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精彩试听】鸿蒙之初丨舜从修身到治国:从小人物到大人物

1-2 【精彩试听】鸿蒙之初丨舜从修身到治国:从小人物到大人物

00:00
18:47


正文   

 今天呢,我们来讲中国神话里面的一个故事,就是讲舜的故事。在我们中国的早期的神话传说中间,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舜?因为的成长经历他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文化逻辑和社会治理的逻辑有自己的特色然后呢,就是舜的原生家庭应该说很独特也很曲折。那么能够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杰出的领袖这里边都有很多对于我们的启发。

 

    根据传说,舜天生有异象,天生给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他的眼珠子里瞳仁有两个,所以他的名字叫重华。他的父亲叫瞽叟,这个“瞽”就是瞎子的意思。舜的生母去世得早,他的父亲后来又娶了一个妻子,就是我们舜的继母,而且生下了一个孩子叫象。象品质不是很好,很自私,比较贪心,而且桀骜不驯,但是他的父亲继母,对这个弟弟宠爱有加。后来象长大以后呢,就和他的母亲联合起来经常性地欺负舜。

 

    这里面有很多故事,舜在这种家庭里面也遇到巨大的考验,爸爸不喜欢他,他的继母也不喜欢他,他的继母和他的弟弟象,为了把财产能够拿在自己手里,甚至有几次就想把舜给杀掉。所以,舜在这个环境里面成长,这种原生家庭带给舜的,应该说是很多很多的考验和历练,真是生于忧患。

 

    据记载,有一次舜的父亲让他去修粮仓的顶盖,当时的这个粮仓,上边用一些庄稼或者一些秸秆把它给护住,这样呢,免得下雨的时候让粮仓的粮食受潮发霉。这个时候,他的弟弟和爸爸就在下面放火,想把舜给烧死。舜怎么办呢?他就用两个斗笠,就像小鸟一样,从这个粮仓上面跳了下来,借着风势缓冲一下,跳下来没有死掉。经历这样的事,任何一个人都是非常气愤的,自己的家人竟然要取自己的性命,但是舜没有怨气,他仍然尽他的本分,包括对他的父亲、母亲都非常孝顺,对他的弟弟也非常好。

 

    典籍里是这样说:“舜,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求常在侧。”这个话翻译过来就是当舜的父亲需要舜的时候,舜就出现在身边去孝敬或者帮助他的父母,但是杀他的时候就找不到他。一句话,他的父母、兄弟很讨厌他,甚至置他于死地,但是他不介意照样做好儿子的本分,也非常疼爱兄弟这种行为,当时很多老百姓口耳相传,都认为舜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胸怀特别大的,气魄特别大的对自己的父母又那么好于是呢,当时在部落里面作为一个大家学习的典范和榜样,就传开了。

 

    当时部落的领导人叫尧,尧在选接班人的时候,就看上了舜,那么他听到的都是传说,都是邻居老百姓口耳相传说舜这个人对父亲多好,无论家里人对他有多大的伤害,从来没有怨气。光听到还不可以,舜是这样的人吗?是不是能够胜任做接班人的这种素质和角色?于是尧就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这种考察方式应该说是非常直接的,让自己的两个女儿直接就到舜的身边,看看是不是名和实是符合的。大家知道尧的两个女儿,是帝王的女儿,其实是有点娇贵和傲慢的,但是他到了舜的家庭里以后,由于舜的这种德行和智慧的感召,他两个女儿表现得非常好,而且在这样复杂的家庭里边,舜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这两个女儿都是看到了。

 

    甚至尧的几个儿子在舜的身边也受到舜的影响。据历史记载这个尧的儿子也不是那么争气,但是在舜的这个感召下,也变得厚道,德行都提高了。所以经过这种考察之后,尧认为舜有非常高贵的品质,他在处理各种关系的时候,大度,隐忍,这种胸怀可以胜任整个部落首领的位置。于是,后来就决定把部落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他。

 

    那么从舜的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有好多好多启发,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逻辑和社会逻辑,你看看它是什么,尧为什么选舜呢?大家发现,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能够在非常复杂的家庭关系里面处理得很周到很圆融。

 

