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完璧归赵(一)

5. 完璧归赵(一)

00:00
20:22

添加微信号:wlkt2020,注明“姚言历史”,入群探讨分享历史观点。


完璧归赵(一)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从楚国人卞和发现并把它献给楚文王后,历经几百年,辗转到了赵惠文王手中,但消息又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由此演绎了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传奇故事。

 

据《资治通鉴》记载:

周赧王三十二年,秦、赵会于穰。秦拔魏安城,兵至大梁而还。

齐淖齿之乱,湣王子法章变姓名为莒太史敫(jiǎo)家佣。太史敫女奇法章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因与私通。王孙贾从湣王,失王之处,其母曰:“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汝今事王,王走,汝不知其处,汝尚何归焉!”王孙贾乃入市中呼 :“淖齿乱齐国,杀湣王。欲与我诛之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攻淖齿,杀之。于是齐亡臣相与求湣王子,欲立之。法章惧其诛己,久之乃敢自言,遂立以为齐王,保莒城以拒燕,布告国中 :“王已立在莒矣!”

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乃以诈绐(dài )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这段话是这样翻译的:

公元前283 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在穰会面。秦军攻克魏国的安城,兵锋直抵魏国都城大梁后才回师。

齐国发生淖齿之乱时,齐湣王的儿子田法章改名换姓,躲藏到莒城的太史敫家里做佣人。太史敫的女儿惊奇于田法章的相貌非常,认为他必定不是普通人,于是心生怜爱,经常私下里给他送衣服和食物,还因此而私通上了。王孙贾本是齐湣王的随从,齐湣王死后,王孙贾回到家里,他母亲说:“你早出而晚归,我就倚着家门盼望着你回来;你晚上出去而不回来,我则倚着闾巷的门盼望着你回来。可现在你侍奉齐王,齐王出走后,你却还不知道他的下落,这种情况下,你回来干什么?”于是,王孙贾来到集市高呼道:“淖齿祸乱齐国,杀害齐王,愿意和我一起去诛杀淖齿的人就将右臂袒露出来!”集市上有四百多人追随王孙贾前去攻击淖齿,将淖齿杀死。于是,齐国逃亡至此的大臣们四下搜寻齐湣王的儿子,想把他立为新君。田法章担心遭到杀害,过了很久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于是被众人立为新的齐王,据守莒城以抵抗燕军,并对全国宣布:“新的齐王已经在莒城即位了!”

赵惠文王获得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也很想要,请求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惠文王感到很为难:不给,畏惧秦国的强大;给,又怕被秦昭王欺骗。于是征求蔺相如的意见,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城池交换玉璧而大王不允许,那是我们理屈。我们给了玉璧而秦王不给我们城池,那是秦国理屈。两相权衡,我认为宁可由秦国来承担理屈的后果。臣愿意护送玉璧前往秦国,届时如果秦昭王不交出城池,我也一定能够将玉璧完整地带回赵国。”赵惠文王便派他前往。蔺相如抵达秦国后,见秦昭王并没有用城池交换和氏璧的诚意,就将玉璧从秦昭王手中骗了回来,派随从把玉璧藏在怀中,抄小道潜回赵国,而自己留下来听凭秦昭王处置。秦昭王认为蔺相如是位贤者,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将他礼送回国。赵惠文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姚论】

秦军攻打魏国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上一年,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伐齐。济西之战后,乐毅以秦、韩距离遥远,占据齐国城池后也不便据守为由,赏赐了财货后就命令两国回兵了。韩国本来就弱,也就算了,强秦则不同,那可是虎狼之国,回师之后的军队怎么能不再次对外扩张?乐毅令魏军攻占宋地,令赵军收复河间,自己则率领燕军深入齐国境内,于是使秦国趁虚而入攻占了魏国的安城,并进一步威逼魏国国都大梁。这次五国伐齐,秦国既是战略上的主谋,也是军事上的主力,却因为乐毅同时担任燕、赵的相国而被夺取了联军的主导权。要是燕国向东占领齐境,向西与赵、魏结盟,则势必将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所以秦军伐魏,既是为了攻占魏国土地,也是为了给乐毅制造麻烦。果然,秦军逼近大梁后,燕、赵被迫调兵援魏。

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们还是把历史再现一下。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昭王在章台接见蔺相如,蔺相如献上和氏璧后,秦昭王大喜,将玉璧交给姬妾和左右传看,左右皆山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昭王没有用城池换玉璧的诚意,便上前道:“玉璧上有个小瑕疵,请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王将玉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玉璧,倚着石柱,怒发冲冠道:“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写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自身国力强大,想用几句空话就得到和氏璧,说是会给我们城池,恐怕我们最终是得不到的。’商量下来,群臣一致认为不应将和氏璧交给秦国。然而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在交往的时候尚且互不欺瞒,更何况是大国呢?况且只为了一块玉璧,就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这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五日,派我手捧和氏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在对大国的威望表达尊重和敬意呀!如今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只在章台这样普通的地方接见我,礼节极其傲慢。得到玉璧后,就交给姬妾们传看,以此来戏弄我。我观察下来,认为大王并无意送赵王城池,所以才又取回玉璧。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那我的头颅就和这玉璧一起撞碎在石柱上。”蔺相如手持玉璧,斜视石柱,准备撞上去。秦昭王怕蔺相如真将玉璧撞碎,于是向蔺相如道歉,再三请求他不要这样,并且召相关官员拿来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池都送给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只不过是假装要将城池送给赵国,实际上赵国

