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北京法源寺》人间众生百相,你选择做哪种人?

【4】《北京法源寺》人间众生百相,你选择做哪种人?

00:00
25:17

 北京法源寺


一本好书一生之书,大家好,我是马家辉。《一本好书》第二季联合“书单”,邀请我为大家解读影响人生的24部文学经典。

 

这一期我们要谈的小说,可以说是历史小说,可是我给它一个标签,叫做言志小说,言是言论的言,志是有没有志向,志向远大,志向高远的志。言志小说,就是作者本身透过这个书的故事,他说的他写的可能看起来是别人的故事,一堆男人的故事,其实是他自己的心里的故事。他的志向,他对自己这一辈子立身处世,安身立命的一个志向,跟选择,跟风格,所以小说说的是其他人,其实说来说去是一个人,是作者本身。这一位作者是我前辈,我忘年交,我不是他学生,我没受过他什么课,可是从我十八九岁开始认识他,后来有所交往,我心中都把他视为老师,听他讲话,看他的生平的事情,就学了不少生命的领悟,这一位作者就是,李大师,李大哥。

大名鼎鼎,1935年出生,活了接近83岁,2018年3月18号去世。这一部《北京法源寺》是他所写的四五部小说里面的其中一部。他一辈子出了一两百本书,95%是评论杂文、历史考据等等,只有几部是文学小说。可是在几部小说里面像《上山上山爱》,还有什么《虚拟的17岁》,还有《第73个烈士》等等,的确是小说了,可是文学性没有那么明显,所以有人说《北京法源寺》就是他唯一一部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来阅读。因为里面有精彩的描述,也有一些情节,稍稍曲折的情节,而不是说只是爱来爱去,上床下床这样子跑来跑去,真的有人物的互动,在历史背景里面,主要是清末的背景。而且里面也有他的思想,主要是自己的思想,不管是里面的梁启超、康有为、譚嗣同、大刀王五谁谁谁,讲出来的话,还有口吻,其实都是的话,的口吻,所以我才说它是的言志小说,读来也有文学的趣味。

 

好了,要说它是言志小说,除了因为里面反映了作者的口吻,作者的思想以外,最重要是言什么志,我们作为读者又能够从这个书里面领悟什么?我先说我第一次跟见面的情况,大家就可能比较懂得从什么角度来切入读《北京法源寺》。

我第一次跟见面大概是1982左右,我那时候才19岁,他也很年轻,47岁,真是英俊。他祖籍山东,他是在哈尔滨出生的,他等于是当时的满洲国里面,他自称为移民,在滿洲国出生的,后来两岁就迁居去北京,当时叫北平。读完书,1949年就跟家里去到台湾的台中,后来去台北,后来就读大学,拒绝联考,中学没毕业,就自己的学历,用自修的学历来报考,进了台大。后来毕业了又读研究所又没读完,然后27岁就成名了,抱得大名,他自己说。然后就翻云覆雨几十年,写评论写书稿,正式出来竞选,还有做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女人花花草草更别说了,然后还做了两次牢,这是大概的生平。

 

好了。他47岁的时候已经做完第二次牢了,然后我就去台湾找他,我在香港,我要写一本书关于他的。我也有我的大志,我立志在21岁以前写一本书是研究的,这是我的大志。因为他对我,作为一个十多岁的读者,虽然远在香港,跟台湾有一段距离,还是影响很大很深刻,他对很多包括了当代的现在的年轻人,你读他的书,特别男生,男读者很容易受他那种大志来感染的,什么大志,那就说回我们吃的那一顿午餐,吃牛排。

从出版社拿到他的联络上门找他,那他很好,请小朋友吃牛排。在当时的台湾,80年代的台湾,吃牛排是很贵的事情,很隆重的事情,我请你吃牛排表示我把你看重,看得起你。那就坐下来吃,然后聊天,我就问到他一些生平的做的事情,就算是因为政治坐牢,还是因为一些财务的官司坐牢等等,自己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后悔等等。就跟我说了,家辉,做人一定要选择,有选择表示有放弃。他打了个比喻,就等于说,你吃牛排还是吃猪排,你选了牛排吃了,那就别去想猪排了,然后选了牛排,就算你拉肚子,肚子疼,牛排不干净,还没熟,你坐在马桶上面还是要笑,还是要为自己选择而自豪,而且要面对它,接受它。

然后又说了,又说做人就是这样子,世界总会打击你的,你坚持下去是很困难的事。家辉你现在年轻不知道,你以后就知道了,我看到没有几个人能够像我这样子能够坚持几十年一样,不管国民党怎么打击我,不管世界怎么好像孤立我,我还是不管,我还是继续拿张纸拿只笔就写写写,做我自己,我特立独行的风格,我怎么赚钱,我怎么样有风流,或是说下流什么流都好,下流是我说的,他当然不会说自己下流。说我特立独行的风格,我坚持要不改变是不容易的,因为很多外面的环境会一直强迫你,诱惑你改变,你以后就明白。

