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来源于新教育刘兆玲的微博:
题记:
山长说,“我的智慧来自于老子道德经。如果大家可以读懂道德经,不需要到我这里学习。”在山长的讲课里、文字中也经常引用道德经。因此,读懂道德经就成了解读山长思想的钥匙。山长在武汉先后讲解过两次道德经。我本人几次开始读道德经,都因为各种原因耽误下来。这次为了不再给自己找借口,规定自己每天读一章,写一篇日记。同时,为了传播道家思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道家了解中华文化,我也会同期上传到博客中。如果您在文中发现有任何解释不清的问题,都是出于我个人理解的局限,与清一山长没有关系。请大家阅读山长原文,聆听山长录音。
谨以此文献给清一山长,感恩清一山长的指引!感恩山长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感恩一线新教育阿端老师整理录音文稿,付梓印刷!感恩所有为此书付出的人!
《张清一解读道德经》—序
今天的课是对老子道德经做了一个概略式讲述。山长从东西方哲学研究方法的差异开始,引入老子一书的写作目的。厘清大家的观念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幸福?老子在书中所写的内容帮助大家拥有智慧,看透世界了解事物的本质---道,从此获得幸福人生。
一. 东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之差异
西方哲学搞本体论,把各种事物、现象下定义,给概念,设计体系。我们在观看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幸福课中看到本 沙哈尔教授在课堂上用各种名词、概念去建构、解释各种现象,支持他的论点。这就是典型的西方式研究方法。
东方哲学搞目的论,基于实用性及针对性为了一个目标而进行研究。如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老子、孔子、墨子都隶属于东方哲学范畴。他们都是为了一个问题,一个社会现象而去研究。儒家的代表孔子是为了社会的管理秩序、分配权利而去推广自己的儒家思想。老子、墨子是为什么目的呢?
二. 老子思想概述
我们教育的误区:滥用概念,思维混乱。
山长开篇问同学,老子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有人答道法自然,有人答追求精神的自由等。在进一步的追问中,学生们就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这个现象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个常见的重大问题。头脑中堆砌了大量概念,但是对这些概念的涵义不清楚,滔滔不绝讲几个小时,核心思想是“不知所云”。不仅蒙骗了别人,同时也欺骗了自己。自以为知道。这就是老子说的“名可名,非常名。”不能滥用概念。这导致了大家集体思维混乱。
我们要概念清晰,思维清晰,这样才离规律越来越近。
今日学堂的教育:虚实结合的合道的教育
为了避免进入以上教育的误区,山长创办的今日学堂15岁前不接触文学。原因:
首先,中国的文学带有很多的梦幻、虚幻的教育。古语有“文质彬彬”一词,文指纹饰,装饰,多余的东西,虚幻。质指与虚相对应的实,天然,老子所说的“如婴儿乎”的东西。古人原意文质彬彬是指天然与非天然结合到最好的一个状态。即虚与实结合到恰到好处。小孩子15岁前,要把实的基础打好,要知道自然、科学、博物的真实规律,培养孩子真实世界需要的动手能力,务实能力,踏实的思维能力。15岁后,学堂小孩子开始学习文。因为虚实相间,且九虚一实。如电脑中的光盘、硬件是绝对不可少的实,软件、程序等虚的东西都要在实的东西上运行,电脑才能运转,同理,虚实结合,一个小孩子的思维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其次,我们现在理解的文质彬彬变成了文有余,质不足,病态的孱弱。典型人物是林黛玉,梦幻气质,脱离自然之道。自然界中落花现象在她眼中成了“花谢花飞花满天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杜甫也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诗句。这些都是不自然的思维。但是,为什么这样的文学在中国盛行呢?因为,中国长期处于一个天人合一的农业社会,天然的(质)东西太多了,自然大家就追求文的,夸张,虚幻的东西。于是唐诗宋词元曲盛行。这符合当时的中国现状。
