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12 | 对待病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梵网经12 | 对待病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00:00
15:25

96-梵网经12  对待病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知识点

1、福田:


福田,佛教用语,拼音为 fú tián,梵语为pun!ya-Ks!etra,巴利语为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佛教以为供养布施,行善修德,能受福报,犹如播种田亩,有秋收之利,故称。

1、 晋道恒《释驳论》:“是以知三尊为众生福田供养,自修己之功德耳。”[1]

2、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诚愿大王福田为意,于诸 印度 建立伽蓝,既旌圣迹,又擅高名,福资先王,恩及后嗣。”

3、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小姐规劝侍婢》:“便是我,也千不合万不合前生不曾种得福田,把我这里做丫头,苦如何说得?”

4、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犹恐九泉之下,尚沦鼎镬;八难之间,永缠冰炭,所以树其福田,济其营魄。”

福田。佛家有三大福田,第一个叫报恩福田,又称“恩田”;第二个叫做功德福田,又称“净田”;第三个叫做慈悲福田,又称“悲田”。“田”的意思就是能够生长,当我们把种子放下去后,种子能够获得营养生长,所以我们称为福田,田里能长出福。

报恩福田又称“恩田”;功德福田称为“净田”;慈悲福田称为“悲田”。田的意思就是能够生长,当我们把种子放下去之后,就能够增长,所以我们称为福田。就是田里面会长出福。

报恩是什么?报恩就是报父母的恩,功德福田就是去弘扬我们圣贤的智慧,去随喜和弘扬圣贤的智慧,去感恩和礼敬祖宗的智慧。第三个慈悲福田,就是去关怀弱势群体。

第二个方法叫做报四恩。第一个是父母的恩;第二个是师长的恩;第三个是国家的恩;第四个是众生的恩。通过报恩,我们可以获得能量,可以积累福德。如果一个人没有最基本的能量,他是无法成就生命中的现象的。就犹如没有面粉不可能想要有包子、饺子或者油条,因为这些食品都是由面粉变化形式而来的。所以我们要透过报恩,去获取能量,再用这份能量去回向,去发愿。

第三个方法叫做行十善。十种善业可以帮助我们积累能量。身上有三种善;口上有四种;意上有三种。

“身三”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口四”就是: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妄语”就是说假话,我出家的时候,我说的话寺院里的人都不理我,我非常痛苦,但我知道那是我过去说假话的果报。“恶口”就是说诅咒别人的话;“两舌”就是搬弄是非;“绮语”就是说花言巧语。

“意三”就是:不贪、不嗔、不痴。人生为什么会不幸福,根本就在于我们有六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当我们把这六种根本烦恼减轻后,人就会幸福。

‘福田’的梵语为punya-ksetra,巴利语为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等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据优婆塞戒经卷三供养三宝品、像法决疑经、大智度论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八等载,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称为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报答之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报恩福田);受怜悯之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怜愍福田、贫穷福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又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载,有所求而为者,称为有作福田,如父母、师长;无所求而为者,称为无作福田,如诸佛、菩萨等。以上二者称为二种福田。关于二种福田尚有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说之学人田(修行中之圣者),与无学人田(得究极之圣者);以及敬田与恩田,悲田与敬田等多种。另有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布施持戒品所说之大德田(相当于敬田)、贫苦田(相当于悲田)、大德贫苦田等三种田。俱舍论卷十八则说趣田(畜生等)、苦田(贫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种田。又智顗于菩萨戒义疏卷下列举出佛田、圣人田、僧田、和尚田、阿阇梨田、父田、母田、病田等八种田(八福田)。

依成实论卷一福田品之说,二十七贤圣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而不起烦恼恶业,所得禅定皆清净而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田,并以七定护持善心,灭尽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复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称为福田。
又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具足‘十法行’者称为真实福田,即:(一)住于空、无相、无愿之解脱门而不入法位,(二)见知四谛而不证道果,(三)行八解脱而不舍菩萨行,(四) 能起宿住、死生、漏尽等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五)能现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教从他求法,(六)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七)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 (八)不离正道而现入邪道,(九)深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十)入于涅槃而生死不坏不舍。

