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听广播员口沫横飞地说“一个圆圈”的故事,觉得十分有趣。
她说:在纸上画一个小圆圈,出示给不同的老师看,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华文老师把它看成是一个“句号”,英文老师说它是英文字母“ O ”,化学老师认为这是“氧气”的代号,音乐老师说它是“休止符”,美术老师竖起拇指说“这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圈圈”,心理学老师却认为它是“一颗空荡荡的心”,体育老师直截了当地说:“不就是一滴汗珠嘛!”
毋庸置疑,一个人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专业训练,往往就决定了他看事情的角度。
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落在不同老师的手里,也会因为人生观和处理方式不同而造就迥然而异的“命运”。
学生考了0分,乐观的老师会把这个“0”看成是起点,认为他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悲观的老师却将这个“0”看作是“终点”,觉得他无可救药。
对这个在学习道路上“溺水”的学生,前者积极抢救,伸手去拉,拉不了便借助于木棍和绳子,两者都够不着时,便跳下水去,务必把他拉上岸来。老师不屈不挠的努力和永不放弃的爱心,就像棉被和烙饼,使“饥寒交迫”的学生受到感动,许多“回头是岸”的故事因此而四处传扬。
后者呢,一心认定溺水者“死定”了,因此,不闻不问,任由他在水中挣扎、浮沉,最后,惨遭没顶。这时,他会以“未卜先知”的态度诏告四方:“瞧,我早就说了呀,这人,没救。”
试卷上的“一个圆圈”,蕴藏了许许多多或让人心动或使人心寒的真实故事。 (文:尤今 歌:学生哥)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