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伊阙之战(二)

2. 伊阙之战(二)

00:00
23:11

添加微信号:wlkt2020,注明“姚言历史”,入群探讨分享历史观点。


伊阙之战(二)


公元前296年,秦国面对齐、韩、魏、赵、宋五国的共同出兵选择了向韩国和魏国归还城池而妥协。可三年之后,当韩魏联军再次攻打秦国的时候,秦国启用了名将白起,在伊阙展开了一场大战。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周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xiè)  。

周赧王二十二年,韩公孙喜、魏人伐秦。穰侯荐左更白起于秦王以代向寿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

秦王以白起为国尉。

秦王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王患之,乃复与秦和亲。

周赧王二十三年,楚襄王迎妇于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雠1!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善乎荀卿论之曰:“夫道,善用之则百里之地可以独立,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雠人役。”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秦魏冉谢病免,以客卿烛寿为丞相。

周赧王二十四年,秦伐韩,拔宛。

秦烛寿免。魏冉复为丞相,封于穰与陶,谓之穰侯。又封公子市[fú]于宛,公子悝于邓。

周赧王二十五年,魏入河东地四百里、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

魏芒卯始以诈见重。

周赧王二十六年,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 

周赧王二十七年,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

苏代自燕来,齐王曰:“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伐赵孰与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释帝以收天下之望,发兵以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齐王从之,称帝二日而复归之。十二月,吕礼自齐入秦。秦王亦去帝,复称王。

秦攻赵,拔杜阳。

周赧王二十八年,秦攻赵,拔新垣、曲阳。

周赧王二十九年,秦司马错击魏河内。魏献安邑以和,秦出其人归之魏。

秦败韩师于夏山。

宋有雀生旃(音zhan粘,原文左边有“鳥”字旁,[鳥旃])于城之陬(zōu)。史占之曰:“吉。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宋康王喜,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与齐、魏为敌国,乃愈自信其霸。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以示威服鬼神。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桀宋”。齐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于温。

 

这几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公元前294年,秦国在解城击败魏国军队。

公元前293 年,公孙喜率领韩魏联军攻打秦国。秦国穰侯魏冉向秦昭王推荐左更白起代替向寿统率秦军,结果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杀死二十四万人,俘虏公孙喜,攻占五座城池。秦昭王任命白起为国尉。

秦昭王写信楚顷襄王说:“楚国背叛秦国,现在秦国将率领各诸侯国来讨伐楚国,希望大王整顿好军队,我们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楚顷襄王对此十分恐惧,只得再次与秦国讲和结亲。

公元前292 年,楚顷襄王迎娶秦国女子为妻。

臣司马光认为:秦国真是太无道了,杀死其父(楚怀王)又逼迫其子(楚顷襄王);楚国也太不争气了,忍下杀父之仇而与仇人通婚!呜呼!倘若楚国君王能够坚持正确的治国之道,倘若楚国的大臣是合格的社稷之臣,那么虽然秦国很强大,又怎能肆意欺凌他呢!还是荀卿说得好呀:“对于治国之道,善于运用它的人,可以凭借百里之地而独立自主,不善于运用它的人,即便像楚国那样拥有六千里土地,到头来也只能是被仇人奴役。”因此,君主不讲求治国之道而只会扩张声势,这就是国家危亡的原因所在。

秦国丞相魏冉因病辞职,以客卿烛寿为丞相。

公元前291 年,秦国讨伐韩国,攻占宛。

秦国免去烛寿的职务,魏冉再度出任丞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和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称为穰侯。秦国又把宛封给公子嬴巿,把邓(今河南济源南)封给公子嬴悝。

公元前290 年,魏国将河东的四百里土地、韩国将武遂的二百里土地献给秦国。

魏国人芒卯以善用诈术而开始受到重视。

公元前289 年,秦国派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率兵讨伐魏国,兵锋抵达轵(今河南济源南)地,夺取大小城镇六十一座。