由前述可知福田说有多种,然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者为其根本,据此而称阿罗汉为应供,其后即有三宝之敬田、贫穷者之悲田等名称。我国向重敬、悲二田,多行供养惠施。依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启福篇道宣之序言,今论福德乃以悲敬为始,悲则能哀矜苦趣之艰辛,欲愿拔济彼等出离;敬则知佛法难遇,能信仰弘布之。[杂阿含经卷三十五、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小品般若经卷八、新华严经卷十三、四分律卷二、大智度论卷四、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三、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慧远)、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法藏)、释氏要览卷中、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卷三十三、翻译名义集卷四](请参阅《佛学大词典 》)
附:【福田】《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术语)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亩,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记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福田】《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福田(梵punya-ksetra,巴pun~n~a-khetta,藏bsod-nams-shin)】《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谓能生福德之田。即散播布施、供养等之种子,则能结福德之实,故以田地喻之。如行布施时,接受布施者称为福田。《大智度论》卷四谓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而无余故。《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谓世中之学人、无学人能正其身,口、意亦复然,是为良田,施彼则得大福。《诸德福田经》说僧众之中有五德者,名为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文云(大正16·777a)∶

‘何谓为五∶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躯命,遵众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以此五德,名曰福田。’

又,《成实论》卷一〈福田品〉谓二十七贤圣为福田,以其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不起烦恼恶业,得不作法,所得禅定皆清净,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以七定善护心,又尽灭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又能度彼岸,及勤求度,故名福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有言,具十法行则称真实福田。如上所述,福田广通学无学三乘人,但其中以佛为最胜福田。


2、寺庙:

寺庙,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佛寺的通称,同时也有指其他宗教教徒礼拜﹑讲经的处所的意思。

1、佛寺的通称。

2、指其他宗教教徒礼拜﹑讲经的处所。

寺:寺 sì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鸿胪寺(略同于现代的礼宾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观。 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寺。

庙:庙 (廟) miào 供奉祖先的房屋:家庙。宗庙。太庙。 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孔庙。岳庙。寺庙。 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庙堂。[1]

3、供养:

供养,佛学用语,梵语,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物两方面的供奉而予以资养的行为,是佛具或供物的基本行为。《十地经论》卷三谈到供养的种类时说:“供养有三,一为利养供养,衣服卧具等之谓也。二为恭敬供养,香花幡等之谓也。三为行供养,修行信戒行等之谓也。”狭义的供养系指“利养供养”与“恭敬供养”等物质方面的供养,但心行的供养是使物的供养真正具有意义的关键所在。

梵语,巴利语同。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份供养、心分供养之分。据遗教经论载,饮食、衣服、汤药等,属身份供养;不共心供养、无厌足心供养、等分心供养等,属心分供养。

然而专从事相上来说的话,我们应当供养大乘胜义僧,乃至出家僧宝,以培植福德资粮。

盖初期教团所受之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为主,称为四事供养。施予佛、塔庙、佛像、教法、比丘(尼)、僧团之房舍与土地为僧团经济之重要来源。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态度亦称供养。密教则有涂香以洗清罪业、除去烦恼之说,并有供养仪轨(供养法式)之制定。初时甚而有以塔、庙作为祭祀对象之供养,称塔供养,至后世,一般对死者亦行塔供养,亦有以其他供物作为回向之情形。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如果你看到来讲这个大乘法的法师,或者都是学习大乘佛法的同学,或者大家对佛法的见解相同的,或者大家一样都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如果你碰到这些人,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践同行,如果他们来到这个深访,也就是来到寺庙里边,或者来到你家里,或者来到你所在的城镇。那么不管他们是从百里之外来的,还是千里之外来的,你都要马上起身去欢迎,走的时候要去欢送。


