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听见吴晓波大家好,我是吴晓波。
50年前1967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个社会心理学家叫做米尔·格兰姆。这个教授呢干了一件事,他在北美啊募集了300个志愿者给他们每人一封信,说:现在你们把这封信啊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交到一个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的手上。
所以这些志愿者必须要把这封信先寄给一个他们熟悉的人,问他们说你们有没有朋友认识那个股票经纪人,帮我找到他。这个朋友也未必认得,所以他又要交给另外一个熟悉的人,这样这封信会在不同的人中进行流传。这位米尔·格兰姆教授想要知道的是,到底在这种信息传递过程中存不存在的一个公约数。
实验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说这怎么可能,如果要寄到的话,可能需要通过成百上千个步骤吧。最后是什么呢?有64封信笺,也就是1/5的信件平均通过六个中间人就送到了那位股票经纪人的手上。
米尔格兰姆教授因此提出的一个叫六度分割理论,他表达的一个现象是,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两个人之间要建立一种联系或者产生关系,无论他们两人生活在地球任何偏僻的地方,他们之间只最多需要通过六个人就能够实现。
50年前,这个六度分割理论公布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后来呢还有一家德国的报纸发起过一个挑战,他要帮助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一位好莱坞影星叫做马龙白兰度,他们之间的关联结果。报社的员工发现烤肉店老板是一个伊拉克移民,有一个朋友呢,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认识马龙白兰度主演电影的制片人的女儿。最后这两个人只经过了五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再比如,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为证实这种理论的可行性而开展实验,分析了300多亿条通过微软网络发送短信的用户地址信息,结果78%的用户平均发送6.6条短信,就可以和一个陌生人建立起联系。从而呢论证了六度分割理论的现实可行性。
这个理论啊现在很有名,在过去20年里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络的人脉关系基础构架都是建立在六度分割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美国一个研究小组提出了新的观点,它们向全球最大的社交软件Facebook的10万名用户,通过系统自动分配一个目标联系人,这些用户可以从自己的联系人中选择一人发送消息,好友再向其朋友转发,系统将记录参与者需要多少环节才能联系到目标联系人。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在今天的社交网络中,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平均3.5个媒介好友而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度变得越来越紧密了。因此,也有人说50年前的这个六度分割理论好像已经失效了。
这个新的研究成果其实体现了当前互联网社交的两个全新的特征,第一呢,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里都已经被实名化和公开化了,比如今天你在中国东北铁岭要去寻找美国总统特朗普有可能吗?有可能。
因为如果你有一个推特的账号的话,特朗普也有一个实名制的推特账号,你只要在特朗普的推特账号下留一个言,在理论上他就一定能够看到你的留言。如果你所传达的信息是他所需要的话,你们之间马上就可以建立联系。
第二呢,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陌生社交机制,比如你在一些社交平台像陌陌、探探或者几乎所有的直播平台上,你都可以找到那些平生从未相见,但是在兴趣或者在某些爱好点上相同的人,跟他建立社交的关系。
这种新的发现和新的社交机制的形成,不但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更是造成了商业行为的极大地迭代。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公共意义已经近乎于透明了。
你好!不是每天听见晓波哥吗?怎么没有更新呢?
吴晓波频道 回复 @julie_2c: 您好,周一至周五更新,周末不定期加餐哦
我要买第四季,是不是买错了,能改吗?现在买的都是之前的,我想要新的
吴晓波频道 回复 @铁娘子的书屋: 您好,本期是免费精华回顾音频。购买专辑后,周一至周五收听更新最新内容哦
感觉是联系路径更短了,但联系的频繁度或热情值反而降低了
天哪,这个理论感觉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想到过我当时坐在汽车上就想,在外面走的每一个路人,我都肯定跟他们有某种联系,可能是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总之肯定有联系,不过听了音频,没想到可以是这么近距离,这么快速的联系啊
我订阅了,怎么听不走了
我看过相关报道6度理论,只是数字变小,通过社交媒体认识一个人的距离,确实变短。
尾曲能打个包吗😂
我本人觉得现在的人不如以前人单纯,再加之现在互联网平台交流更没有诚信度,凡事都有利弊
移动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远隔千里便可直接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紧密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隔着荧屏手机,人与人心里的距离拉大了!
吴老师,怎么不更新了
吴晓波频道 回复 @听书大懒虫: 您好,专辑正在更新中哦~请您及时关注专辑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