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中国近代外交史第一书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中国近代外交史第一书

00:00
26:43

了解近代外交史的必读书,依档案作实证研究,全面诠释“北洋修约史”。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添加微信【xmly1919】备注“听书”,限时免费加入【喜马讲书官方微信交流群】有优质伙伴共同交流,独家福利资源共享!


听书笔记 


不平等条约:列强通过这些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权、租界等特权,中国国家主权遭受严重侵害。据统计,从1842年到1949年,中国历届政府同西方列强共签订不平等条约达745个。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在殖民主义的历史上可说是绝无仅有。

 

不平等条约承载了太多的辛酸记忆。因此,从条约签订那一刻起,就不断受到中国民众的抨击和抵制。“废除不平等条约”成为近代中国反对殖民侵略最迫切的诉求。

 

和激荡人心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相比,北洋修约史则显得波澜不惊。它主要指中华民国成立后,从1912年到1928年,北洋政府依据国际,以和平谈判为主要方式,同各条约国进行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外交努力。

 

可是,长久以来,北洋修约史却不被人重视, 这和当时激进的政治语境有关。进入20世纪后,中国民族主义高涨,尤其是经历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废除不平等条约”,成为最具号召力和鼓舞人心的政治口号。它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彻底解决近代积累下来的一切问题。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愿景,这迎合了当时激进的社会风潮和民众的心理。

 

本书要揭示的,正是以往被忽视的北洋政府外交史。北洋政府通过艰难的外交谈判,希望实现中国的外交自主,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在近代外交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一阶段,从1912年到1918年。

 

这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转折时期,帝制终结,民国成立。中国外交开始萌发平等互惠的修约观念。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还有后来的北洋政府,为了获得列强的承认,宣布继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让它们继续生效。

 

不过,在承认旧条约的同时,北洋政府专门设置了外交部条约研究会,开始萌发平等互惠的订约观念。当时的政府内阁就做出决议,要求不再签订清政府模式的条约,不再让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这样的不平等条目,出现在条约之中,也就是说,今后不再签订不平等条约。

 

这时期北京政府取得最大外交成果,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依据国际法,取消了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华的特权,收回了天津和汉口的德租界。这是中国近代首次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外交上主动出击,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创举。

 

第二阶段,从1919年到1925年。

 

北洋政府在两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主动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并为修约寻求国际法的依据。

 

第一次会议,是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北洋政府派出了一支52人的代表团参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会议将参会国划分为三等,第一等的是5个强国,英、法、美、日、意,各有5个代表席位;第二等国家各有3个席位;第三等是一些新成立、新独立的国家,各国只有2个代表席位。中国是弱国,被划分为第三等国家,这样中国5名代表不能全部出席会议,只能轮流替换。这明显的歧视深深刺痛了顾维钧,他决心拼尽所能,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合法权益,努力展示外交新形象。

 

这次会议上,中国最关注的问题,是收回德国在山东一切特权,既然中国和德国在一战中敌对,那么为什么不像收回天津租界那样,在宣战时收回山东呢?原来,在对德宣战之后,同为协约国的日本,乘机出兵山东与德国交战,接手了德国在山东的利益。

 

由于时间仓促,北洋政府并未对山东问题有明确指示。顾维钧凭借敏锐的外交洞察力,事先就草拟了一份方案,将山东问题列在首项,为阐明中国的外交立场作了充分准备。西方列强为了平衡利益,最终仍然把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愤慨,国内爆发了五四运动。顾维钧忍无可忍,和代表团成员一致商定,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1919年6月28日,当《凡尔赛合约》签约仪式在凡尔赛宫举行时,中国代表用空椅子来强烈抗议会议的不公正。最终,中国成为27个参会国中唯一拒绝签字的国家。

 

巴黎和会上,中国虽然未能收回山东,但这是近代中国外交由被动走向主动的重要转折。

 

到了第二次会议,也就是1921年底的华盛顿会议,列强为调整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秩序,再次聚首。对中国外交而言,它是解决巴黎和会遗留的山东问题悬案的机遇。中国代表团首先向大会提出十项原则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项原则,即“各国尊重并遵守中国领土完整及行政独立原则”。这是中国参加本次会议基本的外交原则。由于准备充分,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外交代表团大放异彩,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1、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基础诞生了。代表团在会议上提出的废除各国在华特权的议案,除租借地问题外,都以签署条约、协议书的形式形成了文件,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8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这就是九国公约,其中,“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土地与行政的完整”的词句,也列入了条约文本,这是中国进一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基础。