2、你要对他们礼拜供养,日日三食供养日食三两斤百味饮食床,做医药共事法师,一切所需尽给予之。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中,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梵网经。今天咱们要开始讲的是第6情节,不供给,情伐尽。经文是这样的,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践同行。来路深访舍宅,诚意落百里千里来者祭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佛弟子。如果你看到来讲这个大乘法的法师,或者都是学习大乘佛法的同学,或者大家对佛法的见解相同的,或者大家一样都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如果你碰到这些人,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践同行,如果他们来到这个深访,也就是来到寺庙里边,或者来到你家里,或者来到你所在的城镇。

那么不管他们是从百里之外来的,还是千里之外来的,你都要马上起身去欢迎,走的时候要去欢送。你要对他们礼拜供养,日日三食供养日食三两斤百味饮食床,做医药共事法师,一切所需尽给予之。那么你要怎么供养?你要每天早中晚三十供养,每天你吃饭,而供养它的饮食,你可以费用要花三两斤子。当然这里是一个比喻性的例举了,你要尽力准备好丰富的饮食。百味不一定是指 100 位,你要尽力准备丰富的饮食,要准备好舒适的这些床坐,还要准备好医药。你要用这样一些来供奉斥奉法师,这些法师所需要的一切你要尽力都要提供到这里讲的日日三时,因为印度它对这个一日时间的这个划分跟咱们不太一样,它是分一昼夜为六时,昼三十,夜三十。之所以它叫日三十,反正就是指你都要准备好的意思,你都要随时准备好的意思。

日日三十供酿,昼三十,夜三十,你都要准备好,那么你都要尽量的为法师要供示好,要供养好,并且常请法师 30 说法,日日三十,礼拜,不生称心换脑之心,为法灭生,情法不屑,若不而者犯亲够罪,那么你就要经常恭请法师说法 30 说法,随时可以请他们说法,然后随时都要礼拜。你不要升起这种蹭横性换脑型,因为你供给法师,你要提供财务,你请法师说法,你要非常恭敬,你不要因为这个而生起称恨之心或者烦恼之心,为法灭生情法不屑。那么各位佛弟子,各位菩萨,你为了求法,你肯定是不惜身家性命的,你请法当然是不会懈怠的,如果不是这样犯亲垢罪。

第七,情节懈怠,不听法界经文讲。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平尼经历大宅舍中有讲法处,是心学菩萨。因此金律卷知法师所听受之问,说佛弟子不管在哪里,只要是有讲法讲皮泥津律,什么叫皮泥津律?皮泥在这里就是皮那耶,是指律脏。金律论酸账,梵文叫 Vina 也,那么这里把它翻译成皮尼。只要有讲这个佛法,讲纪律的地方,所有的地方,或者是这个大宅子当中也有人请法师来讲法的,那么这些新晋开始修学的佛弟子,你就应该恭恭敬敬地拿着金卷,到法师那里听讲请教。

若山林树下生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自停手。若不自彼听受之问者,犯亲垢罪。无论是在山林当中,在树下,还是在寺庙里,还是在僧人的房舍里,只要有法师说法的地方,都应该前去听房。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犯清狗罪,那这一条实际上是蛮难做到的,对不对?因为只要有法师说法的地方,只要有听法的机会,你都应该去听法。

第八亲节,被大项小戒。若佛子心被大臣常驻金律言非佛说,而受此二寸声纹,外道恶贱一切境界邪见经历者,犯亲构罪。佛弟子如果心里边违背了大臣的经历,而你去说大臣,不是佛说,那这就是妄语了。你说大乘,不是佛说,而且你又去授持小乘声纹的法,甚至是受持,接受了外道的邪见,接受了一切境界邪见的几率,也就是你违背了大臣的叫法,心向小秤声纹之说。如果这样的话,犯亲勾嘴。