最后,放眼现在社会,学生们远离自然,不认识自然,不了解天地之间的规律。一个孩子在15岁前,大量接触虚幻的东西,实的东西太少。他就遮蔽了了解真实世界的眼睛,做事、思维都不会踏实。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所以,山长在中国发出这样的慨叹“中国的文科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教育”。从毁坏思维这个角度上讲,文科教育的弊端极大。因此,今日学堂在15岁后学习虚的东西是针对当下的教育现状作出的符合道的行为。
2.理想的社会模式:虚实结合的社会模式
虚实不同的组合造就了不同国家的国民性。西方人务实,重视实验数据调查。少数上升到务虚精神的精英带领着这个世界。因此,西方是有竞争力的。
日本整个国民务实具有绵羊的群体性,但是,有少数有狮子一样的智慧的人在带领这个国家。
中国人,应当务实的羊不愿意当羊,找不到务虚的狮子当领袖,大家就都一起当了野猪,破坏性极强,没有民族聚合力。都是因为上不能到达老子的智慧,下不能落到墨家的实体,中庸到不上不下。如果中国把上等智慧的道家和注重实际劳工阶层的墨家结合起来,中国将是世界上竞争力最强,最有教养,也是最宁静的国家。
山长在分析过教育的虚实结合,国家国民性的虚实结合后,重新把话题带到老子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上来。
3.老子在讲什么?
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又一次印证了当下教育的问题,务虚不务实,概念多,思维乱。对问题只要一个中间答案,一个中间体。不求证终极答案。当我们像老子一样去分析事实,厘清每一个概念,我们就拥有了智慧,拥有了不糊涂,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才能幸福生活。老子就是在讲如何获得智慧,如何获得幸福人生。《老子》是一本人生幸福指南!
4.拥有智慧,认识道的意义:
我们知道世界的虚实,拥有了智慧,能够辨别出事物的真相,看穿事物的本质,我们就可以利用它做各种各样的事,包括赚钱、或者只是会心一笑等等。
分析商业现象:我们经常被植入广告。若我们接受广告中的代表虚的观念,我们就会产生实际购买的行为。
咖啡广告“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让我们对口感苦苦的咖啡产生了消费欲望,好像喝了咖啡就成了成功人士一样。
可乐的广告中总是选取一群有活力的年轻人尽情享受可乐。这个广告给人的暗示是喝了可乐就能有这样的活力。而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年轻有活力,所以请他们来做广告喝可乐。我们看清了这一道理,我们就会会心一笑。观念已经无法影响到我们了。
最典型的、成功的观念植入范例是钻石。这种石头被戴比尔斯公司赋予了“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 ”的爱情故事。使一个石头变成了不同凡响的爱情象征。大家对钻石的需求猛增。这成就了该公司长久的辉煌。大家试想,如果饥荒来了,一顿饱饭可以救命,但是代价是你手指上的钻石,你的选择是什么呢?因此,老子说“为腹不为目”,他只做实的不要虚的。夺目的钻石夺的可能不光是目,可能还是命呢。如果你有一颗 “海洋之心”,得有多少人要夺你的命啊。在《泰坦尼克》号中,ROSE把象征着虚幻的“海洋之心”扔到海里表明她完全理解了这个石头的本质。而同样是“海洋之心”,如果到了山长手里,山长不把他当做炫耀的资本,而把它拍卖出售,获得的资金来办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这样的选择也是因为山长看穿了这块石头的本性,把虚幻的名换成学堂的实。这也是拥有了智慧之后才能做出的选择。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非常多的像钻石一样的象征物,钻石象征爱情;房子、车子象征财富;动物界也有雄鸟给雌鸟贝壳;甚至我们想象下原始人送给你几块石头。都是象征物。唯一原因是因为它的数目稀少。在一个南极冰雪世界,石头因为它的稀少而珍贵;一个都是盐的湖泊,淡水因为稀少而珍贵。我们把他们这样的现象看穿后,我们就拥有了智慧。我们还会因为有或者无而烦恼么?