然后我也质疑他,你做什么事,比方说你写文章评论政治,好像是反权威,其实你是想出名,甚至想赚稿费。是这样说的,他说,家辉,一个人做事情的动机很多的,有些动机是你不知道的,连你自己不知道的,有些是你知道而不敢面对,也不敢承认,对别人不承认,对自己也不承认,否定它或是说回避它。所以动机没有关系,重要是你做出了什么事情,引起了什么效果。又说像文天祥,对吧,自我牺牲,可是他坐牢的时候写诗,其中一句说,“悠悠我心忧”,他说反正就是很担忧,很不舒服,甚至惧怕。他说你看文天祥,假如他那么快乐,选择自我牺牲,殉他的朝廷,有什么好忧,应该很快乐。可是他还是忧还是担心还是恐惧,可是没有关系,他有他的情绪,重点是到最后他做了什么选择。他做了不走的选择,不投降的选择,不便捷的选择,结果他做了烈士,他做了英雄。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是当时跟我讲的故事。

这一番话里面就是的大志了。他一辈子,不管他对抗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还是说他个人坚持他自己,不管你们怎么笑我,甚至好像瞧不起我,批评我,误会我,我还是我,还是,他选择这样坚持。对他来说,能够坚持能够选择,就是英雄,就是好汉,就是男子汉,所以的大志一直以来这么多年都是这样子。还说什么?我坚持在坐在书房写作,我只要愿意付出代价,什么代价?可能是穷的代价。我们可能会觉得不是啊,很有钱,很懂赚钱,怎么会穷呢?我告诉诸位,以他的聪明才智,还有江湖人脉,那还要赚比他现在手头多的十倍一百倍的钱都太容易了。所以我们不要只看手上有多少钱,而是看他拒绝了多少钱,他选择了什么。所以说,只要我愿意付出穷的代价,你可能孤立我,不让我工作,我愿意穷,还有付出冒险,可能会被政治干扰,坐牢的代价,甚至被打,被追杀,一直以来各方面都有人说要杀,被杀的代价,我只要愿意付出这些代价,我就自由了。我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所以这个也是一种放肆的选择,所以说回来就是的大志就是做男子汉,做英雄,做好汉,要自由,要放肆,这是他的志向。

 

好了,就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去看《北京法源寺》就是这样子,从开始到后来都点点滴滴一段一段故事,一个一个人物,都谈的都是大志跟选择,各有各的考虑,各有各的动机。里面一些情节对白也讲了,做人的动机可以很多的,可以不止一个的,比方说《北京法源寺》里面描述一个人物谭嗣同,他们搞百日维新,跟康有为、梁启超,后来失败了,光绪王被关了被软禁了,康有为梁启超跑了,谭嗣同选择留下来牺牲,因为他觉得没有革命是不流血的,要流血从我这里开始等等。

《北京法源寺》小说里面就写了有人质疑谭嗣同的动机,只是自我精神满足,甚至只是为了好名,甚至为了爱情等等。那里面的对白也说,没有关系的,动机很多的,都没有关系,重点他做了什么英雄,壮烈的选择,而且因为基于他的判断,他留下来的革命是有用的,只要他有大志、勇气、选择,坚持就是英雄了,这也是的里面的表达,他个人的志向。像另外有一段话也说,这就是人生,你不能全选全得,全部选择全部得到,你有所取,有所不取。有所不取,就应该坦然面对有所失去,有所失去就应该有所珍惜,珍惜你个人的选择,你手上选了的东西,所以这就是把他的想法放在小说里面。

小说据自己说,他1970年代坐牢的时候,74、75年的时候就已经动念去写了,有构思去写。后来1976年出狱之后就开始写,可是写了一下就放下来停笔,后来到最后才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每天写两个多钟头把它写完了。这个书成书于1990年底,那是55岁半的时候,跟马叔马家辉现在的年龄一样。不对,我比他大,56岁,反正出版就1991年。既然书名叫《北京法源寺》,它就是以法源寺作为历史的场景,一开始就描述了法源寺的原来的名字,叫悲悯、悯忠寺,是唐朝的时候的庙,后来就到了清朝就改名叫法源寺。

总体来说小说可以分三大段落,前面一大段就是说历史上面的战乱,内忧外患,英法联国军火烧圆明园,慈禧太后等等,然后康有为、梁启超就先后出现了,而且很多人在法源寺有所交集,然后在那边潜心写作读书,然后也互相谈,谈什么,谈佛,谈政治什么无所不谈,这是前面一段的铺垫。中间就讲了戊戌变法,还有它的失败,然后大家各自有所选择了。康有为梁启超就离开北京,谭嗣同留下来等等,还有出现了其他的大刀王五等等。后半段又故事拉回法源寺,里面有个法师,佘法师,佘就好像余那个字可是不一样,佘法师。原来佘法师很有意思,反正他就在那边,他看尽人来人往,然后他就看尽了所有人的选择。这个法师到最后就是说,从佛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场空,做什么选择,都是到最后历史就这样往下走,又有新一代的人新一代的事情出现。里面的像谭嗣同最后当然就死去,大家还在法源寺给他做了超度,大家又佩服他的勇敢勇气,然后也自我惭愧,为什么人家的选择是这样子,我自己的选择就是逃走。所以虽然是故事里面说个个英雄人物,有自己的选择,其实他也还是有倾向的,倾向就是选择这些牺牲。牺牲是最高的选择,最难的选择。