第九,不看病解。这一条很有意思,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因供养,如佛无矣。佛弟子,你看到这些生病的人,你就应该去供养他,要像对待佛一样。8、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我们经常讲要种福田、广种福田,八种佛田当中,以看病福田为第一福田。若父母私生弟子病诸根不惧,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刺。那么如果是像这个,见到了父母私生弟子等等生病或者看到了猪根不惧,是指各种器官能不具备的那些人。换句话说就是今天咱们讲的残障人士的话,或者你见到了那种受到各种病苦的折磨而非常痛苦的人,你都应该尽心的去供养,去救助,一直到他们的疾病痊愈为止。

而菩萨以蹭恨心不堪,乃至身防中诚意,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亲垢罪。如果菩萨也就是佛弟子,因为蹭恨性,比如看到这些生病的人,你觉得心里边蹭恨,或者讨厌种种这种不好的心,你因为这种心对这种患病的人你视而不见。你在生房中,城镇当中,旷野山林道路当中,不管你在哪里,你遇到这些病患而不去救助的话,你都犯了清垢罪,在这里提到的八伏田是指什么呢?佛、圣人、和尚、阿舍离、僧人、父母、病人,这不是 8 种人吗?如果对这 8 种人,你恭恭敬敬的奉养,你对他们有这个这种恭敬心,你去供给他们,你就会有无量的福报。就好比农夫种田,你只要努力种田,你终归会有收获的话,这就把它叫做福田,叫八福田。

其中前三种也就是供养佛圣人和僧人,这三种叫敬田,因为你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佛圣人和圣暗,那么对和尚、阿舍离、父母这 4 种叫恩田,因为你要带有一种报恩感之心去供量救济病人为病田,病人是这个八副田后面按说是排在最后的,对吧?佛、圣人、和尚、阿舍离生父母、病人,按说这个病人是排在最后的,你救济病人称为病田,也称为悲甜,你要有慈悲心,就才能救助病人。但是在这里梵网经理讲,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在这条戒律里边,把对病患的救助看作是排名第一的福田,所以这条界就叫不看病界。

第十,清洁不续杀,拒绝。若佛子不得续一切刀杖、弓箭、茅斧,斗战之举,即恶罗网杀生之气,一切不得虚佛弟子你不能拥有,当然你也不能收藏,你不能拥有这种刀杖、弓箭、长矛、斧子等等这些用来征战、争斗、战斗的器具,你还不能拥有。这种网罗过去抓鸟,用罗网抓鸟这种杀生的东西,你都不得拥有,不得收藏。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家宝矿,杀一切众生,菩萨,对哪怕是杀害自己父母的仇人,都不会加以报复的,何况你主动去杀生呢?不得须杀众生俱若故蓄者犯亲够罪。所以不允许收藏,不允许拥有可以伤害众生的器具,如果你故意的收藏这些器具,拥有这些器具,你就犯亲垢罪,你就违借。

那么当然在中国佛教史上,或者在日本的这个佛教界,往往寺庙还有僧兵拥有自己的武装,那么这些都是佛教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发生的一些调试性的变化,按理说是违背了佛教的戒律的,是犯了清构罪的。当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比如对一些武僧,对一些僧兵,大家的看法是不同的,在有的文化传统里,大家还是接受的,但是在梵网经里边,不续杀拒是一条戒律,违反了他是要得亲垢罪的。好的,今天这一讲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梵网经》。


今天咱们要开始讲的是第六轻戒,不供给请法戒。经文是这样的:“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


佛弟子,如果你看到来讲大乘法的法师,或者都是学习大乘佛法的同学,或者大家对佛法的见解相同的,或者大家一样,都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如果你碰到这些人,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如果他们来到这个僧坊,也就是来到寺庙里边,或者来到你家里,或者来到你所在的城镇,那么不管他们是从百里之外来的,还是千里之外来的,你都要马上起身去欢迎,走的时候要去欢送,你要对他们礼拜供养。