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对秦昭王道:“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

赵王害怕秦国,不敢不献给秦国。可是赵王在献出玉璧前曾经斋戒

五天,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这样我

才敢献上和氏璧。”秦昭王估计,终究不能强行夺取,于是答应斋戒

五日,安排蔺相如在广成馆舍住下。蔺相如估计秦昭王虽然答应斋

戒,也必定会负约而不给城池,于是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服,将

和氏璧藏在怀中,抄小路逃出秦国,将玉璧送还赵国。秦昭王斋戒

五天后,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请蔺相如前来。蔺相如上殿后,对

秦昭王道:“秦国自从穆公以来有二十多位君主,就没有一个遵守

信约的。我实在担心也被大王欺骗而有负于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和

氏璧,抄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只要派

一名使臣前往赵国,赵国立刻就能奉送玉璧前来。现在以秦国之强

大,倘若先割十五座城池给赵国,难道赵国还敢留着和氏璧不给而

得罪大王吗?我知道欺骗大王,论罪是应该被诛杀的,现在我甘愿

接受汤镬之刑,请大王与群臣从长计议!”秦昭王与群臣面面相觑,只能是苦笑叹气。左右侍从中有人要将蔺相如拉出去,秦昭王趁机道:“现在就算杀了蔺相如,也终究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邦交。还不如借此机会好好款待他,将他送还赵国,赵王岂会因为一块玉璧而欺骗秦国!”最终秦昭王还是在朝堂上隆重地接待了蔺相如,大礼完后送他回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惠文王认为他是位贤能的大夫,出使诸侯国可以不辱使命,遂拜他为上大夫。秦国最终没有将城池送给赵国,赵国也终究没有将和氏璧送给秦国。

完璧归赵,历来被视为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完美体现。然而,人们似乎只注意到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记载的“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却忽视了紧接着的两句话:“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蔺相如此番能够完璧归赵,说到底只不过是秦昭王不愿在朝堂上与他一般见识,转而在军事上给赵国以沉重打击。甚至,秦昭王可能还是利用对蔺相如的以礼相待来麻痹赵国君臣,为在军事上能够成功突袭赵国创造条件。以结果而论,蔺相如这次的出使秦国,的确是为自己赢得了不畏强暴的名声,可是他为赵国赢得了什么呢?和氏璧原本就是赵国的,只是没有弄丢而已,之后就引来了秦国对赵国的军事打击,这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以过程而论,蔺相如这一次出使秦国,更是有太多混乱错误的地方。蔺相如对赵惠文王说:“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这话其实是有问题的。“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当然在秦,可“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就真的“曲在我”吗?为什么秦国提出用城换玉璧,我就一定要换呢?为什么不能拒绝呢?而且就算我接受交换,凭什么秦国说是十五座就是十五座,为什么不是十座或者二十座?难道我方不能讨价还价?更何况蔺相如连秦国打算割让哪十五座城都没搞清楚,就贸贸然带着玉璧入秦,这是不是太过冒失呢?我们都知道,秦国历来重视军功,哪里有将士浴血奋战得来的城池,为了一块玉璧就轻易拿来交换?蔺相如要等到了秦国,见了秦昭王后才知道他无意割让城池,这不是太后知后觉了吗?如果真的为赵国打算,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一口回绝。如果要处理得更细腻些,则可将和氏璧供奉在宗庙,然后对秦昭王说不愿意以玉璧来换城,除非是以璧易璧,也就是拿一件秦国最珍贵的宝器来交换和氏璧。秦国不愿出让自己的宝器,自然也就不便再索要赵国的和氏璧,这样也就不至于惹来后面那么多麻烦?

蔺相如来到章台面见秦昭王后,看见秦王并没有割让城池的意思,便用计夺回和氏璧,这事做得还算可以。然而蔺相如既然已经逼得秦昭王同意斋戒五日,设九宾之礼,却还要派随从将和氏璧藏在怀中,偷偷送还赵国,这就是言而无信了。蔺相如的说法是他看出秦昭王并没有割让城池的意思所以才这么做,可那只是他个人的想当然。事实上,秦昭王依蔺相如所说的,在地图上指明割让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池,又依蔺相如所说的斋戒五日、设九宾之礼,从这些行为看,至少秦昭王该做的都做了,没有任何可挑剔之处。当初,蔺相如对赵惠文王说:“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可现在,理屈的是蔺相如,所以他也只好对秦昭王说:“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貌似不畏强暴,貌似视死如归,可是是谁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其实,这不都是蔺相如自找的吗!如果秦昭王因此而处死蔺相如,天下人又能说他有什么不对?甚至因此借题发挥,指责赵国背信弃义而出兵伐赵,天下人又能说他有什么不对呢?蔺相如出使前无知无畏,见到秦王后无赖耍横,不但使个人性命,同时也将整个国家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只因为秦昭王的一念之差,侥幸留得性命归来,竟然获得赵惠文王的

赏识以及后人的顶礼膜拜,实在是够可笑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米故事会

    姚言历史 回复 @小米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