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4:周阅丨“极致的唯美”究竟是什么样

《雪国》4:周阅丨“极致的唯美”究竟是什么样

00:00
22:2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周阅。


通过前三节课,相信你已经对《雪国》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那这样一部经典作品是怎样被翻译传播的?是否被影视舞台化了呢? 我们这节就聊聊这些。


川端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他作品的海外传播密不可分。


特别是英语翻译,在这方面美国学者塞登斯特卡(EdwardG.Seidensticker1921-2007)的作用不可低估。塞登斯特卡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名誉教授,日本文学研究家和翻译家。除川端文学外,他还翻译了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等众多日本作家的作品,此外,他还用15年的时间翻译了《源氏物语》。


在第一讲里曾经说过,《雪国》从开始落笔,经历了13年,到19478月才出版了称为“定稿本”的版本。10年之后的1957年有了最早的英文译本。当出版社与赛登斯特卡商量出版川端的哪部作品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雪国》他认为日语小说译成英语,《雪国》无疑会成为最畅销的一本。


有趣的是,虽然赛登斯特卡选择了《雪国》,但他又认为《雪国》是不可能翻译的小说。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是,《雪国》中的日语过于微妙,也过于暧昧,而且往往是刻意的暧昧,许多用词都具有两重甚至多重意思;另一个原因是,方言的大量使用;第三个原因是,作品不知道何时、何处结束。


赛登斯特卡把川端称作“未完成的名人”,《雪国》就是“未完成”作品的最典型的例子。在他看来,“川端不是小说家而是诗人”,而小说一旦向诗歌靠拢,翻译就难以实现。


最令赛登斯特卡头疼的是开篇第一句。反复推敲之后,他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后半句“夜空下一片白茫茫”译为“Theearth lay white under the night sky.”英语中的“night”(夜)和“white”(白)的主要元音一样,而发音相似的词撞在一起会破坏英语的听觉美感,赛登斯特卡绞尽脑汁才避免了这两个次连在一起。


《雪国》中14次出现了“老实”(素直)这个词,赛登斯特卡根据不同的场合译成了不同的英文。此外,“想”(思う)这个日语中最常用、最简单的词,在《雪国》的英译本中也分别以十几个不同的词汇出现。赛登斯特卡说,川端所使用的“想”具有非常微妙的意味,仅仅用一个词来翻译是不够的。


但也有完全忠实于原文的直译,如驹子的嘴唇像“水蛭的环节”就是原样翻译的,虽然有可能引起读者的迷惑,但原文本身的表现就不可思议。当然也有译者本人感到误译了的地方,如前面提到过的独特的“桧皮色”,被译成了“淡绿”(lightgreen),后来赛登斯特卡总觉得还是译成褐色比较贴近原意。为了《雪国》这部作品,赛登斯特卡先后去过三次汤泽,三次都是住在高半旅馆。


说到川端获诺奖,还跟三岛由纪夫有关,这里给朋友们插播一下。川端从1962年开始,每年都被列入诺奖的候选人名单。实际上,在此前一年,也就是1961年的527日,川端曾专门致信三岛,就诺奖候选问题,拜托三岛为他写一封推荐信:“还是诺贝尔奖的问题,我想只发一封电报于各方面都不太负责任,因此能否烦请写一封推荐信,极简单的便可,同时冒昧地请你附上其他必要资料并译成英文或法文寄给文学院。”三岛慨然应允。


4年之后,三岛本人也列入了候选人名单,7年之后,川端以《雪国》等作品实现了诺奖之梦。尽管川端比三岛早三年成为诺奖的候选人,但在川端获奖的1968年,三岛的获奖呼声实际上并不亚于川端。


可以说,川端与三岛既是文坛的师友,又是夺奖的对手。对此,川端强调是因为三岛太年轻,这份荣耀才让自己碰上了。当时,川端曾发表感想说:我的成功承蒙日本的传统、翻译和年轻的三岛君的恩惠。此话并不仅仅是客套和谦虚,塞登斯特卡的翻译和三岛由纪夫精彩的推荐信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川端获奖之后,曾经要把奖金的一半赠给塞登斯特卡。当然,后者没有接受。