 

2、巴黎和会上悬而未决的山东问题,终于解决了。1922年2月4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日本不得不把德国旧租借地胶州交还中国,并且从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撤军,这样山东的主权总算收了回来。

 

总的来看,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北洋政府能够首次向列强宣示,要全面修改不平等条约,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某种程度上,真的是“弱国只能靠外交”,这是中国在无实力后盾的外交谈判中,一点一点把主权艰难地谈回来。除了这两次与列强的博弈,这一时期,北洋政府还利用国际关系的变化,签订了两份平等条约。

 

一份是1921年5月,和德国签订的《中德协约》。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的新条约,是第一次而且是唯一一次,以战胜国身份取得战争赔款的条约,获得了8400多万元的赔偿。

 

另一份,是和苏俄签订的条约。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主动向中国表示,愿意废除俄中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1924年签订的《中苏协定》,让苏俄成为近代第一个主动放弃在华特权的国家。

 

北洋外交的第三阶段,也是北洋政府外交的重头戏。这段时期,从1925年开始,一直到1928年被国民政府取代。

 

1925年5月30日,上海各界群众在租界举行集会,强烈抗议日本纱厂镇压中国工人运动。英国巡捕竟向人群开枪射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中国的民族主义开始高涨,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呼声此起彼伏。

 

北洋政府借此机会,以民意为后盾,要求和列强集体修改不平等条约,但受到阻挠和拖延。作为应对,北洋政府决定改变外交策略,根据国际法原则,采取“到期修约”外交方针,先和条约期限届满的国家谈判,寻求重点出击,各个击破。

 

到了1926年,即将到期的条约,就有三个,分别涉及到法国、日本、比利时三个国家。

 

中比条约的处理:

《中比条约》,是清政府与比利时两国在1865年11月2日于北京签署,1866年10月2日由两国政府批准生效。比利时通过这个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协议关税权,设立租界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殖民特权。

 

条约规定十年期满修约,但每隔十年只有比利时有权提议修约。1926年,《中比条约》第六次届临十年期满。

 

在条约期满的半年前,北洋外交部照会比利时驻华公使,宣称中国政府决定终止旧条约,并愿重新谈判,签订平等互惠的新条约,建议用剩下来的六个月的时间,进行新约的谈判。比利时很快作出答复,同意签订新约,但坚持要中国政府保证在谈判期间,旧条约继续有效。考虑到比利时可能采用拖延的办法,造成旧条约继续生效的既成事实,中国方面没有同意比方的要求,双方僵持不下。

 

当时的比利时,没有震慑中国的军事实力,于是转而寻求英美的支持干涉。在英国的干预下,比利时威胁中方,若要到期废约,将上诉到海牙国际法庭。甚至恫吓中国,在特殊情况下,比利时将以《辛丑条约》和《华盛顿条约》签字国资格恢复旧条约的效力,包括向中国派驻军队、继续要求中国支付赔款等等事项。

 

此时,北洋政府内阁改组,顾维钧任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他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顶住西方列强的压力,和比利时进行最后的交涉。

 

条约期满的第二天,顾维钧同比利时公使华洛斯进行最后的较量,这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著名的外交谈判,双方唇枪舌剑,谈判长达四小时之久。一番较量下来,华洛斯惨败,但仍然蛮横的拒绝限期修约。

   

面对比利时的无理拖延,顾维钧当机立断,决定改变外交方针,将“到期修约”扩充为“期满作废”。1926年11月6日,北洋政府终于放大招,发布了由顾维钧起草宣言,宣布终止《中比条约》。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单方面宣布终止不平等条约。

 

政府明令废止中比条约,在国际外交界引起强烈震动。也为外交自主开了一个好的先例。1927年,中国和西班牙签订的《中西天津条约》即将到期。中国政府照会西班牙驻华使馆,希望在平等互惠原则上改订新约。但西班牙主张修约只限于商务税率方面的条款,其余条款一律不变。北京政府则主张全部废止,另订新约。双方难以协调,谈判无果。最后,北京政府就依据废除《中比条约》的成例,在1927年11月10日自行宣布废止《中西条约》。

 

废止《中比条约》和《中西条约》是中国外交史上的杰作,开创中国外交自主的先河,对后来修约、废约产生重大影响。

 

从北洋修约历史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北洋政府根据国际法,有理、有利、有节地完成了一系列谈判,扭转了晚清时期糟糕透顶的外交局面。

 

北洋修约成功的因素


1、国际格局变化:民国成立后不久,一战爆发,这场战争,让世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战后,通过武力威胁弱国,已不再是外交的主流,在解决国际冲突时,国际法和公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尊重,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公理战胜强权”为外交谈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外交开始变得对弱国有利了。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环境下,北洋政府可以提出修订条约了呢?