分析金融市场、股票市场:
在股票市场中,更能体现出我们看穿事物的虚实,道的规律后利用其赚钱的智慧。一个股票的股价不是公司业绩决定的,而是在这个市场上有多少人认为它值多少钱决定的。大家都认为它能长,都去买它,市场上股价飙升;大家认为它要跌下来,都去抛售它,股价跌到地板价。大家在市场上的买卖都是心在操纵。你看到这个现象,了解这个现象,你就可以分析、利用股民的心念,乘机赚钱。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老子炒股法。同时,你如果看到公司的业绩好而去买入这个公司,长期做这个公司的股民,享受公司业绩所带来的分红等行为就是价值投资。从虚实的角度就是务实。这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我们只要学得老子的智慧,我们就可以在虚实之间自由进退。
通过今天山长对老子只是概论性的讲解,我看到了老子思想的一斑,还没有看到全豹。已经被深深震撼了。折服于祖先的文明,折服于老子、山长对于智慧,幸福的理解。老子指导我们如何认识事物的道,认识世界运行的规律,帮助我们获得智慧。
我以往以为自己知道很多,实际上还是山长所说的概念中间体,没有厘清概念,没有看到自己的混乱思维。自以为是,不尊重事实的思维习惯不改,只会遮蔽了自己的眼睛。从今天开始,学习老子智慧,学习山长的思维。与老子的能量共振!
感恩山长的解读!
《张清一解读道德经》—第1章 第1~1章
《道德经》第一章、第二章是老子思想的总纲,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破解了第一章,第二章,就破解了老子全部的思想。其后的章节也是在不断从不同角度解释第一二章。因此,山长从多个角度、考证各种典籍,逐字逐句,小到句读,全面解释第一章。
一.逐句解释:
第一章内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山长开始检查学生们对之前讲过的老子第一章的理解和体悟。虽然讲了一个星期,但是,学生们依然很难讲得清楚。在山长的反复提问中,大家慢慢理清了这句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解释:第一个道,名词,事物运行的规律;第二个道,动词,语言表达,体验,领悟,证明,实践即 “体悟证行”道;第三个道,名词,道理、规律。整句意为: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规律),不是恒定不变的道(规律)。点出道的特点是变化。只要去定义、圈定它,它就变化了。正所谓一动分阴阳,每个阴阳有可以细分出无数对阴阳。我们的思维越严谨我们可能看到更多的变化。这样就锻炼了我们的思维。提升了我们的智慧。
“名可名,非常名”:重点在名这个字“名”。中国在先秦时代有一个学派叫名家。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邹衍。公孙龙提出的著名的“白马非马论”,公孙龙找到大家言辞中、思维中概念的不同逻辑范围,在辩论中取胜。名家中“名”解释为命名,给事物概念。因为他们与老子生活的时代很接近,所以,山长分析名家中的“名”所代表的涵义与老子所用的 “名”涵义是相同的-------即命名,定义,概念。整句解释为概念可以去命名,但这个名字不是恒常不变的名字。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有两种不同的句读方式。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道家中,有和无是两个完全等同的概念。例如,我现在拥有一部手机,同时,我没有手机的状态就不存在了。一个男生是否有女朋友?若有女朋友,其他女孩目前没有机会成为他女朋友。若没有女朋友,任何一个女孩就有可能成为她女朋友。他的回答无论是有还是无,都是同时发生的。有无的概念没有大小,先后,高低,就是同时产生,就像阴阳一样。产生了阴,必然有阳伴随。
老子重在解释道的运行规律,因此,山长接受的是第二种句读。整句解释为用无名描绘天地开始的状态;万物开始的状态就是有名。
我们在上一讲开篇就讲东西方哲学的区别,借用今天的“有”“无”等概念再进一步说明其中的差别,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老子,理解道家,理解中华文化。
