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下):美国汉学经典之作,大清帝国开国史

《洪业》(下):美国汉学经典之作,大清帝国开国史

00:00
27:28

十七世纪危机剧变,八旗铁骑为何能入主中原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新的敌人:清王朝在南方的敌人,正是明朝的残余势力。其实,在崇祯末年,李自成还没有打进北京的时候,就有大臣提出放弃北京,南迁南京的计划,但这个计划被崇祯放弃了。不过,南京行政班底,在那时就已经在着手成立新政府的准备,以备不测。到了1644年,北京被攻破了,崇祯也自缢而死。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代表的一批高级官员立刻号召天下,起义勤王。


重建正统的努力:这批官员很快就开始了重建明王朝的努力,他们一边派人去淮河流域联络江北地方的豪强,笼络他们的私人军队;一边尽可能争取防御李自成势力南侵的一批明朝将领,他们手握重兵。


混乱的朝局:有四名将领:他们分别是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高杰。这些人各自统领着十几万的军队,军纪涣散,所以江南的地方官员很不待见他们。有的官员,比如在运河重镇淮安的巡抚路振飞,就组织周边地区操练部队,他这么做,既是为了抵抗李自成的势力进城,同时也是为了防备这四位将领前来夺取扬州。


皇位争夺战: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在战火中下落不明,比较有实力竞争皇位的,是明朝的两个藩王,他们分别是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其中,福王品行、才能较差,但血缘距离皇室比较近,是万历皇帝的孙子;潞王品行较好,但血缘较远。围绕皇位问题,朝中大臣分为了两派,福王因为获得了军事实力强劲的将领支持,在权臣马士英的运作下,最终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弘光皇帝。


党争重演:东林党人和复社成员,开始共同攻击权相马士英。马士英拥立福王有功,但是他身边又有一些魏忠贤的余党,按照崇祯皇帝的定例,这些人是不能再出现在政坛上的,但在南明小朝廷里,他们却很得势,当时的清流,和魏忠贤的阉党,大都有血海深仇,于是他们写文章贴布告,制造舆论,希望打击马士英,这样一来,也就连带着动摇了弘光帝的合法性。


北伐:史可法能文能武,为官清廉,在南明朝廷里声望很高,他在江北总督军事,吸引了大量人才聚集到扬州。但是到底要怎么北伐,北伐的对象到底是谁呢?到底是李自成的残部,还是入主北京的满洲人?还没等史可法有所行动,清朝就棋先一招,占据了主动。


江南檄文:1644年7月,多尔衮向江南百姓发出檄文,在文中,他表露出善意,除了鼓动暗示官员、百姓投降外,他还提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与南明和平共处。读了檄文后,南明朝廷开始考虑承认清政权的对等地位,不再把他们看作必须消灭的敌人了。毕竟,覆灭了明朝的农民军,比来自东北的女真军队威胁更大,而且也可能更好对付。


南北合议:经过史可法同意,南明派遣使臣北上谈判,他们的策略,是绕开和清王朝直接谈判,而是尝试说服吴三桂回归南明,共同抵抗农民军,并以割地赠礼为条件,说服清军退回关外,同时在黄河一线的商丘、徐州布置防务,有备无患。


谈判的结果:吴三桂拒绝接受南明政权的任何封爵,充当使臣的左懋第被杀,副使陈洪范,作为清朝的密探,则被放回南京。1644年11月,清军集结军队,分山东、河南两路南下发起进攻。由于清军是所有人的敌人,他们要同时应对南明军队、农民军和地方豪强,漫长的战线上,清军推进得很吃力。


南明防线瓦解: 1645年正月,就在封堵清军渡过黄河的关键时机,镇守睢州的南明将领许定国,与清廷互通声气,诱杀了和他关系不和的高杰,率领着几万军队投降清朝。高杰的军队,是黄河防线的主力,他一死,小朝廷在河南商丘一带,一下失去了屏障,史可法立即向朝廷建议,派遣将领接管高杰的军队,可是掌权的马士英,担心史可法做大,不利自己揽权,于是任凭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四散离去。


扬州覆灭:1645年5月,清军打到了扬州城下。清朝给史可法寄来了一封劝降信,信中写到,南明朝廷的合法性,是不存在的。清朝为国家剿灭了颠覆明朝的李自成,如果你史可法是仁义君子的话,就应该投靠清朝,这才是精忠报国。与其尊奉昏君奸臣当道的小朝廷、讨个忠义的名声,不如为了国家和百姓考虑,灵活变通一下。


