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详解】伯夷、叔齐: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论语》5.23)

【论语详解】伯夷、叔齐: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论语》5.23)

00:00
06:02

大家好,欢迎收听水滴语文,我是高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论语》的第五篇第二十三章。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章比较短,孔子谈论了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伯夷,一个是叔齐,这是哥俩。


中国古代的兄弟排行是按“伯、仲、叔、季”来排的。“伯、仲、叔、季”也可以视为“孟、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伯夷、叔齐一定是大哥和三弟。说这两个人“不念旧恶”。“念”是想着,不想着过去的仇恨。“恶”是仇恨,“怨”是怨恨。“是用”这两个字是一个词,是“用是”,“用是”就是所以的意思。“希”是通假字,通“稀”,是指稀少的意思。也就是说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他们不想着过去的仇恨,别人冒犯他们,他不计仇,怨恨因此就稀少了。


首先,我们介绍这两个人,伯夷和叔齐。《史记》的“列传”的第一篇《伯夷列传》,司马迁就记载了这两个人的故事。他们俩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孤竹国是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管仲在北伐夷狄的时候曾经打过孤竹国。这个国君他有很多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


伯夷就发现他父亲特别喜欢叔齐,后来伯夷就觉得我按照“礼”的约定,应该继承父亲的职位,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我又不能让我爸爸太伤心,所以说我走,让他把位置名正言顺的给我的弟弟。叔齐一看自己的哥哥走了,自己也不忍心继承这个职位,他也走了。哥俩一起跑到首阳山上去了。《史记》记载,后来武王伐纣的时候,两个人从山上下来,拦住了武王的车马,说你不能够以下犯上。当然武王没有听。这两个人在周朝统一天下的时候,他们以吃食周朝的粮食为耻辱。说我吃你的粮食我丢人,后来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上。这是伯夷叔齐的故事。


所以说孔子非常认可这两个人。 那么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在春秋末年,在战国初年的时候,各个诸侯国都发生了争权、夺权的大事。父亲把儿子杀了,儿子把父亲杀了,臣子把国君杀了,都是因为政权的问题。而伯夷、叔齐不但互相不争夺,不杀戮,而且互相谦让。孔子觉得他们俩是当之无愧的仁人。这是孔子对伯夷叔齐的定位。


那么这一章说“不念旧恶”,倒没有一个史料来证明这兄弟二人是如何不念旧恶的。别人如何冒犯他们了,他们如何不记仇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问题,如果你不想着别人对你的这种仇恨,你内心怨恨没有了,那么这对你自己是有好处的。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说,生气发怒是你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你自己。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就是当别人冒犯你的时候,你一个人生气对别人不但没有任何影响,还影响了你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是真正做起来它是非常难的,是不容易的。所以说孔子他说“六十而耳顺”,说六十岁的时候,我这耳朵听什么我都顺着听,我都不生气,这可能也是不念旧恶的一个表现。


在《史记》当中,司马迁把《伯夷列传》放在了“列传”的第一篇,你就能看到了,它其实也是非常重视伯夷叔齐的。这一点可能受到了孔子的影响。在司马迁介绍完伯夷叔齐的事迹之后,他有这样一个评价,说:“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什么意思,说到了近代就是他所处的汉武帝的时代,做那些不正当的事,专门犯忌的事,而一辈子享乐,而且后代累世富贵不绝的却有很多。那么那些选择正确的地方来住,并且该说话时说话。“行不由径”,这是论语当中一个词,就是做事我不走后门,不到该说话时我不说,而这种正当的人遇到了很多灾祸,却数也数不过来,我特别疑惑,这是怎么回事?我不懂。那么所说的天道对还是不对?这是司马迁的一种千古的追问。


我们读古代的史书,读古代的小说,可能往往我们有一种这样的认识,就是好人没有好报,而坏人却富贵长寿一生。这是一个什么原因?司马迁发出一种追问,后人也在追问,但是我们能不能有一个公正的公允的答案,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1577字)


课程录音:高政税(微信151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  邢春宇

文字录入:徐芷萱

文字校对:滕亚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宝mom

    打卡

  • 1773491noqz

    北京教育出版社《学庸论语》王财贵主编,与这本教材对照听

  • 1773491noqz

    认真记笔记!讲给女儿听!感谢老师!我们家乡的故事,滦州

  • zhaoxp_hz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