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史22 | 金寿福:外族入侵和朝代更迭

埃及史22 | 金寿福:外族入侵和朝代更迭

00:00
22:17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正文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复旦大学的金寿福。


埃及学界把新王国没落至塞斯王朝建立之间的时间段称为“第三中间期”。这一指称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也不完全符合古埃及人对自己的历史做出的判断。


对二十世纪前半叶的西方埃及学家来说,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和值得称颂,最为关键的是它构成统一的政治体。正因为如此,学界把古埃及历史当中以统一的王权为标志的时间段称为“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王权衰弱、群雄争霸的时期则被冠以“第一中间期”、“第二中间期”和“第三中间期”。


不过,学者们所说的第三中间期与之前的两个中间期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无论是它们持续时间长短,还是其间埃及的国情以及人们的感受,它们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第一中间期和第二中间期持续的时间都只有一百年左右,而第三中间期则长达四百年。其次,在所谓的第三中间期,占据埃及不同区域的统治集权之间和平相处,它们不仅在族群方面有关联,而且实行联姻。


再次,无论是实行这种统治方式的权贵,还是处在这一政治格局中的民众,他们似乎都接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于现状。从现有的古埃及文献中不难看出,第一中间期和第二中间期在后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创伤。


在时间上,第三中间期的开始与第二十王朝的衰落同时。第二十王朝末代君主拉美西斯第十一世在位的第十九年,海利霍尔成为底比斯阿蒙神庙最高祭司。


他把自己即位形容为埃及获得“重生”,显然把自己担任这个重要职位视为新的纪元的开启。在海利霍尔之前,阿蒙内海特一世等国王曾经使用过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名称。


在所谓重生后的第五年,海利霍尔不仅把自己的名字用王名圈起来,而且担任的职位除了阿蒙神最高祭司以外还有“军队最高统帅”、“宰相”、“努比亚总督”。不难看出,阿蒙祭司集团运作权力的形式完全世俗化,埃及南北两个部分分而治之的局面业已形成。


如果说埃及南部此时已经成为独立王国,那么在第二十王朝末期(约公元前1069年)一个名叫施蒙德斯的人在塔尼斯建立王朝,即马涅托所说的第二十一王朝。


至此,以塔尼斯为都城的第二十一王朝控制尼罗河三角洲和孟菲斯至艾尔希巴之间的尼罗河谷,艾尔希巴以南区域属于底比斯阿蒙神祭司集团的势力范围。


从表面上看,两个相互独立的政权,一个在南,另一个在北,一个为政教合一,另一个属于世俗王朝,二者之间产生矛盾及至兵戎相见,只是早晚的事情。


事实上,它们之间并没有发生值得提及的冲突。阿蒙神祭司集团控制地区在纪年时以塔尼斯王朝的起始时间为准。当承载阿蒙神神像的圣船需要翻新时,最高祭司派人远赴今黎巴嫩采购松木。


途径塔尼斯的时候,这位名叫文阿蒙的使者不仅受到了塔尼斯国王和王后的款待,而且获得了盘缠。第二十一王朝的一位君主名叫“阿蒙安尼苏”,这个名字在象形文字中的意思为“阿蒙就是国王”,神权即为王权的意思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无独有偶,底比斯阿蒙祭司集团的皮努哲姆一世掌权以后,不再满足于最高祭司的头衔,自立为王。不过,皮努哲姆一世称王的主要目的并非扩大自己的势力,更不是为了像之前有抱负或野心的人那样统一埃及南北两部分。


最新的研究结果证明,皮努哲姆一世与同时期在塔尼斯掌握王权苏萨尼斯一世为父子关系。另外,学者们从底比斯祭司集团和塔尼斯王朝多位关键人物的名字判断,这些人与被称为利比亚人的族群有关联。这些所谓的利比亚人原来属于生活在尼罗河三角洲和尼罗河谷以西的游牧部落西部。


第二十一王朝尚未寿终正寝,曾经身为该王朝末代国君的卫队首领沙松克(学者们称他为沙松克一世)在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中部的布巴斯提斯称王。有的学者认为沙松克娶了前朝公主,从而为登上国王宝座创造合法性。


在古埃及人的王权观念里,除了充当臣民的衣食父母以外,国王还要完成两大重要任务,一是为众神建造神庙和奉献供品,二是打击外敌并扩大埃及的势力范围。


按照这个标准,拉美西斯三世之后的君主们很难被称为称职的国王。沙松克一世可谓间断许久之后第一个达到这个标准的君主。他在卡纳克阿蒙神庙第二塔楼前建造了一个前厅,在第二塔楼与出自拉美西斯三世之手的小神庙之间加了一道门,学者们称它为布巴斯提斯大门。