这个论调,在1644年天下大乱的局面下大行其道,清军在很多地方用这个办法,劝降了不少汉人力量。不过,史可法毅然拒绝了投降。扬州还是被清军攻陷了,它遭遇了一场极为惨烈的屠杀,有几十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史可法本人被俘后,拒绝为清廷说降江南势力,最终被处死,但他得到了来自满汉双方的尊重,成了后世忠正的楷模。


弘光朝廷灭亡:扬州失陷,南京北边再无障碍,南京很快失陷,弘光帝在出逃后被捕,不久他被送往北京软禁起来,直到1646年才因为密谋造反的罪名,被处死。钱谦益等南明高级官员,带着官员百姓迎接清军指挥官入城。


投降官员的心理:投降,对他们自己来说并非没有牺牲,这些人牺牲小我的名节,保全了百姓,让江南免遭战火。


案例:南明的礼部尚书钱谦益,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热衷帮助清廷招抚江南的势力。为此,他不仅向攻入南京的豫亲王多铎,提供了一份承担江南安抚使工作的推荐名单,还组织投降的南明官员,去联络地方绅士领袖。这些官员向乡绅承诺,投降可以确保地方太平,但他们要保证百姓的归顺,还要交出当地的赋税户口档案。

 

很快,江南的士绅就投入了清廷的怀抱,与异族展开了合作,当然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有合作的愿望,但当清廷做的过火的时候,士绅们可能从合作者变成反对者。

 

合作的原因:维护地方安定;

合作的逆转:剃发令

1645年7月,多尔衮颁布了剃发令,要求所有人按照女真人的习惯,把头发剃掉,只扎一个辫子。这条命令引起了江南社会的强烈反感,官员认为这是对儒家文化的亵渎,百姓认为剃发的耻辱,简直和阉割一样。


很明显,在剃发令面前,所有汉人的文化尊严都被冒犯了,江南的士绅和普通百姓站到了一起,反抗清朝的统治。苏州、太仓、昆山等地的士绅,带头杀了清廷派来的官员,起兵反清。这一股浪潮,一直持续到了1645年年末,清军牢牢掌握了江南的主要中心城市,才算结束。


清军平定江南,夺取南明核心地区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来说,清廷的所作所为,一个词可以概括,就是军事征服。他们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控制江南,说到底,还是对手太弱的缘故。

 

南进中的中的政治变化:


清军入关后,摆在多尔衮面前的政治问题有三个:

第一,是如何调和女真统治集团和汉族官僚的关系;

第二,是如何避免女真贵族之间的冲突;

第三,是如何避免出现类似晚明的党争。多尔衮的施政方略、政治制度建设,基本是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设定的。


第一项重大举措,是改革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院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创立于努尔哈赤时期,由满洲亲贵组成,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军政事务都要经过这个会议。而内院呢,主要负责文书工作,设有满、汉大学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顾问。随着清朝征服地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事务需要处理,多尔衮下令,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大部分奏章,由六部代为呈报;重要的军政事务,直接呈报内院。这些调整,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提高了效率,最重要的,是极大加强了内院的地位。多尔衮通过增强内院和六部的地位,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把它排挤出权力的中枢,变成听命于自己的一个办事机构。


第二项举措,是平衡官僚中的南北之争。在多尔衮摄政期间,朝廷中的汉人势力,延续明代的遗风,分成了南北两个集团,被称作南北两党。其中,冯铨是北党集团的成员,陈名夏是南党的首领。为了平衡南北之争,多尔衮同时支持南北双方的首领,保持均势。陈名夏被授予了吏部侍郎的职位,负责选官。冯铨担任礼部尚书、内院大学士,由他一手策划操办了顺治在北京的登基典礼。


但是,冯铨曾经被魏忠贤收为义子,是阉党的一员,名声极差。1645年10月,有8位大臣上书弹劾冯铨,指责他行为不端,应该处死。多尔衮把这看作朋党死灰复燃的征兆,警告各位大臣,他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于是冯铨依然担任要职,党争的苗头暂时被多尔衮压制了。


第三项举措,是平衡满汉官员势力,打造满汉两头政治。多尔衮非常注重培养满人高官,例如,他仰仗兄弟多铎南征北战;册封努尔哈赤的三位孙子为亲王,派遣他们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精通满汉文学的刚林、祁充格担任大学士等重要职位。


