露治疗时,要把握节奏,让患者用第一人称、现在时叙述创伤经历,将冷回忆(纯叙述式的回忆)与热回忆(带有情绪情感生理唤起的回忆)融合;第一次暴露至少进行90分钟(焦虑水平至少从峰值下降到一半),避免造成二次创伤


张燕:抑郁症的CBT

张燕老师强调,对于抑郁症患者,行为激活很重要。咨询师要大量实战,了解来访者,当见了10个、100个、500个来访者之后,对于人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


钟明天:恐怖症的CBT

钟老师拿自己的名字开玩笑(很多人叫他“钟天明”),说明了惯性思维如何影响人们的言行。在讲到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治疗时,钟老师举了年轻时的埃利斯逼着自己一年跟一百多个女孩子搭讪从而治疗社交恐惧的事例,说明了行为治疗中“Just Do It"的重要性。


苏艳丽:青少年人格病理的CBT

当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日常行为管理时,如果对方说“我不想”,比如“我不想吃饭”“我不想运动”“我不想上学”,可以告诉TA“不想不等于不需要”。

 

要对青少年进行人际关系训练,并把咨询关系作为例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苏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病房的孩子给她起外号惹她生气,希望以此达到早日出院的目的,苏老师借此机会,让TA明白了:别人的想法也许跟TA的不一样。


武雅学:正念(静观)认知治疗在带有人格异常的情感障碍中的应用

正念(静观)的定义:以特定的方式(有意识地、非评判地、此时此地地)觉察;正念训练是一种行为训练.

 

MBCT(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有效的机制:

 

增加来访者的心理弹性,更容忍自己的人格特质,甚至发挥自身“症状”特长,接纳自己,在社会上找到适合的位置。

 

MBCT的优势:

从行为训练入手,绕过了认知重塑的过程,避免了阻抗;

从身体入手,适用于对身体敏感的人;

提高觉察力、容忍力;

“软化”人格特质;

提高“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

 

MBCT的缺点:

 从练习入手,对于急于改善“症状”的人可能不适用


李献云:人格障碍的CBT理论与实践

图式的定义:一种影响大脑收集、存储、整合和提取等信息处理过程的认知框架。

 

图式的几种状态:休眠状态、被激活状态、高度活跃状态


图式的维持作用:自我预言的实现。

 

图式的回避作用:不去正视自己的核心信念、不去思考自己的核心信念,也就没有机会去挑战信念。

 

人格障碍的治疗要点:

关注关系,治疗联盟非常重要;

在与人格障碍患者工作时,治疗师/咨询师自己的某种核心信念很可能被激活,要保持自我觉察,并将咨询向有利于治疗的方向调整;

要对经典的CBT技术进行适当调整;

事先设定清晰的边界;

危机干预与坚持边界的平衡;

重视案例概念化;

重视自我照料;

对来访者的核心图式进行工作很重要

 

 

主会场报告

 

张岚老师介绍了跨诊断的UP治疗方案,跳出传统CBT专病式的、手册化的治疗方案,更注重情绪的重要性。

 

Jan Glasenapp报告的题目是《Psychotherapeutical Flexibility in CBT》,他的一句话给我深刻印象:是治疗师在与来访者工作,而非CBT在与来访者工作。

 

许文耀老师介绍了《CBT在青少年自伤自杀干预中的应用》,我记住的几个要点:


治疗师采用哪种理论,就会用这种理论来看待来访者。但治疗师要时常反思已有的理论:真的是这样吗?


