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20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开风气之先,却遭逢时运不济的遗憾。
听书笔记
《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作者:
钱钢,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
胡劲草,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编导。
概况: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留学美国,开启了中国人留学海外的潮流。这批人的命运坎坷,他们中间,虽然有著名工程师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但幼童中的大多数人默默无闻,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留美幼童计划的诞生:
核心人物:容闳
1828年,出生在广东香山;
1847年,前往美国求学,三年后耶鲁大学毕业;
1855年,容闳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回到中国,开始策划幼童留美项目;
1860年,容闳冒险前往天京、向太平天国寻求合作;
1863年,容闳成为曾国藩幕僚;
1871年8月5日,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奏,请派遣幼童留美,9月9日得到慈禧批准;
具体规划:
在各省选拔10到15岁的聪颖幼童,每年选三十名,四年共选一百二十名,分批搭船赴洋,在美国留学。留学的期限长达十五年,期间,政府负责幼童的衣食住行等全部开销。另外,政府还会资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大学毕业后在美游学两年。十五年后,这些留美幼童按年分批回国,听候总理衙门使用,那个时候,“幼童”正值三十上下,正是年方力强、可以报效国家的时候。
留美幼童的历程:
困难1:招生不顺利,1870年代,风气未开,人们看重科举,把留洋看作异端,幼童中没有八旗子弟、汉族高官子弟。
1872年开始,年龄在九岁到十五岁的少年,从上海登船出发,陆续前往美国。他们分成三五一组,直接寄宿到美国人家中。之后,他们被安排进入当地最好的公立学校,学习英语、数学和自然科学。
困难2:接触西方世界的中国留学生,不再盲从中国那套价值观,西化严重。
对策:清政府在美国设立留学事务局,教授幼童,中国传统经典,和国内的基本蒙学课程;
收效:留学生参与美国家庭的祈祷、礼拜,还有学校的一般社交活动,他们当面顶撞留学事务局官员。甚至有人改信基督教,和美国人谈起恋爱。
最终解决:清政府不满意留学生未能进入军事院校,决定中止“留美幼童”计划。
1881年,总理衙门向皇帝呈递了“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奏折。同一天,上谕批准同意。原本长达十五年的留学计划,在进行到第十年的时候半途夭折。“留美幼童”中,除了两个人抗旨留美,其他人全都被迫中断学业、回到了中国。
留美幼童的命运:
北洋系统:
有70个幼童被李鸿章分派到了北洋体系里边;这其中,有41人被分配到海军系统,包括北洋水师、广东水师、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和大沽鱼雷局,成了中国最早的新式海军军官。
1883年8月23日,马尾海战爆发,仅仅半个小时,福建水师就全军覆没,船政学堂和造船厂被彻底轰毁。有六名留美幼童参加了这场海战,四人阵亡,其中三人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 不少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的留美幼童,死在战场之上。“济远”舰上的沈寿昌,是甲午海战中牺牲的第一人;“致远”号的陈金揆,和邓世昌一起落水牺牲;“广丙”舰上的黄祖莲,在激战中中炮阵亡。
海军体系外的知名人物:
1、詹天佑:京张铁路设计师,耶鲁大学铁路与土木工程毕业生。
2、唐绍仪:肄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在天津的税务衙门当翻译。后来远赴朝鲜,处理外交,与袁世凯相识, 1900年之后,他得到北洋大臣袁世凯的重用,成为北洋大臣的外交负责人。1912年,唐绍仪促成南北议和,并出任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国务总理。
1900年后的官派留学计划:
1901年,清王朝开启新政,鼓励各省派学生出洋。一夜之间,风气大开,八旗和高官的子弟一个个踊跃报名,唯恐不能出洋。
1904年末,曾为留美幼童的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向美国政府郑重提出“减收庚子赔款”的要求;
1907年,“退还”庚子赔款的议案在美国国会正式通过,这些美元必须用于中国派遣学生留学美国,这就是“庚款留学计划”和清华大学的由来。
1909年,第一批“庚款生”赴美,重新踏上了四十年前留美幼童的路线:他们在美国旧金山登陆,然后坐火车横穿美国,下车的第一站是麻省的春田。
解读 | 吴海云,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哈佛燕京访问研究员。
播音 | 秋安
策划编辑 | 袁博
音频编辑 | 秦亚希
2021年5月5日立夏又听到了这个专辑,我越来越喜欢历史了,从历史中能学到很多东西
现在国家应该多多安排这样的计划哈
第一劍客 回复 @世界我最快樂: 👎
历史需要伟大的人物时,就会产生伟大的人物
谢谢。
这个年龄就走了,如何植入爱国的理念的
清朝认识到自己落后于西方,因此有了洋务运动,而留美幼童是洋务运动的一部分。
3000年我不认同,怎么也得算4000年
不错
客观看历史
李鸿章,曾国藩,多亏中国有这样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