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坐堂|广联达总裁袁正刚:施工企业数字化转型

大咖坐堂|广联达总裁袁正刚:施工企业数字化转型

00:00
30:57

在座的各位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再次分享我们对施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我想在座的很多已经听到很多次数字化转型。实际上每年也在大大小小各种场合一起探讨到底怎么转型,但更多的是我想很多企业包括广联达自己,每个月每天都在实践怎么样去做好数字化转型。所以从去年到现在,走过这一年的时间,我们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但这个成长更多是跟在座的每一位朋友、每一位伙伴一起成长。所以我想再深度地跟大家一起去分享:第一点还是数字化的挑战,数字化确实不太容易做,如果容易做,可能有这种会议讨论;第二点,带领大家看我们的上游在数字化方面怎么思考的;第三点,怎么样真正落地做数字化实践。


    我想还是从不成功的角度看挑战,我们在座的企业做数字化做了很多年,这不是新鲜事物,但大部分不太成功,我们也分析整个管理软件整个产业实际上它的起源是从制造业开始的,它最核心的叫ERP,ERP在制造业像汽车、飞机这些行业应用的很广泛,并且发展的不错。建筑业是用到了ERP的思想,有相应的一些软件我们去实施。我们看国外大型企业用ERP的结果基本上不太成功,有成功的,财务、人力这些系统用的还是很成功的。但是在项目管理、在职能管理方面不太成功。


分析几个原因:

1、ERP系统是以制造业产品思路来做的,不是以项目,是和制造业产每一台手机、每一辆汽车是一样的,但是每个建筑项目不一样,所以这样的系统确实很难支撑。大家感受最深的很多管理要求严格,很难改变;


    2、ERP偏向稳定的流程和业务,而建筑行业每个项目都不一样;


    3、我们的组织是多变的。


    还有一点,我们看制造业除了ERP之外还有很多系统,有CAD、CAM等等这些系统,实际跟ERP连成一个体系的,我们建筑业、制造业很多时候重点关注在企业管理系统上,我们没有去真正支撑每个项目、支撑每个岗位这样系统化的建设思路,所以只是点上解决,好像是一个大的面,但是这个面下边是空的,没有脚支撑,所以这个面很空虚。所以我们说ERP的信息化实际上给我们带来很多挑战,不光是中国,包括跟美国的很多施工总包企业交流,他们也很难把这些系统用好,用下去。


    另外一点,这几年有些新的技术我们说BIM、智慧工地等等都在不断的尝试,包括集采这样的系统。但是不管怎么说,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信息孤岛,这里面每个系统之间数据是不通的,里面的信息有些是打架的,就像我们自己前几年说我们的人力系统跟财务系统数据不一致。我想可能对很多施工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的,很多最基本的人员数据、材料数据、设备数据是不一致的,这样会造成很多问题。


    这里面我们也在说,这些系统通不通,实际上以前大家会说我们拉着IT厂商做接口,这事是不是就通了,实际上很难,不是接口的问题,我们发现最重要的是数据的问题,就像材料有材料的标准,它不是软件的问题,是标准的问题,是业务的问题,对业务再分析是业务数据,从数据的角度去看很多事情就会发生变化。


