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限时免费听!
恭喜您被惊喜好礼砸中啦!
周小宽精选专辑《100首心理疗愈钢琴曲》,现在开放限时免费听!
一听就平静了,一听就舒缓了——古典音乐这么听,帮助数百万人缓解焦虑、深度入眠~
倒计时5天,还在等待吗?【点此立即领取!】
本期纯享曲目:阿尔比诺尼 《G小调柔板》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刘雪枫。欢迎收听我的节目《古典音乐轻松听》。
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古典音乐轻松听》第四个单元——在音乐中感受“悲伤”。
我们都知道,音乐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几乎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情感无论有多丰富,多复杂,音乐都能够非常贴切地非常到位地把它给表达出来。
在众多情感当中,悲伤,是一种较常见的也是非常珍贵甚至崇高的一种情感。
音乐史上,描写、刻画及表现“悲伤”的音乐不胜枚举,仅就基督教音乐而言,悲伤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核心内容。
从基督受难到圣母的悲伤,从耶利米悲歌到“我主垂怜”,从圣母悼歌到安魂弥撒中的“落泪之日”,“悲伤”都是一种非常神圣崇高的情绪,所以它在音乐中的形象,也是非常的动人,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单元里,我尽可能地挑选出关于“悲伤”的不同维度的音乐表达,让大家对音乐表现手段的多种可能性,有一个直观的开放式的了解。
让我们一起,通过“悲伤”这种情感,深入到音乐的微妙而隐秘的世界。
其实今天我推荐给大家聆听的这首小曲,虽然来历比较奇特,但是它既不会让你对这段音乐有疏离感和陌生感,也不大容易让你一下子认出它来。
不过,这段旋律同样是你一听就会觉得,嗯?怎么这么熟悉?是的,你肯定熟悉,因为它被改编过太多的表现形式了!
我们平时从欧美的电影比如《加里波第》里,从莎拉·布莱曼的歌曲《随时随地》(Anytime,Anywhere)里,都能接触到它,但是它真正的曲名是什么呢?
还真不太容易被记住。现在我来告诉你,它的名字叫《阿尔比诺尼的柔板》。
意大利作曲家托马索·乔瓦尼·阿尔比诺尼是和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同时代的作曲家。
和这些人不同的是,他家里很有钱,他本人是一位富二代,一辈子没受到多少苦,还很长寿,而且创作上非常高产,但是很奇怪,他总共创作了五十多部歌剧,却一部都没流传下来。
他的一百多部器乐作品,虽然近些年也多有录音,可是被人记住的,也就是这首《G小调柔板》了。
我是在上大学期间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音乐,当时就简直不能相信,这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因为它的情感太浓郁太深沉太浪漫了!
那种化不开的浓郁的思念,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那种孤独而高贵的沉郁冥思,还有一丝丝惆怅一波一波地袭来,甚至还能感到一种无法平复的哀怨和悲痛。
我就在想,生活在十七、十八世纪的人,怎么可能拥有这么丰厚深沉的情感呢!这不科学啊!
