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恭近于礼 | 过分恭敬,反而失礼

《学而篇》恭近于礼 | 过分恭敬,反而失礼

00:00
15:53

今日更新丨《论语·学而》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Q&A

Q1:
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定要听父亲的话,才算孝顺吗?


A:
如果机械地遵守父亲的遗志,可能就会变成宋徽宗,他继位后恢复了很多父亲宋神宗时期的政策,包括打压元祐党人,焚毁三苏著作等等,这显然是不对的。

我们可以把“道”理解得更高一点,就是家风、家训、价值观,做人的原则等等。好的家风和原则值得下一代继承。

Q2:
什么叫“和”?


A:
晏子说譬如调羹,我们调一碗羹,调羹绝对不能以羹调羹,一定是以水调羹,你把水和羹倒在一起搅和,这才能搅出一碗汤来。水和羮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两个不同的东西能够和谐相处,这才叫调和、和谐。

精 华 解 读


三个条件句,几个小故事

李零先生认为,“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因不失其亲”,这三句都是条件句,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才能“言可复”、“远耻辱”、“亦可宗”。

信近于义

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同别人约在桥底见面,对方爽约了。尾生却为了守信,一直站在桥底,河水涨潮也不走,最后抱着河底的柱子淹死了。

孔子带着弟子逃难,在宋国遇到一群强盗,强盗要杀害他们,除非孔子发誓不将强盗的位置说出去。孔子答应,逃了出去,然后就去官兵处告发了强盗。弟子不解,孔子反问,跟强盗讲信用不是傻吗?

一个人讲信用,这个是好的,但是你得接近于义。

恭近于礼


在小品《有事您说话》中,小职员抢着帮别人做事,非但没有得到什么,反而被人瞧不起。我们为人处世要恭敬,但也要有尺度,要合乎礼仪。

再比如,为了体现自己是个热心人,随随便便邀请别人家孩子在自己家住,这其实承担了很大的风险,看起来做了好事,其实没有做到恭近于礼。

因不失其亲

这个因,李零先生解释是姻亲的那个姻,就是姥姥家、舅舅家,叫姻亲。这个姻亲为什么也是条件句呢?姻亲如果不失其亲的话,就是姻亲之间如果能够频繁走动,关系很亲切,也能够算是自家的门庭和宗族。

原 句 译 文

1.11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12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课 后 思 考 

过分恭敬,反而失礼,你身边有这样的现象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62909oysn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水长流_8c 回复 @1862909oysn: 好人

  • 1806211hfcq

    谢谢樊老师,给您学了不少知识

    帆书_原樊登读书 回复 @1806211hfcq: 感谢樊登书友的支持

  • 1351211xpgh

    听到现在,觉得王阳明应该是悟透了大家之道。

  • 听友194467099

    太让人失望,说好24小时畅听的

    庄篱 回复 @听友194467099: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墨宇zy

    内容与讲的不一样。

  • 清新_ru

    老师你好!很多节课讲的内容和标题不符

  • 珊宏520

    怎么没有原文!

  • 巍巍道来_

    ​古时圣明的君主在治理国家时,都是按照“礼”(制度)的要求来操作,所有的事情都遵循着“和”(和谐)的原则去处理,所以才会出现太平盛世。 ​如果缺少礼制,只有“和”,为了和谐而和谐,就会演变成无原则、无是非的纵容。

  • 我是谁__谁是我

    不错,通俗易懂,多些VIP收听就更好了

  • 听友218021651

    太喜欢樊登解读了,受益匪浅!!!

    帆书_原樊登读书 回复 @听友218021651: 感谢樊登书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