许老师通过对比台湾近20年的经济情况、失业率与青少年和青年自杀率,说明了自杀与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因素息息相关

 

联合督导


23日晚上同时进行了两场督导,我参加的是由王建平、刘兴华、程文红、赵静波四位老师联合督导的一场,我仅大致谈谈收获。

 

几位老师在督导个案时,既有宏观上的把握(例如个案的家庭背景、所处城市的文化),又有细节上的追问(例如个案的身高、长相,首次发病的详细情况,各个重要事件的先后顺序,具体情境下的行为、想法、情绪、生理表现)。


最后给被督导咨询师提建议时,四位老师一致认为要保持稳定的咨访关系,确保来访者的利益最大化。

 

会前工作坊:移空技术的操作与临床应用



刘天君老师说“不仅处理来访者的问题,更要把来访者带到没有问题的地方”


移空技术是一种本土化的心身治疗技术,以缓解或消除症状的影响为目标,简单易学,整合了中国传统修炼智慧与西方行为治疗的标准化范示,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开辟了全新的思路


用刘老师自己的话说“我用一个人头马的酒瓶来装二锅头”


由于移空技术只针对当下的症状影响进行工作,甚至不用问来访者的隐私问题,所以更适用于中国人爱面子、”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想,减少了来访者阻抗的可能性


移空技术简单高效,通常来访者只需要见咨询师3次,首次进行初始访谈,第二次进行移空操作,第三次巩固效果,适于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来访者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


对于移空技术的操作要点和原理介绍,请阅读刘天君老师今年出版的《移空技术操作手册:一项本土化心身治疗技术》

刘天君老师颁发学习证明


会后工作坊:苏格拉底问话

 

我今年下半年参加了李飞老师的CBT个案概念化连续培训,由此进入了CBT学习的大门。在培训过程中,每次李飞老师讲到案例,或者进行现场演示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李老师每个问题都很巧妙,有些问题问出来之后,来访者自己就省悟了。

这次大会正好有李飞老师与李艳苓老师合办的“苏格拉底问话工作坊”,我就报名参加了。

 

在这里,我不想谈对于苏格拉底式提问这一具体技术的学习收获,我想说一说对于李飞老师教学方法的体会。

 

总体来说,李老师是用CBT的方法来教授CBT:


李飞老师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讲了自己的学习经历、本次学习的目标、本次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这很像在咨询的初期,跟来访者一起制订咨询目标的过程,并对来访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前告知咨询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让其做好心理准备。就像咨询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学习心理咨询的过程,也没有那么容易。


对于学员的提问,李老师通常的回答是:“你觉得咧?大家觉得咧?”这种启发式学习,也很像CBT所倡导的“合作的经验主义”原则,强调咨询师与来访者作为一个团队,一起打怪升级。李老师也经常说:我是在跟你们一起学习,从你们那里我可以学到很多。


李老师培训的一大特色是聚焦,这也符合CBT目标导向、聚焦当下的原则。李老师在一开始介绍的时候就说,他是把心理咨询这一开放式的技能,转化成封闭式的技能来教给大家——套用最近流行的说法,其实就是把技术进行拆分,再进行专项的刻意练习。心理咨询涉及面太广了,这两天工作坊,我们只学习苏格拉底问话。有时候学员的提问涉及到了关系建立、家庭作业等其他方面内容,李老师就会说:那些也很重要,我也很理解大家想要尽快把所有内容都学会的急切心情,但我们这两天只学习苏格拉底问话。其实李老师在以身作则向我们展示,在咨询中咨询师要把握每次咨询的目标,不能被来访者的问题牵着走。

 

虽然李飞老师在讲授苏格拉底问话,但也反复说:大家要记得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苏格拉底问话也有局限性,问之前要先想一想来访者可能会有什么反应,这样的问题是否对来访者有帮助。

 

李艳苓老师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苏格拉底式提问是药,虽然管用,但太苦了,需要包一层糖衣,来访者才肯吃下去。

 

两天的工作坊下来,我觉得两位李老师语言幽默,经验丰富,像资源丰富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工作坊合

 

三、总结


在广州的这一周,我学到了很多,这篇流水账式的总结也仅能部分传递出我的收获。感谢大会主办方、承办方的辛勤付出,给我机会享受一场如此精彩的学术盛宴!


【参考资料】

[1]第六届中国认知行为治疗学术大会通知(微信公众号:CBT学术大会

[2]刘天君, (德)本哈德·特林克勒(Bernhard Trenkle)著. 移空技术操作手册:一项本土化心身治疗技术[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9.9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上海33企业服务

    秦,加油💪

    秦丞CBT 回复 @上海33企业服务: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