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是咸丰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曾国藩自湖南老家写给江西前线的九弟曾国荃的。信中曾国藩除了介绍家中的琐事,着重向九弟曾国荃谈及了带兵打仗需“明辨”的道理。
沅甫九弟左右:
二十四日王得一回来,接到十六日的来信,信中所言均以悉知。前两次来送信的人都是请假回家而不立刻返回军营的人,所以没有回信给你,也没有可以帮我捎信的人。以后的话,还是专门派人来送信比较稳妥,只需要一个人,没必要两个人,挑选腿脚麻利的人像曾正七之类的,可能更加迅速了。
邓先生于初七日那天派专人过来,定下来今年冬天来教书,因此十五日那天就迎接他到咱们家的私塾来,甲三在十八日那天开始上课,二十三日那天上第二课,批改文章非常细心。甲五的眼睛,近些日子已经好了十分之七八,右眼已经能够看清一寸大的字了,左眼已经能认清小字了,每天静坐两次,以这种调养方式作为服药的补充。邓先生也是向来多病,他的身体也因为静坐而变得好起来。科一仍然每天读三百字。亦山先生十六日那天回家,在家里住了六天,刚好易芝来这里接替他教书。科四《孟子·离娄》一章已经读完,科六也读到了《论语·卫灵公》一章。这几天因为萧祖田在同一间屋子里刻字,他们读书、学习受到了影响,心气难免浮躁,然而科四内心仁厚,科六警觉机敏,将来都有希望成就一番事业,弟弟大可放心。
二十九日祖母大人九十一岁大寿,内外家眷都前去拜寿,只有九弟的媳妇,季弟的媳妇无法前去。前二十天大伯的祖母九十一岁冥诞,咱们家这边的家眷也都前往木兜冲祭奠,上下算下来有七桌人,二十九日的时候,人应该还要再多一倍。
今年咱们县里买田地的人很多,居然有这样一番太平的景象。我在家也稍微读一些书。亲自动手去七宝庙挑一山土,将下砂接长,用来加固咱们家的坟山,同时遮蔽洞里的风。咱们家的邻居像训三、贤五、代三、金五、诗八、陈俊九、上兰叔叔家,都请过来吃了便饭。为了“猫脑面”那块地方,我又请庚一、宽十(最近他也喜欢看地,听德六叔说的,他有这个癖好)去看了一次。据他们说整体的格局跟“皮公圫”那块地相似,然而当前这块地属于背阳面,跟那块地似乎不同。我询问了东阳,他说那天下雨,看得比较着急,可能是没有仔细看清楚的缘故。如果真的要买这块地,我明天一定要自己亲自前去看一看。
弟弟寄来的各封信件:代普将军请求军饷的信,代黄太守上奏的事情,都可以称得上是顾全大局的做法,即是上司没有批准,也不失为一种紧急之时给予帮助的办法。请求上面奖励的那封信,商量、讨论的还不够充分,不够妥当。湘后营这支部队,不知道要从哪里筹集到军饷。即便是宝营的军饷也难以靠自己支撑。弟弟辞去总理军需的事情,做得非常好。带兵本来就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弟弟只有谨记要领、潜心思考才是,万不可好大喜功,欲求速效。你现在所管辖的两千人,宁可减少,也不能增加。军队的行军口粮已经得到了一半,剩下的部分如果能够设法取得更好,即便是一点也难以再得到,也不至于因为粮饷不足而导致部队溃散,你现在最好集中精力整顿部队,不要经常因为上面拖欠军饷的事情忧虑。
领兵打仗的道理,(我要详细跟你说一说),在围困城池的时候,靠的近,部队就会十分集中,而且会因此气势短促,没有埋伏、没有变化,需要注意的惟有部队阵型整齐,站的稳能守住阵地而已。想要随机应变,必须部队离城墙远一些,这样才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有利的调整。凡是在空旷平原交战还有在深山、幽谷交战的时候,其中的道理就完全不同了。你驻扎的地方离吉安府城三四十里,但凡是“贼军”有可能经过的道路,一定要让哨长、队长轮流前往那里查明地势,小路小河,小土丘小水坑都要仔细的查看清楚,让他们各自详细到弟弟面前陈述所见,或者让他们绘制好地图呈递给弟弟。一旦出现部队出动迎战敌军的情况,那么各个哨队对于地形已经了然于心。古人担心没有人讲求学问,又说读书为学要能够“明辨之”,我认为训练士兵,也需要常常明辨。我们兄弟四宅的眷属都十分平安,弟弟不必挂念,顺便向你问好。
哥哥曾国藩亲笔
咸丰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第八号家信)
在这封家信中,曾国藩指出,带兵打仗亦需像读书那样能够“明辨”,所谓明辨就是要能够明确眼下所处的具体情况的特性,依据这个具体情况作出及时的判断,这一点对于军队统帅十分重要。不一样的战场形势有不一样的战斗策略。围城有围城的方法,野战有野战的技巧。何时何地应该使用怎样的战法需要“明辨”。在不同的地方打仗,地势如何,如何因地制宜,巧妙的利用地势,也需要“明辨”。不同的部队素质不同、士气不同、兵种不同,使用什么样的训练方法最合适,也需要“明辨”。一言以蔽之,带兵打仗需“明辨”。
白话文翻译没有!
正文呢?
正文呐?
应该是忘记拼接正文了
好
太感人了,终于更新了
1857年 带兵打仗要像读书一样明辨 能够明辨眼下所处的具体情况的特性,依据具体情况及时做出判断。
并没有朗读这封信内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