正是因为这首小曲,我开始关注阿尔比诺尼,从原版磁带到进口CD,我收了阿尔比诺尼好多套专辑。
可以说重要厂牌已经录音发行的,我都应有尽有,可奇怪的是,我就是寻不到这首“G小调柔板”的踪迹。
它永远就是那么孤零零地存在着,与阿尔比诺尼的任何“大协奏曲”和各类器乐曲不沾边。
我所听到或看到的任何一个巴洛克音乐经典专辑,首当其冲的一定是这首曲子,但是它的出处在哪里,完全没有说明。
终于到了互联网时代,也是我做音乐杂志主编最好的时代,我仍念念不忘这首曲子,逐渐查出这首曲子的来龙去脉。
故事大体是这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的一位音乐学者为了写阿尔比诺尼的传记,到被轰炸的德累斯顿萨克森州立图书馆废墟中去寻找关于阿尔比诺尼的资料。
据他说,他找到了阿尔比诺尼的一首三重奏鸣曲手稿残片,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把这个残片进行复原整理,当然也加入了自己的东西,总算把它修补、连缀、改编完成了这首演奏时间五六分钟的音乐。
不过即便说这首曲子不是阿尔比诺尼的原作而是所谓的整理改编曲,恐怕也成了悬案。
因为直到今天,那个所谓的三重奏鸣曲手稿残片到底在哪里,或者说它是否真实存在过都成了不解之谜,那位意大利音乐学者也在1998年去世了,那么全曲乐谱都出自他的手笔的这首《G小调柔板》,会不会就是他的假托之作呢?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猜想和判断,再回过头来听一遍这首曲子。
(听听音乐)
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那充满哀痛、心碎、渴望、憧憬情绪的悲歌一样的旋律,想象一下1945年战后欧洲弥漫的那种绝望与希望交织的普遍心态,想象一下音乐对心灵的抚慰力量。
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音乐学者在这样的年代,以这样的方式,为世人留下一部堪称“灵魂音乐”的经典小品,而且注定被万世传颂。
也许是巧合,也许就是故意,这位音乐学者假托的作曲家是阿尔比诺尼,他的名字以字母A打头,所以在所有的经典名曲排行榜上,这首《G小调柔板》都因为作曲家姓氏首字母的优势,而被排在第一。
欣赏和聆听西方古典音乐,这首曲子总是以各种方式扑面而来。
我们现在听到的录音是最常见的一种演奏形式,管风琴加弦乐队。
管风琴在这里很重要,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管风琴这浑厚低音区的强大支撑,这首小曲的沉重感和庄严感,定会减色不少。
最后,我再讲一个关于这首小曲的另一个故事。
伦敦教育学院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接受测试的儿童分成三组,A组给他听这首G小调柔板,B组给他听爵士乐,C组什么都不听,然后对这三组儿童进行阅读、记忆、背诵和运算的测试。
结果怎样呢?好了,我不说你也会知道。古典音乐自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它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喜欢它热爱它的人身上,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感谢您的收听,我是刘雪枫,这里是《古典音乐轻松听》,我们下次再见。
更愿意相信它是假托之作。
刘老师播放的各个曲子版本,要是能汇集就好了。自己找的没有这样的效果
感动!同意刘老师的看法,这就是一首徘徊在德累斯顿废墟上的悲歌。
虽然哀伤,却没有心死般的绝望,反而在哀伤或者说悲伤中有种振奋人心的希望。很像在被战火烧成焦土的旷野上,看着太阳从东方升起。
深不见底的沉痛,辽远崇高的飞翔。
确实灵魂之作,让人一听即刻沉浸于一种莫名、不由自主的无边无际的忧伤、无处诉说的心绪之中…
听讲解,这首曲子太好听了!🎶🎵❤️这个不解之谜我也不知道?🔒✏️📖
感觉是意大利学者的假托制作更有可能,悲伤的丰富性和忧郁气质与二战后面对一片废墟与瓦砾的场景那么契合,很难想象这是一部17、18世纪的作曲家之手。
感谢刘老师讲解。
不管怎么说,这位音乐🎵学者的大名应该给大家普及一下,感恩他的整理或作曲啊!有谁知道?
物竞天择_ws 回复 @云卷云舒118: 1945年,齐亚左托(Giazotto),米兰的一位音乐理论家,为了完成阿尔比诺尼的传记和作曲总表,来到原来保存阿尔比诺尼手稿的、但已被炸成废墟的图书馆。在废墟中,齐亚左托只发现了一些手稿的碎片,从中齐亚左托整理出惊人之作的《G小调柔板》,这也是能使人们想起阿尔比诺尼的唯一一首曲子。不过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会把阿尔比诺尼和齐亚左托联系在一起,通常会在《G小调柔板》后面写上:阿尔比诺尼作曲,齐亚左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