    第三点,确实信息化、数字化是需要时间才能见效的。这个井挖了五米深还没有见到水的时候我们放弃了,到另外一个地方挖,也很难见到水,我想这是造成信息孤岛的原因。


    还有就是信息化与业务不能支撑,两张皮。信息化就是技术为主,我们设想一下现在很多施工企业有BIM中心,BIM中心有多少人是一线经验很丰富的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有很多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的角色就是建模,建完模到项目上用,这样的BIM中心跟我们的业务部门肯定是两张皮,指导不了项目经理,这样的话肯定不会对业务发生真正的帮助。所以第一点,如果像BIM这种做法做信息化,压力很大,也很难继续做下去。第二是业务部门参与多做,有些业务部门不愿意参与,或者业务部门没有被计划参与进来。第三点还是决策层不够重视和关注项目层的信息化,所以把这点重点拎出来,我们的项目决策者每天想要看到企业经营数据,这是大家想要的,以前很多系统,包括现在很多系统都支撑这一点,决策层的界面做的很好看,驾驶舱做的很好看,但是这些数据怎么来的,准不准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做信息化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我们的数据经过专门的人员收集、加工,经过三五天或者七八天才能把数据报上去,这个数据的真实性有问题,数据的及时性有问题,这个数据的价值就出问题。所以我们发现最核心还是在项目层级,如果项目层级没有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支撑决策,那这样的信息系统肯定不能支撑企业的决策。这是信息化和业务两张皮的原因。


    但要怎么去做?我们可以像以前或者现在大部分做法,有BIM、有智慧工地,或者再过一些年我们还有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等一些专项去做。我们觉得这样的事情不能长久,像BIM对我们很多施工企业来说,去建BIM中心,有专职的人员持续投入,实际上代价已经很大了,如果再有一个新技术出来,并且数字化技术出的速度很快,变化很快,我想我们企业很难跟上。所以我们在思考施工企业建筑业不能是这样去做数字化,不能这样做信息化,我们还是回到业务的根本,业务的实质,是为了项目管理,为了企业管理。所以这些信息化的技术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是要去做成IT公司追捧一些新的概念,我们就是围绕着用最新的IT技术来支撑每个工程项目,让每个工程项目做的更好。我想这是我们的根本。


    所以我们提出数字建筑,实际上核心理念是这样一个理念,我们不要用分散、隔离的眼光看待每个IT技术,我们也不要用隔离的眼光看待技术和我们的业务,我们应该综合起来,我们的业务和技术是可以真正融合在一起的,这样融合起来之后发挥的价值远远大于分开去做,融合起来去做的难度实际上更小。所以这是数字建设最核心的理念。


    那么数字建筑这样一个理念会带来什么变化?第一个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我们说“三全”,以前是单边考虑,包括EPC只考虑C或者P,没有E,现在考虑EPC,但是即使是施工总承包企业来说,或者施工分包来说,这里面也有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概念,因为有很多工地,现场的技术部门、施工部门、商务部门相互还是割裂的,相互还是独立的,商务部门的采购有多少材料能够准确、及时支撑施工过程,或者有多少材料能够提前预判施工需求,不浪费,不拖延,实际上是很难的,这些也是割裂的。所以如果说我们在职责范围内,在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范围之内,能够做到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系统地去考虑,不是本位主义,不是每个职能每个岗位只考虑自己的事情,这个问题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性质也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们提的第一点是“三全”,就是考虑问题要更全面更系统。


    “三化”,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不要把数字化技术想的太高大上,太难做,我们现在很多一想到数字化技术就是智能,想到机器人,实际上它离我们比较远,离我们比较远的原因是这些技术的支撑需要有其他技术,就像大数据,没有大数据,人工智能是没法做的,为什么像谷歌这样的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与微软更强,因为谷歌有大量的数据,每个人用谷歌搜索的时候所有数据都被记载了,哪些人有哪些爱好,这些都被记载下来,因为有这样的数据它才有可能做人工智能,所以我们知道属于是数字化、在线化才能智能化,才能去实现新的设计、新的制造、新的运维方式,这是三全、三化、三新。那么支撑需要有平台支撑,这个理念要完整系统的考虑,从技术角度就不是单个技术支撑,这是数字建筑的理念。


    这里面最核心的,我想讲大数据带来的认知变革。现在为什么更多提的是数字化、数字建筑而不是提信息化,确实这个时代数据的体量跟以前有很大的差别,我想做信息化时间比较长的应该听出,以前看我们的数据是多少兆,但是现在几百兆的文件已经习以为常了,有很多大型企业数据到TB这样的量级,比兆是已经翻了很多倍,所以数据带来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从量变到质变,质变会带来认知的变化,第一点就是以数据为中心。我们以前的信息化有很多不透明,别人报了一个信息给你之后,你不知道它是准确的还是不准确的,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企业高层了解的数据,跟我们一线工人、跟现场项目管理者了解的是一样的,这些数据都是准确的和及时的。所以这是以数据为中心。


