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局】宰相寇准在皇帝面前喝醉,问题很严重

【官场局】宰相寇准在皇帝面前喝醉,问题很严重

00:00
12:43

官场局篇


正片文稿


在以宋朝为历史背景的清官戏和宫斗戏里,寇准总是奸臣的天敌,看上去点头哈腰,笑眯眯的,没啥杀伤力,可私底下却悄悄伸出脚来,能把西宫娘娘和皇帝老儿绊得鼻青脸肿。


寇准给咱们现代人的印象,聪明,幽默,有点儿颓,还带点儿蔫儿坏。但历史上的寇准可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假如你把寇准复活,把他拽到电视机前,让他看看那些以他为主角的电视连续剧,他一定会暴跳如雷:“嗯?这是我吗?是谁胆大包天,竟然把老夫演成这个样子?不要逼我发飙啊!”他可不是吓唬人,他是真的会发飙。

寇准爱喝酒,也能喝酒,不管是当宰相,还是当地方官,每晚必醉。他嫌自己喝不过瘾,每次喝酒都喜欢攒局,让一大帮人陪着,饭局上人越多,他喝得越痛快。


而且,他喝酒还不挑对象,上至同僚,下至小吏,只要敢跟他拼酒,他就待若上宾,待你比亲兄弟还亲。假如哪个人不喝酒,管你是亲戚也好,亲王也好,他都爱答不理。

寇准晚年下野,从宰相位置上退下来,去当地方官,听说衙门里有个衙役酒量惊人,就下帖子请那个衙役赴宴。该衙役的行政级别离寇准差着十七八级,见大boss亲自请饭,自然是受宠若惊,欣喜若狂。


可是天天晚上陪酒,衙役把胃喝坏了,被人抬回去,差点儿丢了小命。第二天,衙役的妻子上门喊冤,让寇准赔她一个活蹦乱跳的老公,寇准只能当场认错,赔礼又赔钱。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寇准不仅爱喝酒,酒席上还爱跳舞,他经常跳的一支舞蹈叫做《柘枝舞》,又叫《柘枝癫》,癫狂的癫。光听名字,就知道这支舞有多么癫狂,多么摇滚。


想象一下,夜色迷离,灯光闪烁,寇准寇大人酒酣耳热,甩掉长袍,扎起头发,朝宴席旁边的乐队一打响指:“Music”。


音乐响起,寇大人踩着鼓点摆动起来,动次,打次,动次,打次 ,动次,打次……大嘴张开,长须飘摆,横叉,竖叉,下腰,倒立,滚翻,回旋……陪酒的下属们一起喝彩。


陪酒的下属:“寇大人了不起!寇大人再来一个!”

宋朝是内敛的王朝,文人普遍温文尔雅,庄重端严,像寇准这样放浪形骸的朝廷大员,官场上实属少见,根本不像一个大臣的样子。所以,宋真宗让寇准当宰相之前,曾经犹豫再三:“准诚有才,奈使性何!”寇准确实有才干,可他性子不好,经常发飙啊!”

关于寇准发飙的故事,宋朝文献里记载了很多很多,我只挑两个最典型的说。


第一个故事,寇准当宰相以后,主持科举考试,凡是南方人考了第一,他就气恼,非要找到主考官,让人家改分数,把第一名换成北方人。


主考官不改分数,他急赤白脸地跟人家讲“道理”:“南人轻巧,皆妇人耳!”意思是,南方人都是娘炮,你怎么能让娘炮当状元呢?其实,性格和能力都是没有地域之分的,但寇准不这么认为,他是关西大汉,一辈子瞧不起南方人,堪称典型的宋朝地图炮。


第二个故事,还是发生在寇准当宰相以后,一个退休以后定居开封的四川官员请寇准吃饭,寇准当时太忙,没能赴宴;第二天再去,那个官员也不知道是没在家,还是不想再接待寇准了,让寇准吃了个闭门羹。


寇准大怒,拂袖而去,第二天早朝,在宫门外逮住几个四川籍的官员,劈头盖脸就是一通臭骂。他心里可能在想:你老小子退休了,老夫管不着,可老夫能管你的老乡!


以上两个故事,讲的都是寇准的私德,他是一个好酒并且粗犷的大臣,虽然能干,却不懂得替别人着想,说话办事经常不过脑子,让皇帝也头痛不已。

但寇准在大局上却立得极稳,他在朝堂上做的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劝宋真宗亲征,跟辽国侵略军死磕。这件事在历史上有记载。


公元1004年,辽国大军入侵北宋,北宋这边抵挡不住,很多大臣建议宋真宗南逃,宋真宗自己也想撒丫子跑路,但是寇准却坚持让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不情不愿地来到澶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没想到,竟然一战成功!