    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之后,还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舜的父亲和母亲让舜去修井。为什么修井呢,在当时的灌溉主要是靠井水进行灌溉。但让他修井的时候,舜的父母还有他的弟弟象就准备在他挖井的时候,把绳子给剪断,剪断以后就用土埋上,其实是想把舜给杀死,幸好舜有准备,他就在修井的时候在井的侧边就挖了一个通道。他的弟弟把土给埋上,就以为舜死掉了,然后他就回到家里给他家里人说,舜的财产,什么吃的东西就归你们老人了,但是两个嫂子,长得也漂亮,又是部落首领的女儿,归我了。于是这个象就真的兴高采烈的,就到了舜的家里,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舜回来了。这个时候象也装得很痛苦的样子,就说:“哥哥,我正在为你伤心呢!”顺势替自己解脱。这个事情之后,舜对他的父母仍然没有改变对他的孝顺,包括对弟弟的友好仍然没有改变。

 

    舜在这么复杂的环境里面他的心智不改,他的善良不改,他的胸怀格局那么大,他实际上是有能力胜任部落领导的位置。后来大家知道,尧就把自己的位置禅让给了舜,舜治理整个社会也是井然有序。在先秦春秋时期,很多的圣人都把尧舜禹的时代当作一个理想的时代进行歌颂。

 

    舜的经历有几个特别重要的启发需要我们总结,这个启发呢,是我们思考或者解读整个中国文化逻辑和治理逻辑的一把钥匙。那么大家看,尧为什么要选舜作为接班人,舜的原生家庭非常复杂,你看爸爸娶了一个继母,爸爸不怎么喜欢舜,那继母对舜更没有感情,生出的弟弟对舜尤其不友好,在这样一个原生家庭里面,可谓是多灾多难,甚至有几次都想要舜的命,但是舜不因为他的父亲、继母、弟弟对他不好而改变自己应尽的责任,实际上这是尧之所以把位置传给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里边就体现了中国的文化逻辑和社会逻辑,他特别强调修身齐家,然后再到治国,再到平天下,他特别注重一个人在家庭里面,在承担自己角色和处理复杂家庭关系所表现的品质,这个品质对这个人才有什么用呢?朋友们一个人在家庭中间得到的教养和历练,打造了人生的一个基础。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修为是有阶梯的,或者说有次第的,那么我们在选拔人的时候,就特别注重一个人在家庭里面所经历的这种磨难考验,打下了他这一辈子能够成就丰功伟业的人生基础。

 

    你比如说舜,他对自己的父母那么好,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迁移。他对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敬重,他会迁移,他会对天下的年轻人、天下的孩子,都会好。所以大家发现,当一个人特别孝敬父母,一说话都担心父母生气,担心父母心里不舒服,在内心里边特别敬重自己的父母,这种家庭环境里所培养的品格是什么呢?就是他走向社会以后,他一旦说一个让别人生气的话的时候,心里马上都会自我的反省、自我的观照。所以我们古代讲“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这是有非常深刻的道理的。一个在家里边对父母特别好,对兄弟姐妹特别好的人,他到了社会上对领导对同事他一样也会好,原因何在?这个词叫迁移。反过来讲,如果在家里边对自己的父母经常呵斥,对父母特别不懂得尊重,这种人到了社会上,你让他对别的领导、对别的长者也特别恭敬,那是做不到的,因为他在原生家庭里边所培养的这种品行,所养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他会迁移到社会中去,所以咱们中国的文化逻辑和社会治理逻辑,重视家庭、重视修身齐家治国,然后再平天下,这是有非常深刻道理的。

 

    这个道理在《尚书·尧典》里边也有明确的说明,“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个文化逻辑和治理逻辑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因为我们是一个农业文明,农业文明不怎么迁徙,“子又生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在一个土地上去生存,他极容易出现一个大的家族,以家族里面各种复杂关系的黏连,这对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民族来讲是一个很自然的。

 

    那么一个人真想成为大才,首先自己要修好,跟舜一样,那就意味着你是宽容的,你是大度的,你是有格局的,你是孝敬父母的,你是友爱兄弟的,你是有仁爱之心的,这个就是“克明峻德”。把自己人性里边的自私等等这些弱点给克服掉,然让自己的那种广大的心清净的心正直的心有爱的心发挥出来那么“克明俊德”之后,你就“以亲九族”,你能把家庭关系价值观给处理好,到了家族里孝敬和尊重长辈对平辈非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修好了,有了高贵的品质,他自然能做到叫做“以亲九族”,当一个人把家族的各种复杂关系处理好了,叫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他会把老百姓治理好,把老百姓给照顾好了给关爱好了百姓昭明,然后才能协和万邦”,把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关系国家和国家的关系给处理好

 