    第二点是以战略为起点。我们做数字化的目的是去解决战略问题,提高利润水平,提高安全、质量管理。


    第三点是精益思想,快速迭代,小步快跑。以前上一个大型的IT系统可能需要一到三年的时间,现在的IT系统速度很快,并且不断在改变。我们说在软件业,以前的产品发布,像微软一年发布一个版本,到三年发布一个版本,现在微软一年发布一个版本的策略没有了,现在我们已经听不到版本号了,广联达也一样,我们没有版本号,我们发布的速度是怎样的?两周,两周发布一个版本,所以它是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这样量变到质变,带来了很多变化。这是认知方面的变化。


    那我们看看上游,像行管部门,包括住建部到每个地方的住建厅、住建委这个层级,实际上对安全,对行业的数据很重视,但是以前对报上来的信息是要经过每个项目、每个分公司,在局一级再到总公司再上报,所以很多信息不准确、不及时,但是现在不是这样,现在这些数据可以直接从下面到政府部门,就像现在做的劳务实名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每个工人的信息随时随地都可以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数据库里面去,我想这只是一个开始,这肯定不是终局。更多行管部门想要的数据可以随时随地到行管部门的办公室,随时随地可以得到,如果说项目管理、企业管理者不太上心的话,还比政府部门滞后。我想这一点是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不需要再经过层层的上报,特别是像安全监管,现在建立统一的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是很多省一级、市一级都在做的事情,完全可以做到安全隐患、安全事故随时发现。现在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实施大工程的远程监管已经做的很好了,这些数字化的监管,确实对我们的行管部门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有很多例子,贵州住建云是最早在省一级实行全方位的大数据平台,在大数据平台里面,目前贵州所有的项目信息、企业信息、人员信息都已经进去了,并且这里面还有很多数据挖掘,去分析里面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个工作也正在往前走。


    另外就是像我们所在的青岛,青岛的中央商务区,整个规划、建造、管理形成一体化的平台,我们几年前跟他们合作,这个平台也是基于物联网、BIM这样的技术综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可以知道现在CBD区域每个灯杆、每个停车场、每个交通枢纽的信息,整个城市的运行状态、每个楼的状态所有数据都可以随时上报,可以做这样的智能决策。


    还有更多的甲方、业主、房地产公司这方面的速度走的很快,我们和万达是2014年合作,做万达广场的BIM平台,我们一年时间把这个平台搭建好,后面不断深化,到现在还在继续往前走,包括设计方、工程总包共享同一个信息同一个模型,业主方随时可以看到真实的安全隐患状况,现在已经从施工到设计到运维打通。


    像碧桂园也在做三维可视化的设计协同平台,我们也在一起做这样比较轻量的可视化平台,各种各样的模型可以集中起来,快速浏览,快速分析。


    还有像绿城做设计施工的一体化平台,从业主的角度想看到所有设计施工的信息,下面就会要求每个施工单位用到这样的平台,每个施工单位每个项目用到这样的平台之后,上面从业务的角度他要的数据都在那儿,可以支撑他的决策和项目管理,这样的平台在绿城的一些项目上已经正式使用。这只是举了一些例子,还有更多业主更多我们的行管部门在大力推动数字化,推动的速度、决心实际上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是从上游角度去看的。


    对施工企业角度怎么做?以前广联达自己做了很多系统,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在往一体化的角度去分析,像今年明确提出来一个新的口号,就是为施工企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提供一站式服务,你不需要应对这么多厂商和系统,我们要起支撑从项目级到企业级完整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和项目,可以自由组合产品方案,这样的话更自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HDHT2012

    你们讲的挺好,但是为什么设计不能bim?

    数字建筑微课堂 回复 @HDHT2012: BiM可以用来设计,但是其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设计,应该体现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管理价值,各方协同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