沙松克一世在墙壁上浮雕描画了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攻城掠地的军事行动,包括阿蒙在内的众多埃及神灵牵着绑缚156个敌人的绳子。这些俘虏分别代表被埃及军队攻克的城镇,其中七十五个城镇的名字保留至今。


浮雕边还可以读到阿蒙神以第一人称对沙松克一世表示的赞许:“沙松克,我亲爱的儿子,见证你获得的胜利,我的心无比快乐。你是我亲生的儿子,不愧为我的勇士。”


按照《旧约》的描写,埃及对今巴勒斯坦地区的控制随着新王国的衰落结束,以色列王国得以建立并逐步强大。如果我们相信《旧约》编纂者的话,埃及第二十一王朝的第六位国王希阿蒙把公主许配给所罗门,而且还把受埃及控制的西亚属地盖尔泽作为嫁妆送给女婿。


这种做法与新王国时期埃及后宫里有数量可观的来自巴比伦等西亚王宫的公主和女子形成鲜明的对照。对于西亚君主迎娶埃及公主的愿望,阿蒙荷泰普三世曾经回答“自古以来,埃及国王的女儿从不嫁给外人。”


这一局面可能在沙松克一世统治时期发生了变化。根据《列王纪上》和《历代志下》记载,所罗门的儿子、犹大国君主罗波安在位的第五年,沙松克一世攻克耶路撒冷,洗劫了耶和华殿和王宫里的财宝。


多数学者把埃及文献中的沙松克与《旧约》所说的示撒视为同一个人,奇怪的是,上述沙松克一世攻克的城镇中并没有耶路撒冷。沙松克一世列举的城镇要么位于耶路撒冷以南,要么处在耶路撒冷以北。


被马涅托列为第二十三王朝的统治者来自尼罗河三角洲多个地方,该王朝持续时间略长于一个世纪,与第二十二王朝、第二十四王朝有所重叠,而第二十四王朝只有一位有据可靠的国王,可见当时权力格局的复杂。


趁着各个诸侯扩大自己的势力,一个名叫泰伏那赫特的人在位于三角洲的赛斯城称王。泰伏那赫特本人也是一个利比亚部落的首领,他建立的王朝史称第二十四王朝。


他比沙松克更加雄心勃勃,所以还没等羽毛丰满就急着要把埃及全境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推行联合其他地方势力的政策,同时也绝不放过适时兼并其他权力中心的机会。泰伏那赫特所实行的各个击破的策略很快奏效,他的势力不久越过了中埃及直接逼向底比斯。


耐人寻味的是,努比亚人也一直用贪婪的眼光注视着埃及。努比亚曾经长期沦为埃及的附属国,新王国时期,他们同埃及人的接触增多。随着埃及势力在公元前十世纪末开始衰弱,努比亚人在远离埃及南部边境的尼罗河第四瀑布附近的纳帕塔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马涅托把努比亚人建立的王朝列为第二十五王朝。


努比亚人的保护神是阿蒙,努比亚国王的头衔、装束都模仿埃及国王,甚至王陵也呈金字塔形状。该王朝的第二位国王卡什塔以保护阿蒙神的原有特权的名义派兵进入埃及,强迫第二十二王朝末代君主奥索孔四世的女儿——身为卡纳克阿蒙神配偶,掌握上埃及的政教大权——接受自己的女儿阿蒙尼尔迪斯为继任。


利比亚式分封制的特点在于,在尼罗河三角洲和尼罗河谷掌握权力的人都属于原利比亚雇佣兵的后代,一方面,他们让儿子们担任政治、军事和宗教等不同领域的重要职务,另一方面,他们借助联姻手段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并消解矛盾和冲突。


以沙松克一世为例,他不是借助完善和管理系统和高效的官吏,而是主要依靠军队运作权力,并且实行家族式的权力模式。他的兄弟们以及众多的儿子带兵在全国各地征战并且驻扎在战略要地。


他后来强行派自己的儿子任阿蒙神庙的最高祭司,从而把政治、军事和宗教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或者家族的手中。利比亚人长期处于游牧状态,部落是他们最熟悉的组织形式。


沙松克一世通过这种别具一格的方式拼凑领土,驻扎在埃及各地的王室成员由最高祭司或驻军统帅变成诸侯,国王逐渐被架空,最后变成一个有名无实的统治者。


纵观第三中间期,它是所谓利比亚人掌控埃及并对埃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巨大和深远影响的时间段。西方学界把古代居住在尼罗河三角洲以西的游牧民族统称为利比亚人。