    这种从个人修好了到家族关系处理好,然后再到对天下的老百姓好,把老百姓关系处理好了才能对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层次之间的逻辑递进,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一个治理逻辑。大家再往后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时候,我们为什么重视孝道?为什么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舜的这个故事里边,从尧为什么要选舜做接班人,舜在复杂的原生家庭里边所接受的各种考验和历练,对他的德行、能力、品格养成所具有的意义,实际上我们都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

 

    这个故事还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原生家庭的不足或者叫伤害。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看了不少的电视剧,包括《都挺好》等等,很多人都在讨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所带来的深刻的痕迹。其中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在成年以后的人格缺陷和德行品质的缺陷,这个表象的背后就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不足所带来的伤害,因此很多人都把成年以后的阴影和心里的各种怨气都撒在了原生家庭上,甚至怨恨自己的父母,怨恨原生家庭的不足等等,这种现象或者言论在社会上时常有出现。

 

    实际上,这种看法如果我们读了舜的故事以后,这是不合适的,任何一个家庭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呢,对于舜来讲,可能他的原生家庭的问题更极端、暴露得更多。那么面对原生家庭的各种问题,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呢?正确的态度就是人这一辈子所有的问题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要超越这个问题而成就你德行、人格和健全心理的那种伟大。实际上,原生家庭存在的各种问题,它是来成全我们。比如说舜,他的父母对他不好,但是并没有让舜走向一个极端狭隘的、自私的人生道路上去,反而他没有改变他的善良。原生家庭的某些不足成全了他,成全他什么?成全他更加博大,他更加宽容,他更加有智慧、有能力的把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或者挑战给处理好。

 

    所以呢,我们对原生家庭的很多问题,不能停留在一个受伤害的角色上,去自艾自怜,甚至去怨怒原生家庭,那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应该学舜,面对原生家庭的很多问题,我们要把它当做人生的一个历练和考验,我们恰恰要在原生家庭的这个问题中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我举个例子,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原生家庭,他的父母偏心,几个孩子,他对某一个孩子特别好,对别的孩子不是那么好。在这个环境成长的孩子,不是说老怨怒自己的父母偏心、对我不够好,人家反而引以为戒,不因为父母对自己不公平而不孝敬父母,而且从父母的偏心中间,人家得到一个极大的警醒,就是今后他如果有了孩子以后,绝对不会对孩子再偏心了。也就是说他在原生家庭里遭受的不公,绝不会让自己的下一代再感受到这个不公平,这就叫做到了对原生家庭的不足和伤害的超越,从而完成了他人格的那种历练和完善。

 

    所以在讨论原生家庭的时候,我们不能把自己人格的缺陷、德行的缺陷和人生中的很多问题简单地就指向原生家庭,甚至去怨怒父母、去指责自己家庭的种种不足,实际上这对事情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任何一个原生家庭都会有各种问题,只是轻重的区别,我们应该把原生家庭里边所有的缺陷当作人生的历练,当作对我们的考验在历练和考验当中,完成我们人格的伟大,来庄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人生得到升华,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讲到这里以后呢,我觉得今天很多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有些是需要反思的,因为从中国文化的这个逻辑来看,一个人很多的品质,很多的健康的身心素质都是在家庭这个环境里边得到历练和升华的。比如说,原来子女非常多,一个孩子很难走向自我为中心,因为一个子女特别多的时候,和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处理好关系,有了好东西要去分享、去照顾别人的感受等等这种品质就容易在家庭里边得到培养,而现在我们独生子女呢,所有的奋斗都为了这个孩子,就容易养成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而一个人一旦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形成以后,他走到社会、走到单位以后,他会面临各种的冲突和不舒服。

 

    人与人之间或者单位之间,国家之间,很多时候我们一定要超越小我,我们要体谅同事,我们要照顾别人的感受,我们要照顾单位的利益,这是一个在社会上健康成长的人所必须的素质,而这种素质由于在独生子女成长的环境里没有得到很好的历练,这种自我为中心倾向的人,就会在生活中间遇到很多的冲突,很多的痛苦,甚至有很多心理的不适应,这是我们当前需要注意的一种心理倾向。

 

    总之,通过舜的故事,我们一方面可以理解中国文化的逻辑和中国社会的治理逻辑,是从个人修好、家庭处理好,然后走向社会,走向国家,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然后再走向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我们就懂得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

同时把原生家庭里所有对自己的考验都当作成长的台阶,正是在面对一个一个考验的过程中,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得到完善,这才是一个积极的好的态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