与《雪国》英文译本问世同一年,最早的中文译本在台湾出版了。此后,在台湾和香港地区又先后出版了近十种不同的中译本。但是《雪国》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却很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1981年一年之内,大陆同时出版了两种《雪国》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雪国》单行本和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雪国·古都》合译本。两种译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雪国》,足以说明这部作品的经典性。中国的川端文学研究乃至日本文学研究,也是在这一时期,才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而起步。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文学研究界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单一认识以及对文学阶级性的片面强调开始发生变化,以《雪国》为发端的川端文学研究,也开始从单一走向多元。


一部分论者仍然局限于道德评价或阶级划分,把驹子定性为自甘堕落的烟花女子,并据此批判《雪国》意在歌颂腐朽没落,此类观点在80年代前期占有相当的比例。但也有学者摆脱了泛政治化的标准,从艺术层面展开分析,认为驹子身上蕴含着日本的传统美。此后,对《雪国》的研究出现了多元化和批量化的特点。


《雪国》是世界上传播最广的川端文学作品。先后被翻译成了16种语言,包括世界语、马其顿语等等,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仅在中国,就先后以单行本、合译本、文集等各种形式出现了近30种版本。


与《雪国》的文字传播相伴随的,是作品的影视化。


早在1957年,日本著名的东宝电影公司就把《雪国》拍成了黑白电影,主演驹子的是当红影星岸惠子,她与川端保持了多年的友谊。


川端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说过:


与其说她是女影星,莫如说她是一个志向当作家的少女。


川端去汤泽观看影片拍摄时,岸惠子诉苦说,她同法国导演桑皮订婚后,遭到周围人们的冷眼,可是桑皮在巴黎的朋友听说订婚的消息,都为他们高兴。


可见当时的日本,人们的思想还非常保守,难以接受涉外婚姻。川端曾亲自指导过岸惠子写作,还为她写了散文《岸惠子的婚礼》。岸惠子也没有让川端失望,后来真的成为作家活跃于文坛,先后获得过多种文学奖。


众多当地的孩子参加了拍摄,生平第一次走上了银幕。


岸惠子主演的《雪国》,前半部分几乎严格忠实于小说原著,特别是片首,在一阵轰鸣声中,一列火车穿过长长的隧道驶进雪国。火车头两侧有两块挡雪板,几尺厚的积雪在列车速度的作用下被档雪板喷射向两边的天空,雪国的氛围瞬间被渲染得十分浓郁。电影着意表现了“晚景之镜”,叶子映在车窗玻璃上的眼睛、窗外移动的黄昏景象、山野的灯火照在叶子的脸上,等等。


虽然拍摄得十分精心。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远方投来的寒光本该“模模糊糊”地映照在叶子眼睛周围,但影片将灯火处理得过于清晰,形成一个明亮的光点,长时间地凝聚在叶子的眼睛里,失却了朦胧的幻觉般的美感。


电影的后半部分与原作差异逐渐增大。叶子在小说中是个虚幻的形象,但影片中有很多直接出场亮相的场面,甚至还跟驹子发生了正面冲突。两人之间不仅有大大小小的争吵,驹子还对叶子动了手,这样的较量也许是出于吸引观众的需要,但却有违川端的风格。


此外,许多微妙的心理感受在影片中都通过对话明明白白地说了出来。如驹子对岛村说自己根本不爱行男,而小说中她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小说中所有的感觉都依赖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去体会。


电影里叶子在行男死后对驹子说:


他一直爱着你,最后叫的是你的名字,可是你一点儿也不爱他。


火灾发生后,驹子狂奔着寻找叶子,这时岛村对旁边的人说:“她说过恨不得让叶子被烧死才好,可是她心里不是这样想的。”影片制作人似乎担心观众的理解力,所以要清晰地交待人物的感情取向。


影片对小说最大的改动在于结局。小说中叶子坠楼的瞬间被川端极尽渲染的文字刻意拉长,成为一个开放性的高潮,留下无穷的余韵。但电影并没有结束于大火,而是给了观众一个有团圆色彩的结局:叶子没有葬身火海,她在大火中毁容,之后在山间过着闭塞的生活,驹子也与她达成了和解。


1965年,日本另一家著名电影公司松竹公司出品了新的彩色版《雪国》,现在国内豆瓣网上介绍的就是这个版本。但松竹公司的彩色版似乎不如东宝的黑白版影响深远,如今高半饭店只存有黑白版影片,投宿的客人可以免费观影。