城墙上的一小队宋军,偷偷放了一发有房梁那么粗的巨大弩箭,一箭就把辽军大将萧挞览钉在了地上。辽军士气大挫,立马跟宋真宗签订和平协议,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最大功臣当然是寇准,这一点没有异议,但是后人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却完全相反。有人说,宋朝被辽军打到家门口,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完了每年还得给辽国岁币,是屈辱条约;


也有人说,这个条约给北宋和辽国换来百余年和平,两国都能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且,宋朝虽然每年给辽国三十万岁币,随即又从两国贸易当中赚了回来,赚的远比岁币多得多,所以对宋朝来说,澶渊之盟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这两种观点,哪个更靠谱一些呢?答案是,都不靠谱。


仅仅从经济角度来说,澶渊之盟对宋朝有利,对辽国也有利。可是从军事上说,澶渊之盟对宋朝的影响很坏。


和议前,宋朝一直对辽国严防死守,往边境派驻最有战斗力的禁军,同时还搞兵民一体的乡兵。和议后,宋朝君臣和宋朝老百姓都从和平贸易中享受到了好处,就开始犯经验主义错误,以为和平是可以用钱买来的,以为用钱买来的繁荣很划算。


北宋末年,甚至到了南宋末年,宋朝皇帝一遇到强敌,就会使出用岁币来求和的杀手锏,完全忘了“军强则国强”这个最根本的道理。澶渊之盟签订后不到半个世纪,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包拯去河北筹措布防工作,就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

内心独白(刘奕君老师演绎寇准):
“包拯这个瓜娃子,说什么河北沿边堡垒年久失修,驻防官兵忘记骑马射箭,都是老夫的过错!


他还说什么来着?弓弦断了,战马死了,辽军如果趁虚而入,三天就能打到开封,这都是和辽国签订和平协议的后遗症。居然还有那么多人附和他!


老夫就不懂了,澶渊之盟对大宋有那么多好处,怎么在他们眼里,就成了难以治愈的顽症了?!


罢了罢了,老夫懒得和他们争辩。一群瓜娃子,懂什么!”

包拯的看法对不对?当然对。即使寇准活着,恐怕也得赞同这一点。只是,他的酒喝得实在太多,脾气也实在太臭了。宋朝的皇帝会因为寇准有能力忍耐一时,但却没办法忍耐一世。古往今来,都是这个道理。


宋真宗估计对寇准是又爱又怕。作为皇帝,看不惯他在酒桌上的样子,可真到了关系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还真离不开他。宋辽议和之后,宋真宗很感激寇准,因为假如不是寇准坚持让他亲征,黄河以北的江山很可能就落到辽国手里了。


有一回散朝,宋真宗看见寇准远去的背影,恋恋不舍地说:“准,柱国之臣也。”寇准真是国家的顶梁柱啊。


但是,宋真宗对寇准的这种好感很快就消失了。


一是因为寇准性情跋扈,不受控制,喜欢搞一言堂,不许别的大臣提出异议;


二是因为寇准的政敌在宋真宗跟前说怪话:“皇上别再夸寇准了,那就是一个亡命徒啊,他逼迫皇上亲征,是把皇上当成了他自己的赌注,赌赢了他是功臣,万一赌输了呢?皇上岂不成了辽国的俘虏?战场上瞬息万变,谁又能保证皇上亲征一定能打败辽军呢?”


宋真宗听了这些谗言,越想越后怕,从此再也不信任寇准了。


也难怪,寇准在酒桌上放浪惯了,难免把臭脾气带上朝堂。宋太宗那么独裁,寇准就敢扯着他的袖子进谏,还敢当着太宗的面儿跟另外一个大臣掐架。在皇帝跟前当差,这不是给BOSS添堵么?


只可惜,这个道理寇准一辈子都没参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Erica_l93

    哈哈哈哈哈哈,奕君儿扮演寇准那段太可爱了

    群星剧场 回复 @Erica_l93: 是啊,在录音的时候大家集体笑喷

  • 棉棉朵朵

    原来寇准才是地域黑的鼻祖师爷啊!

  • 三月橙花

    刘老师这版寇准不要太可爱

  • 东东的小妖精626

    刘老师演艺超群,太厉害了有趣又有知识真的是太厉害了!

  • raul07

    “包拯你个瓜娃子……”哈哈哈

  • 红鲤鱼与绿鲤鱼_d0

    不愧是老戏骨,这也太有层次感,画面感了

  • 晓得耶

    这段逗,谢谢刘奕君老师声文并茂

  • 呵呵帝_dy

    以宋朝为背景的清宫戏?

    兰与Lisa 回复 @呵呵帝_dy: 清官戏,主播看错字了

  • 雨语于你

    和平必须有保障,随时保持警惕。

    默默的羽毛 回复 @雨语于你: 嗯,强军才是国泰 的保障。可惜 赵匡胤 的经验使他不敢让军人太强,只能重用文人。这也是 矛盾的两面唉。

  • 丁小错

    地域黑呀这个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