 

在这里,我要介绍一个非常著名的外交术语,就是“情势变迁”原则

 

“情势变迁原则”,是一项古老的国际习惯法。简单地说,就是时过境迁原则。这个原则认为,签订条约时,缔结国是以某些根本情势的继续存在为前提的,一旦这种根本情势发生变化,缔约国就可以根据该条款废除条约。情势变迁原则”在西方有强大的传统基础,西方人一般都愿意恪守这种原则。

 

一战后,中国政府早已经不是清政府,建立了共和国,在形式上已经是文明国家,而且还站到了获胜的协约国一边,这个情势变化相当大。中国方面也就有意识地运用情势变迁这一原则,在巴黎和华盛顿的会议上主动提出,不平等条约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应当解决。

 

2、靠灵活的外交策略。刚开始,北洋政府要求和所有列强“集体谈判,总体修约”,但这种急功求利的做法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受到列强的集体抵制。

 

北洋政府随后做出重大调整和改变,确立了“到期修约,期满作废”的外交方针,由全面出击到各个击破,趁旧约满期之机,宣布失效,另订平等新约,果然在外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果。

 

3、拥有世界一流的职业外交家团队。

中国的职业外交家,诞生在辛亥前后,以欧美留学生为主体。这些人多出生于书香世家或传教士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丰富的外交履历。他们中的杰出代表,除了以上所说的顾维钧、施肈基、王宠惠等人,还有陆征祥和颜惠庆。

 

外交部的相对独立:1912年3月30日,陆征祥成为第一届内阁的外交总长。陆当时在国外,向大总统袁世凯提出三项就职条件:一、任命擅长英文的人为外交次长;二、保证外交人员专业化,不得向外交部荐人;三、外交部相对独立,总统不得任意干涉外交部内务。袁全部同意后,陆征祥才回国就职。这些原则对民国前半期的外交行动,影响深远。

 

陆征祥上任后,决心按照西方国家外交部的模式,来改组外交部。制定新的外交部组织法,将驻外使、领馆改为专业机构,从事外交的人员为职业外交官。他还要求所有外交官员必须学会一门外语,外交官选拔,全国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由于陆征祥体弱多病,经常请假。实际主持外交部工作的,就是外交次长颜惠庆。

 

当时的职业外交家相对比较独立,超然于政党和派系之争。虽然北洋时期政局纷乱,政府运转经常停摆,但是外交方面却是平稳推进,对比鲜明。以至于当时各路军阀,对外交家集团都比较尊重。大总统曹锟曾说过:“外交咱不懂,一切听少川的。”少川就是顾维钧。北洋末代元首张作霖虽出身土匪,却非常尊重外交人才,一般不过分干涉外交事务,这样一来,外交总长就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有更多的主动权。


解读 | 王雷

播音 | 张煜

策划编辑 | 袁博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38642220

    当年国虽弱,但那种外交风采如今怕是再也见不到了。只会“你去过吗,你了解吗”等毫无文采口才的恼羞成怒态了。

    百戰歸來再讀書 回复 @38642220: 真有实力了,还在乎辞令吗?当然,有了,那是锦上添花。

  • zzsnbb

    历史教科书还是要多让人记忆这些有骨气的故事,而不是乱七八糟的出生日期。

  • zzsnbb

    原来,北洋政府没有宣传的那么不堪

    18756199rhc 回复 @zzsnbb: 你只看过初中历史教科书吧? 那是高度概括,北洋确实混乱,战火不断! 总统 总理 互相斗,

  • 听客王晖

    关于顾维钧的故事非常推荐中华书局出版的《顾维钧回忆录》虽然有点贵,但确实爽

    听友283488632 回复 @听客王晖: 感谢分享

  • 起个好名字有点难

    顾维钧,中国近代外交第一人

  • 探索宇宙奥秘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谋略取天下,以智慧创造奇迹

    第一劍客 回复 @探索宇宙奥秘: 英雄所见略同!👍

  • 熏衣草_51

    听了激起对北洋政府历史关注度

  • xiaozhou2022

    这个都是课本上没学过的历史,好

  • 阳光丽日

    需要重新审视北洋政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