早在古王国时期,多位埃及国王就以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了他们打击这些被认为好战但又很难完全征服的族群,《西努赫的故事》中的王子在率军返回王宫的途中得知国王被暗杀的消息,他刚刚平定了三角洲西部利比亚部落的叛乱。


大约在梅内普塔和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今利比亚东部的昔兰尼加一带爆发了饥荒,原来定居和游牧部落纷纷向埃及移民。零星的移民在埃及西部定居下来,大规模的移民则成为埃及军队的俘虏,其中不少人之后不久变为和雇佣兵。


这些利比亚人来源不一,进入埃及的方式不同,之后的结局也大不相同。不管怎样,埃及人口中利比亚人的比重明显增多。


新王国时期埃及人刻画的利比亚人具有明显的族群特征,比如浅黄的肤色、侧边发辫、纹身、插着羽毛的头冠、阴茎鞘、身穿带花纹的长袍。相比之下,在壁画和浮雕上,第二十一王朝至第二十四王朝的利比亚人与埃及人并无二致。


这说明,这些被我们称为利比亚人的群体基本融入到埃及社会当中,他们自己不把自己视为外族。这些祖先为外族的统治者把自己描画为纯粹的埃及人,可能也是为了使统治权合法化和得到原住民的认可。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被称为利比亚人的统治者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祖先曾经是没有文字、对书写文化完全陌生的游牧民。由这些人统治埃及大部长达近四个世纪,在管理模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形式和质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无法全面认知,但是可想而知。


这些王朝的君主们显然没有之前的国王们那样热衷于建造神庙、王宫和陵墓。同样,从这段时间保留下来极为有限的文字材料便是简单的例证。


第二十一王朝的苏萨尼斯一世在位时间几近四十年,法国考古队在塔尼斯发现了这位国王完好的陵墓,从中出土了包括黄金面具在内的许多珍贵的墓葬品。


我们从他的墓葬中解读许多这位利比亚人的后代在宗教方面与埃及国王不一样的地方。首先,苏萨尼斯一世把陵墓建在阿蒙神庙庭院。这其中或许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但是利比亚人行使统治权之前和之后未曾有也没有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第二,苏萨内斯一世躺卧的石棺原来属于第十九王朝君主梅内普塔。把一口现成的石棺从底比斯运到塔尼斯,当然比远赴位于沙漠的采石场制作一口石棺容易得多。


但是,作为一个在位时间长达几十年的国王,置办一口真正属于自己的石棺应当不可问题。


第三,苏萨内斯一世的陵墓实际上就是在平地挖掘的简单的坑穴,根本无法与位于国王谷的王陵相比,后者由长长的甬道和形状不同、名称各异的墓室构成,且它们各具特定的宗教意义和来世功能。


第四,之前的王陵基本上为国王或女王一个人准备,苏萨内斯一世的墓内还埋葬了其他君主和王室成员。恰好在利比亚人统治时期,埃及各地重新使用古老坟墓的风气盛行,原来的单人坟墓此时成为容纳多个甚至数十具尸体的庇护所。总而言之,利比亚人迁入并建立王朝极大地影响了古埃及历史的走向。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我是复旦大学的金寿福,下期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梅雪6996

    想不明白 这历史课为什么那么混沌 名牌大学教授都是这水平?不是因为武大李工真 我要求退货了!

    知之思勉 回复 @梅雪6996: 讲的是3000年前的历史,石碑上一些故事。中国在相同的时间,夏朝内容比这还要少,而且还没有文字记载。

  • TxF_tu

    听都听不懂,能念清楚点吗?这稿子也烂,都在讲些什么,埃及史的脉络到底是怎样的?法国史已经够差了,没想到还有更差的,受不了

  • 毛毛牛bj

    第三中间期(21—25王朝,约公元前1085—前752年)。公元前1078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斯蒙迪斯一世取得埃及北方的统治权。公元前945年,利比亚王子舍顺克一世控制了三角洲地区,建立了所谓“利比亚王朝”即第二十一王朝,持续200多年。(百度百科)。一会儿努比亚人,一会儿又是利比亚人,人名也一大堆,一笔糊涂账。幸亏有百度百科。

    nunu_KV 回复 @毛毛牛bj: 谢谢

  • 13761319bqo

    谢谢。

  • 天行者_风

    不错的节目

  • 听友195378008

  • 听友195378008

  • 文斌_4o

    还算好,就两邻居入侵埃及,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