“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那么你要怎么供养呢?你要每天早、中、晚三时供养,每天你吃饭,供养他的饮食,你可以费用,要花三两金,三两金子,当然这里是一个比喻性的例举了。


你要尽力准备好丰富的饮食,百味,不一定是指一百味,你要尽力准备丰富的饮食,要准备好舒适的这些床座,还要准备好医药,你要用这样一些来供奉、侍奉法师,这些法师所需要的一切,你要尽力,都要提供到。


这里讲的日日三时,因为印度它对一日时间的划分跟咱们不太一样,它是分一昼夜为六时,昼三时,夜三时。之所以呢它叫日日三时,反正就是指,你都要准备好的意思,你都要随时准备好的意思。


日日三时供养,昼三时,夜三时,你都要准备好。那么,你都要尽量的为法师要供事好,要供养好。并且,“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瞋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那么你就要经常恭请法师说法,三时说法,随时可以请他们说法。然后随时都要礼拜。你不要升起这种嗔恨心、患恼心,因为你供给法师,你要提供财物嘛,你请法师说法,你要非常恭敬,你不要因为这个而生起嗔恨之心或者烦恼之心。


为法灭身,请法不懈。那么各位佛弟子,各位菩萨,你为了求法,你肯定是不惜身家性命的嘛。你请法,当然是不会懈怠的。如果不是这样,犯轻垢罪。


第七轻戒,懈怠不听法戒。经文讲,“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有讲法处,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谘问。”说佛弟子,不管在哪里,只要是有讲法,讲毗尼经律,什么叫毗尼经律呢?


毗尼在这里,就是毗奈耶,是指律藏。经律论三藏,梵文叫Vinaya,那么这里把它翻译成毗尼。只要有讲佛法,讲戒律的地方,所有的地方,或者是这个大宅子当中,也有人请法师来讲法的。


那么这些新近开始修学的佛弟子,你就应该恭恭敬敬地拿着经卷,到法师那里听讲,请教。“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谘问者,犯轻垢罪。”


无论是在山林当中,在树下,还是在寺庙里,还是在僧人的房舍里,只要有法师说法的地方,都应该前去听法。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犯轻垢罪。这一条实际上是蛮难做到的,对不对?因为只要有法师说法的地方,只要有听法的机会,你都应该去听法。


第八轻戒,背大向小戒。“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佛弟子,如果心里边违背了大乘的经律,而你去说,大乘不是佛说,那这就是妄语了,你说大乘不是佛说。


而且你又去受持小乘声闻的法,甚至是受持、接受了外道的邪见,接受了一切禁戒邪见的经律,也就是你违背了大乘的教法,心向小乘声闻之说。如果这样的话,犯轻垢罪。


第九,不看病戒。这一条很有意思,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佛弟子,你看到这些生病的人,你就应该去供养他,要像对待佛一样。“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我们经常讲要种福田,广种福田嘛,八种福田当中,以看病福田为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瘥。”


那么如果是像见到了父母、师生、弟子等等生病,或者看到了诸根不具,是指各种器官官能不具备的那些人,换句话说就是今天咱们讲的残障人士的话,或者你见到了那种受到各种病苦的折磨。


而非常痛苦的人,你都应该尽心的去供养去救助,一直到他们的疾病痊愈为止。“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如果菩萨,也就是佛弟子,因为嗔恨心,比如看到这些生病的人,你觉得心里边嗔恨或者讨厌,种种这种不好的心。你因为这种心,对这种患病的人,你视而不见,你在僧坊中,城镇当中,旷野、山林、道路当中,不管你在哪里,你遇到这些病患,而不去救助的话,你都犯了轻垢罪。


在这里提到的八福田,是指什么呢?佛,圣人,和尚,阿阇梨,僧人,父,母,病人。这不是八种人吗?如果对这八种人,你恭恭敬敬地奉养,你对他们有这种恭敬心,你去供给他们,你就会有无量的福报。