松竹版《雪国》的开头同样忠实于小说,这大概是因为,《雪国》的开篇是川端经过长年累月的反复斟酌才最终固定下来的,因此把小说搬上银幕的人也很难有勇气做出改动。松竹版影片中,驹子的愈陷愈深、无法自拔和叶子病态的洁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雪国》除了这两次拍成电影之外,还6次被拍成同名电视剧。


最早的电视剧在1961年就由日本NET电视台作为“周一剧场”播出;紧接着,著名的TBS电视台在1962年播出了作为“文艺系列”的7集连续剧;随后,日本放送协会(NHK)在1970年重新拍摄了电视剧;197319801989年,关西电视台等三家不同的制作方又分别拍摄并播出了不同版本的电视剧。扮演驹子的演员们大都亲自前往汤泽,体验那里的艺妓生活和风物民情。


几十年来,《雪国》还不断地被制作成各种舞台剧乃至广播剧。


《雪国》搬上舞台最早的一次是1937年,在当时极其繁荣的新桥演舞剧场上演,轰动一时,那时《雪国》“定稿本”还没出版。


此后,《雪国》几乎成为新桥演舞场的传统节目。上世纪70年代,东京艺术座又重新排演了同名舞台剧。NHK又在19692006年两次录播了广播剧。日本大牌出版社新潮社2001年还出版了《雪国》的朗读版CD


《雪国》这部小说不仅对于川端个人,而且对于日本文学史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对川端个人来说,这是他对自己以往创作的经验教训进行清理之后完成的阶段性作品,这时他已走过两个极端化时期:


一个是20世纪初全盘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新感觉派”时期;


另一个是执著于东方佛教轮回思想的时期。他认识到,对于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学经验,应当按照日本式的爱好来汲取,并将其日本化。


因此,日本自《源氏物语》以来的“物哀”、“幽玄”、“空寂”等传统审美理念,同现代西方的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手法以及古老的佛法思想都交织在《雪国》之中。小说中“镜子”、“透明”、“洁净”、“徒劳”以及“优美得近乎悲戚”等许多关键词,都是这二者相互交织的联结点。


如果说《伊豆的舞女》是在吸收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突出了日本文学传统色彩的话,那么《雪国》则是将两者彼此渗透地结合在了一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


《雪国》标志着川端所说的“日本式的吸收法”的最终形成,是其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也是他创作生涯中一座高峰。而对于整个日本文学来说,《雪国》是文学艺术穿过硝烟,愈合战争创痛时期的作品,在承前启后的同时具有开创新境界的意义。


另一方面,《雪国》还标志着川端的文学创作个性的定型。


从《雪国》开始,川端富于个人色彩的创作风格开始为世人所瞩目,他的抒情的笔致、纤细而感性描摹、丰富的心理刻画、对美与爱的礼赞,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叹息,贯穿了日后的几乎全部作品。


《雪国》也影响了余华、莫言、贾平凹等当代中国作家。莫言曾说:“川端康成《雪国》中的一句话,如同暗夜中的灯塔,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贾平凹说,他看到川端康成的文学道路,就坚定了自己“在作品境界上趋西方、在形式上要建立中国做派”的主意。


今天就讲到这里,作为《雪国》的最后一讲,我简单总结了这部小说对川端个人以及对日本文学史的意义,并略微触及了川端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我也希望你有机会能前往雪国旅行,并带上这本小说,在山野之间静静地翻看。感谢你的收听,我是北京语言大学周阅,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50220zvyb

    周老师的讲解越听越有味道,听了好几遍了。

  • 1328200vrhl

    太喜欢周老师的讲解了!从细微处丝丝入扣,娓娓道来,女人的细腻,敏感。

  • 默木妈

    今天下雪,听到雪国,妙的不要不要的!

  • 13761319bqo

    謝謝。

  • 美丽_2c3

    我为周老师的讲解点赞

  • J之大盗

    “自然,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可惜走这条道路的人又少得很。”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

  • 彬孺忍

    1965年版的叶子形象不太能接受

  • 彬孺忍

    1957年版本结尾改编不能接受,故事停在火灾的时候恰到好处,电影却要自己改编一段毁容的叶子和驹子的对话,特别是毁容了的叶子完完全全把故事的那种物哀美给破坏了

  • 彼岸沙棘

    求片尾曲

  • 尤利西斯的似水年华

    和萨特比境界差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