他同样安排汉族官员担任要职,也同意了陈名夏提出的,恢复明朝每三年一次的官员考绩、禁止满人官员粗暴对待汉官的提议,尽量在满汉官员之间取得平衡。但尽管如此,多尔衮对待汉官,心中总是有些提防。一方面,像洪承畴、钱谦益这些人,地位都是明朝给的,是不是真的靠得住,他不放心,但为清朝建立典章制度,把统治推向全国,又离不开他们这样的人作为桥梁。

 

多尔衮的一系列施政方略,巩固清朝的统治,也提高了自己的威望,他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没有人能向他挑战。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1650年12月,多尔衮病逝。

 

1651年2月,顺治皇帝亲政。开始清除多尔衮的影响。为他命令议政王大臣会议,直接向他上奏,并把内院搬到了更靠近内宫的位置,亲自处理军国要务。他利用恩典、大赦,笼络了一批被多尔衮贬斥的满洲贵族,联合他们扳倒了多尔衮留下的党羽。


一年以后,为了彻底清除多尔衮的势力和威望,顺治怂恿大臣清算多尔衮生前的罪过,并下诏公开多尔衮独断专行的罪过,刚林、祁充格等多尔衮的亲信被严惩。小皇帝现在羽翼丰满,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了。


在顺治亲政时期,朝廷中有几个明显的政治风向。


第一大举措,是建立崭新的官僚体系。顺治的目标,是让官僚机构足够廉洁高效。在亲政不久后,顺治首先罢免了一批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官员,提拔了陈名夏、洪承畴、陈之遴等有才干的官员,对他们委以重任。


其次,是表彰了一批明朝末年为明朝殉难的忠臣。顺治这个举动的意义,在是为了重建官员的道德,鼓励报国、忠君的品格,扭转明末以来,官员见风使舵,但求自保的风气。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是整治朋党。顺治认为,党争的根源既有朝廷中的满汉之分、地区之别,也有地方缙绅势力尾大不掉的原因。为此,顺治接受了一位汉族大臣的建议,恢复了明朝考核官员的体制,把所有人拉到一个统一的标准下考核。顺治认为,这个制度能够帮助平衡南北、满汉之间的势力。


确保最高权力能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为此,他强化了内院的地位,增加了几名大学士,采取集体讨论的形式制定政策,避免某位大学士一家独大。同时,他还尝试与大学士之间,拉近私人关系。这种政治风格,甚至影响到了后来的康熙、乾隆。


顺治帝的第二大举措,是改革赋税和疏通漕运。

 

先说说赋税改革,由于明末的战乱,人口流散、土地撂荒,前朝留下来的统计资料,已经和实际情况完全不符,清廷在1648年恢复了旧的里甲制度,重新登记户口,重新造册安排税收份额。这样流民有何户口,荒地重新得到耕种,到1661年,登记在册的人口增加了近90%,登记土地面积比之前更是翻了一番,这大大增强了清廷的财政收入。


另一方面,是打击士绅的逃税行为,顺治修订了针对士绅的蠲免权。这个权利最早在1635年推出,当时的目的,是赢得他们对清朝的支持,但由于实施时没有限制,免税的范围越来越大,甚至影响到了政府的收入。顺治对此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把蠲免权的使用,限制到只能免除一个人的徭役,并要求地方官员给出名单,追缴士绅们拖欠的赋税。


最后,就是规范地方政府的财政了。顺治采纳了大臣魏象枢建议,要求各省建立详细完整的开支统计,每年整理上报中央审核。这既方便了政府审计核算收支,也方便发现哪个省财政紧张,方便及时划拨资源支持地方。


改革完政府财政,接下来就是整理水利漕运的问题了,作为一个农业国家,水利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从元代开始,打通了杭州到北京的京杭大运河,每年都有大量的物资运往北方,作为军需和赈灾之用。这个事情,顺治皇帝当然也不能怠慢。

 

他在六部之外,设立了管理河道的专门官员,也就是河道总督,这个人总领运河水利的事务。有了这个专人办专事的局面,庞大的水利工程修整起来,到了十八世纪,黄河有60年再没有发生过大水灾,周边百姓受益无穷。


顺治亲政时期的满汉关系。

 