就好比农夫种田,你只要努力种田,你终归会有收获的。这就把它叫做福田,叫八福田。其中前三种,也就是供养佛,圣人和僧人这三种,叫敬田。因为你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佛,圣人和僧人。


那么对和尚,阿阇梨,父,母,这四种,叫恩田,因为你要带有一种报恩感恩之心去供养。救济病人,为病田。病人是这个八福田,后面,按说是排在最后的,对吧?佛,圣人,和尚,阿阇梨,僧,父,母,病人,按说这个病人是排在最后的,你救济病人称为病田,也称为悲田。


你要有慈悲心就才能救助病人嘛。但是在这里,《梵网经》里讲,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在这条戒律里边,把对病患的救助看作是排名第一的福田,所以这条戒就叫不看病戒。


第十轻戒,不畜杀具戒。“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之具,及恶网、罗罥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佛弟子,你不能拥有,当然你也不能收藏,你不能拥有这种刀杖、弓箭、长矛、斧子,等等这些用来征战、争斗、战斗的器具,你还不能拥有这种网罗,过去抓鸟,用罗网抓鸟,这种杀生的东西你都不得拥有,不得收藏。


“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菩萨对哪怕是杀害自己父母的仇人,都不会加以报复的,何况你主动去杀生呢。“不得畜杀众生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所以不允许收藏,不允许拥有可以伤害众生的器具。如果你故意的收藏这些器具,拥有这些器具,你就犯轻垢罪,你就违戒。


那么当然,在中国佛教史上,或者在日本的佛教界,往往寺庙还有僧兵,拥有自己的武装。那么这些,都是佛教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发生的一些调试性的变化。按理说,是违背了佛教的戒律的,是犯了轻垢罪的。


当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比如对一些武僧,对一些僧兵,大家的看法是不同的,在有的文化传统里大家还是接受的。但是,在《梵网经》里边,不畜杀具是一条戒律,违反了它,是要得轻垢罪。


好的。今天这一讲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王彦英_x2

    我出钱购买听十三经,怎么就听到第五经讲了一半就不能听了呢?

    钱文忠 回复 @王彦英_x2: 小助手:请用已购账号登入收听

  • 团宠12138

    第十讲内容错误,与第十一讲重复,请更正,谢谢

    钱文忠 回复 @团宠12138: 小助手:谢谢小伙伴的提醒,音频现已更正,可以放心听啦!

  • 白楚妍

    感恩钱老师辛苦了!今天学习到“八福田”为奉养“佛、圣人、和尚、阿阇梨、僧人、父、母、病人”八种人而种的福田。 其中“佛、圣人、和尚”为敬田, “阿阇梨、僧人、父、母”为恩田, “病人”为病田或悲田。 讲了五种轻戒为 “第六轻戒”不供给请法戒 “第七轻戒”懈怠不听法戒 “第八轻戒”背向大小戒 “第九轻戒”不看病戒 “第十轻戒”不畜杀具戒 出家佛弟子及受在家菩萨戒弟子同样要守十重四十八轻戒。佛说“以戒为师”,受戒、守戒是佛弟子必须要做到的根本行为,是成佛、成圣之根本戒,没有戒行也就谈不上所谓修行,我个人认为应先讲《梵网经》戒行, 因受戒、守戒才是修行的开始,戒守好了才有定力,有定力才能开启大智慧

  • 亮子二哥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阿弥陀佛🙏

  • 懒得想_xs

    请问,八福田里的和尚、僧不是一类呀

    婉儿的碗 回复 @懒得想_xs: 和尚是老师僧是出家人

  • pqmvnjapmoe2yovpzc50

    那么济公的酒肉穿肠过,算不算错?

  • 臭臭妈_vf

    感恩老师!

  • 冲哥学强

    第九不看病戒,皆供养令(差)读chai 还是读ci,谢谢,阿弥陀佛🙏

  • 谦谦hp

    感谢钱教授

  • 王晓声律师

    普渡众生!广结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