公元前288 年,冬季,十月,秦昭王自称西帝,派遣使者立齐湣王为东帝,希望约定两国共同讨伐赵国。苏代从燕国来,齐湣王问他:“秦国派魏冉来劝我称帝,您认为如何?”苏代答道:“我认为大王可以先接受建议,但暂不对外称帝。如果秦王称帝后,天下人均不表示反对,那时候大王再称帝,也为时不晚。如果秦王称帝后,遭到天下人反对,则大王就不要称帝,以收买天下人心,这是个极大的政治资本。况且,讨伐赵国和讨伐像夏桀一样的宋国究竟哪个更有利呢?大王不如暂时放弃称帝以收取天下之名望,发兵讨伐像夏桀一样的宋国。只要拿下了宋国,则楚、赵、魏、卫诸国都会感到害怕。这样一来,我们名义上尊奉秦国,而实际上却让天下人憎恶秦国,这就是所谓反卑为尊的办法。”齐湣王听从苏代的建议,只称帝两天就恢复旧号。十二月,吕礼从齐国到秦国,秦昭王也去掉帝号,仍旧称王。

秦国攻打赵国,攻克梗阳(今山西清徐)。

公元前287 年,秦国攻打魏国,夺取新垣(曲阳附近)、曲阳(今河南济源西)。

公元前286 年,秦国派司马错率军攻击魏国河内,魏国献出安邑(今山西夏县)以求和,秦国将安邑城内百姓赶回魏国。

同年,秦国在夏山击败韩国军队。

这一年,宋国都城睢阳的城墙角落处发生了鸟雀生下鹞鹰的怪事,太史就此事卜卦道:“吉利。小的生出大的,预示宋国必将称霸天下。”宋康王大喜,起兵灭掉滕国,攻占薛(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地,向东击败齐国,夺取五座城池,向南击败楚国,夺取三百里地,向西击败魏军,一时间成为可与齐、魏势力匹敌的国家,宋康王对自己的霸业愈加充满信心。为了能够快速完成霸业,宋康王射天鞭地,砍倒社稷的神主而后将其烧毁,以示自己的威势能够制服鬼神。他在宫中整夜饮酒,宫内的人山呼万岁,堂上之人听闻跟着响应,堂下之人接着响应,门外的人又继续响应,以至于国中没有人敢不高呼万岁。天下的人都咒骂宋康王是“桀宋”。齐湣王趁机起兵伐宋,百姓四下逃散,弃城不守。宋康王遂逃往魏国,死于温县(今河南温县西)。

 

【姚论】

因为伊阙之战的重要性,所以,姚尧先讲讲关于这一场战争。公元前296年,五国联军攻打秦国,当军队推进到函谷关以北40公里的盐氏时,秦国无奈之下只得献地求和,归还了此前攻占的韩国的武遂与魏国的封陵,但黄河以南的宜阳地区仍由秦国将领向寿所占据。同年,魏襄王、韩襄王相继去世,秦国趁两国刚刚国君去世、诸侯退兵的时候进行了反击。公元前295年,秦军进攻襄城,以威胁韩、魏两国的南翼。公元前294年,秦军攻占解城,以威胁韩、魏两国的西翼。当韩、魏守军被吸引到西、南两翼后,秦昭王命令向寿领兵攻占韩国的武始,白起攻占韩国的新城。新城,也就是新建之城。而韩国修筑新城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防卫在它北面25公里处的伊阙。所以,新城之战也可理解为伊阙之战的外围战役。白起攻克新城后,魏冉立刻推荐由白起统一指挥两路秦军而得以攻占伊阙。伊阙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于是新城失守后,韩军退守伊阙,魏国则派公孙喜领兵相助。并由他担任韩魏联军的主帅。自伊阙沿伊水北上15公里就是洛阳,也就是周王室的京师所在,所以,周王室也不愿意伊阙被秦国所占领,只是他的自身实力相当有限,真正能够抵御秦军的只有韩魏联军。

《战国策·中山策》曾记载范雎(jū)和白起的对话,根据这个,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当时的交战情况:

(范雎)说:“韩、魏两国联合出兵,动用的兵力很多,您所统帅的人数还不到对方的一半,而您却能在伊阙之战大破两国联军,死伤者流的血将作战的盾牌都漂起,斩下敌人二十四万首级。就是因为这一战,韩、魏至今仍自称是秦国东面的藩国。这都是您的功劳,天下没有不知道的。……” 武安君白起说:“伊阙之战,韩国势单力孤,只想着利用魏国,而不愿意先动用自己的军队作战。魏国则依赖韩国的精锐部队,希望由韩国军队打前锋。两国军队为了争利而不能同心协力,于是我才得以设疑兵与韩军对阵,然后集中全部精锐部队,出其不意突袭魏军。魏军失败后,韩军不战自溃,我则乘胜追击,由此建立战功。这些都是衡量地利形势之后顺理成章的事,哪里又有什么神奇可言呢!……”不得不说,白起不愧战神的称号。

伊阙之战后,韩、魏元气大伤。在秦国的持续打击下,韩、魏连续损兵折将,国土大面积沦丧。北方的赵国,则因胡服骑射改革以及对中山和胡人的攻占而国力大振,于是,天下形成了秦、齐、赵三强鼎立之势。当时赵惠文王年纪尚幼,赵国朝政由奉阳君李兑把持。公元前288年,魏昭王因不堪秦国持续打击,于是主动向北臣服于赵国,将葛孽、阴成两座城池献给赵惠文王,将河阳、姑密献给奉阳君。当时赵国内部分成两派:一派以宰相奉阳君为代表,主张联齐抗秦;一派以大将韩徐为为代表,主张联秦攻齐。秦昭王派魏冉出使齐国,建议齐、秦并称东帝和西帝,就是希望能与齐国连横以攻赵。齐湣王则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灭宋,所以齐国时而助秦攻赵,时而助赵攻秦,目的在于诱导秦、赵相争,从而无力干涉齐国灭宋。宋国虽是小国,但却处在中原的肥沃之地,经济非常繁荣,故有“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的说法。除齐湣王外,秦国宰相魏冉和赵国宰相李兑也觊觎宋国的繁华,都想把陶这个交通要地夺来作为自己的封地。而想要夺陶,就必须与齐国合作。所以在与齐国的外交纵横中,也夹杂牵涉到秦、赵两国宰相的私人利益。

宋国本是居于齐、楚、魏三国之间的小国,实力虽然稍强于卫、鲁,但仍远不足与七雄抗衡。这种小国之所以能够在七雄相争的纷乱中生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在于自身国力的强大,而在于当他遭到某一国入侵时,总有其他大国相救。比如卫国数次遭到赵国入侵,都因为魏国出兵相救而免遭亡国。当五国忙于在宛城混战而没有时间顾及其他的时候,中山于是被赵国所灭。同样的道理,宋国之所以能够存活至此时,不是邻国无力吞并宋国,而是各国不愿意让他被某一国独吞。宋康王能够连败齐、楚、魏三国,不是因为自身实力强大,而是因为三国根本就不对宋国设防,没想到这样的小国居然敢主动出击。以秦国的强大,在出兵略地的时候尚且会集中兵力而不敢四面出击。宋国地小国弱,竟敢连续对齐、楚、魏三大国开战,于是导致三国联军灭掉宋国,瓜分了宋国的土地。《中庸》上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宋国将亡之时有“小而生巨”的怪雀,大概就是这样吧!其实,宋康王未必真的相信鸟雀“小而生巨”,多半还是因为在强敌环伺的环境待得太久,长期的内心压抑让他产生苦闷烦躁的情绪,甚至于想要自暴自弃放手一搏,以逞一时之快。然而现实很残酷,敌我实力相差实在太远,所以才需要借助这样的神鬼妖孽之事来给自己壮胆。公元前329年,宋康王通过发动政变而自立为君,到本年对三国开战时已经执政四十三年。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这话用来形容他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xjh_lw

    姚言历史 回复 @xjh_lw: 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

  • Leader221

    值得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