首先,顺治不允许汉人官僚在文化上主导朝廷,如果说多尔衮对待汉族大臣,是带有防范的有限信任,那顺治无疑是更加强化了这个倾向。其中一件事情,就和恢复明朝的典章制度有关。顺治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按照明朝官僚机构的做法,改进了朝廷的机构设置,他甚至在公开场合,采用汉族皇帝的装扮,佩戴了传统的衮和冕,这套装束,在秦汉时期特别突出,秦始皇、汉武帝的肖像图里,穿戴的就是这一套礼服。

 

顺治的这些举动,让明朝的遗臣,错误地以为清朝已经完全汉化,所以有人就提出了比较冒失的建议,当时,官员李呈祥建议,裁撤所有衙门的满官,专用汉官,陈名夏也建议恢复明朝的服饰、衣冠风俗。毫无疑问,这些建议根本不可能被采纳,于是,李呈祥被流放沈阳,陈名夏被政敌以重罪弹劾,不久后被顺治下令绞死。后世但凡遇到满汉关系的棘手问题,“首崇满洲”,也就是先以满洲的风俗、价值和利益为先的做法,就是在这时确定的。


其次,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皇帝不得不把越来越多的要职,授予汉族大臣,尤其是那些投降时间早、功勋卓著的汉人。例如,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些人都受封藩王,同时还有不少省份的巡抚,也都由汉军旗人出任。

 

这其中,真的游离了顺治帝控制范围的,只有吴三桂这样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汉人藩王,果不其然,顺治去世后十几年,三藩之乱爆发。战争几乎波及了半个中国,历时八年才得以平定。而且吴三桂他们打出的旗号,依然是恢复汉人江山,但这一次,大多数的汉人选择了站在朝廷这边。


三藩得不到人们支持的原因:


第一,清政府给了迷茫的知识分子一个出路。明朝的士绅,在清廷做官,总归是很别扭的一件事情,但是完全放任他们归隐山林,不受控制也很麻烦,为此,到了康熙年间,朝廷熟悉了汉人的心理,皇帝举办了博学鸿儒的考试,选拔学问好有气节的人,作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同时,也请这些人出来主持《明史》等大型书籍的编纂,但又绝对不授予他们实际的官职,这样一来,朝廷顺利地接纳了这批迷茫的知识分子,他们也因此给予了朝廷信任和尊重;


第二,是许多文人士子,和投降的明朝大臣,完成了他们在明朝没能实现的改革意愿,达成自己治国的理想。清朝的政治谈不上清明,但朝廷预防党争,确实让政治大环境好了不少,每个人当官,不需要像明末那样,必须选择党派阵营,这让很多人有了施展自己的机会。从合法性来说,难道抱残守缺,忠于明朝就一定是对的吗?


第三,是清朝倡导忠、孝等观念,这些观念超脱了单纯的王朝更替,是儒家文化倡导的主流价值,清王朝采纳科举制度,皇帝本人和皇子们,也要阅读四书五经,久而久之,高层彻底驾驭了这套理念。这样一来,忠于明朝的道德包袱就不存在了。


解读 | 刘昊

播音 | 张煜

策划编辑 | 袁博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辛颢然

    清军扬州十日,人间惨剧 日军南京屠城,人间地狱

    越游之翼 回复 @辛颢然: 你觉得哪个惨一点

  • zzsnbb

    明朝亡就亡在朱元璋定下的制度

    百戰歸來再讀書 回复 @zzsnbb: 亡于秦始皇开创的制度

  • 情牵一世暖

    写书的立场不同,需要客观看待

  • 听客王晖

    长期以来中原文化把少数民族视为异族,对蒙元、满清等少数民族政权一直视为异族入侵,并非华夏正统,到孙中山时仍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旗闹革命,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后逐渐扭转“异族”谬论。

  • 付俊虎读古文

    跳河嫌水冷的钱谦益

  • 自由的信鸽

    这样的朝廷不要也罢,只是苦了百姓……

  • 无放肆_不青春

    为什么满清能统治中国,日本不能统治中国,为什么当满清入主中原的时候没有全民族反抗。

    艾錢 回复 @无放肆_不青春: 汉族官员带头投降。抗日战争很多官员军队没投降。

  • 陶子_v9

    主播你在抖音是不是有账号

  • 箫鼓客

    把一群喝人血卖国的江南磕头虫说得这么冠冕堂皇,还牺牲小我嘞。留发不留头引发的屠杀,一大半刽子手是鞑子另一半的责任者不就是投降之后还贪心的江南官员和士绅吗

  • 1331063aifo

    所以堡垒都是从内部攻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