 

好了,透过这个小说,其实除了把他的大志放在里面,还谈了很多不同的子题,据他说有400个子题,厉害,包括了生死、鬼神、出入、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强弱、人我、情理、去留、因果、经济、民生等等。为什么要谈这么多,议论那么多,他说,因为有了影视的文化以后,小说在视觉上面其实就落伍了,吃亏了。所以说,除非小说能够加强仅仅能够用文字来表达的思想,不然就没有前途了。所以他就写了很多文字,大段一大段的议论,这是他的说法,很多文学家、小说家是不同意的。文学小说还是文学艺术,到最后思想固然重要,可是很多小说家会告诉你如何使用文字,文字的美学本身才是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核心。可是我们作为普通读者,我们能够受了小说的思想感染,其实已经是可以帮助你,尤其是年轻人成长里面很大的获得了。

像我们前面说的,不管是对我说的那番话,还是他小说里面所传达出来的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对年轻人,让你明白说,做人你好像看起来,年轻就是本钱,什么都可以去选择嘛。对不起,选择固然重要,可是放弃其实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你选择了又舍不得放弃,总是想左右逢源什么的,然后其实到最后不仅浪费了自己,而且你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做不好,这个是这个书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醒。

 

当然这个书里面除了什么选择取舍以外,还有对于一些历史的看法。就提醒我们,透过书里面的康有为、梁启超的对话,大刀王五跟法师的对话等等,都是去反省,我们不能用封闭的眼光来看历史。比方说汉族跟满族是不是真的是相对立?反满族,其实到底是反抗满族还是反抗官吏呢?我们其实假如满族是个好官吏,而且历史一直在变,什么叫汉?什么叫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等等,我们都不能封闭的眼光看,要从历史的眼光看,它不断有这些提醒。

还有在书生论证跟行动之间到底怎么样的关系,怎么样的取舍呢?像《北京法源市》里面也有这样的话说,光凭书生讲空话写文章是不够的,还得有实际行动。所以这句话很有趣,《北京法源寺》好像是写一群也是武侠人物,也有知识分子的故事,其实它从某个意义上也是反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整天动脑筋讲空话,写文章不够的,还有行动,英文叫practice,有实践力,才真的是对这个世界是能够改造的。这个就让我们想到马克思的名言,我的本家老马的名言,我们最重要的事,不仅是理解世界,不仅是描述这个世界,还是什么,改变这个世界,因为坦白说没有世界这种东西的。因为人类社会不像一个物理学世界,一个杯子,你把一个杯子拿出来,好,拿给你看,给,你没办法把一个社会拿给你看,在哪里,社会对吧,空空的。所谓的社会就是人跟人的关系的,而且特别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总和。所以这是关系,你跟这个社会的关系。所谓关系就是大家的相对位置了,所以当你改变了你的位置,你行动了,你站在另外的位置的时候,你们关系也会改变,也等于改变了社会了,直接就是这样的吊诡的,也是这么的辩证的。所以这是一本好像谈知识分子的小说。其实也是反说空话、讲空话的知识分子的,反正的有意思的故事说不完。

 

结束前说一个吧,香港1997年日本鬼子日本人就说,要什么,你们中国人不要再谈什么慰安妇了,你们收我们一些和解金就好了,不要再追究了,特别跟一些留在台湾的老婆婆,以前很不幸,被强迫做过所谓的慰安妇性奴隶的老婆婆老太太,叫她们和解。看不过眼,就捐出了一百件他的收的文物来义卖,把钱捐给那些老婆婆,叫她们不要跟日本人和解,要追究到底,你先收下这笔钱。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假如你书生讲空话,不要,不要和解,不要收日本人的钱,要追究,那真的是讲空话。因为日本人给的和解金对那些老太太还有她们家人来说很重要,很大一笔钱哪,可以花,所以你只空口就叫她们不要收钱,要追究。你其实不算做好事,亲身的示范,我捐出自己的东西义卖,把钱给老太太,好了,你现在有钱,你就可以不和解,可以拒绝和解,你有说不的条件了,你有钱了,从我捐的钱里面收了,你有条件了,所以你就不和解。这个很重要的,你要有基本的条件,能力强大才去拒绝,这也是男子汉英雄的一个关键要素,你要让自己强大。


好了,不管是看还是读他的《北京法源寺》,我们都明白,这个世界不管有多么的选择,你就只能做一种人,而且你要让自己强大,才有说不,才有真的有选择的条件跟本领。记得有取舍,要让自己强大,这是教我的事情,我也教给你。

 

好,下一期我们来读另外一本书,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很有意思的,很有文学味道的推理小说的,不只是看情节,而且看里面的人情味,里面的苍凉的启示。

一本好书马家辉下一期继续谈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幽栖青衣_rn

    之前买过听完了,为啥现在又要付费才能听呀?

  • Mr_LOCK27

    一边做注册建筑师考题,一遍听马叔说书

  • 进击的小马驹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