中国的哲学是目的论,即,为了解决问题去思考而存在的一个学问。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是生存问题,如健康的生活、智慧的做事,外延到管理家庭,子女教育,家族传承,外延到治理所在的国家,乃至天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齐治平”。中国的哲人被称为有道的人。一个有道之人一定是自身身体健康、财务健康、家庭美满、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人。有道之人立志于生活,高于生活。在不脱离自己生活的基础上,放眼世界。
道家的一个典范人物范蠡就是用道家的思想成功做事的一个人。他做官帮助吴王夫差治理国家,打败越王;功名成就后,辞官与西施泛舟西湖。用陶朱公的名字,道家的思想做生意,赚得千金;觉得金钱太多,分发给周围的人离开。又先后去另外两个地方,依然是赚得大量金钱。到了最后,范蠡隐居起来。范蠡用道家的思想、智慧,不光可以做官,也可以做生意,可以成就自己的家庭,教育自己的子女。范蠡的中国哲学就是上可以入得庙堂,下可以管理自己的家庭。
西方哲学就是一种纯粹的做学问象牙塔式学问系统,一个对内的学术研究,与家庭琐事没有关联。西方哲学代表人物苏格拉底在处理家庭中的悍妇很烦恼,尼采也是终身未娶。他们的学问与处理生活是脱节的。
东西方的哲学之差有此可见一斑。本质上是两种体系。东方哲学来源于社会生活,高于社会生活。西方哲学以独立体系而存在。
继续解释老子道德经。
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恒定不变的无能够看到其中的奥妙,恒定不变的有能看到边际、范围。随时在有无之中变化,永远在变化。变化才是不变的,其他的都是变量。
山长在这一句中重点提出 “徼”意为边界,界限。我们在思维中经常不去考虑概念的边界,超越他的范围去讨论。导致我们的思维很混乱,混乱的思维导致无序的行动。我们像没头苍蝇一样糊里糊涂过一辈子。老子本书中就引导我们,知晓概念的界限,边界,意念分明的做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和有是在同时出现的不同称呼。他们同时并存。不可分割。玄指黑色,深不可测。理解了有无、阴阳概念的玄妙之处,看到了一切变化的奥妙之门。思考问题不固定于一个思路,一个角度,要看到多种可能性,多种变性。
老子第一章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要一以贯之。老子的思想固然精妙,但是,他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事物的真实之道,因此,运用老子思想高处可以治理国家,低处可以处理我们日常的生活。我们在理解老子时,要回归到生活中来,从四个层次“体悟证行”他的道。因循这四个层次,在思维中慢慢理解老子的智慧。
体:体验。老子的道来源生活。因此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体验“道”。比如在太极中体悟阴阳及阴阳转化可以体验道之精妙。摆一个太极的姿势,在身体不动时,是进攻还是防守?若定义进攻为阳,防守就是阴。一旦来犯,进攻变为防守,防守变为进攻,阴阳转换。一切都在变化中。若我们定义男为阳,女就变为阴。我们把一个不管男人还是女人的头定位六阳之首,脚就变为阴。这样的现象非常多。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随时观察,体悟。我们就是在 “体”道。
悟:觉悟。觉悟到道的存在、原则。在学堂中学生们练武,练习太极,最后要打百人组手战,三百人组手战,即一个人对阵100人次、300人次。在开打前,守擂方还是懵懵懂懂的孩子,经过这一次对抗,孩子似乎一下就变化很多,对自己的理解,对进攻拳术的理解,对很多东西都有了顿悟。孩子的脸部表情多了些英武之气。悟道的过程在慢慢开始了。
证:证明。悟道的东西需要证明,这个过程就是证。一个拳法合道不合道,对练中可以证明。其他亦然。
行:实践。王阳明“知行合一”就是强调行。所以,道家的智慧都是经世致用,行出来有作用是最后的检验过程,也是对 “道”理解的高级别表现。
《张清一解读道德经》—第1~2章
解老最难的地方是第一章及第二章,因此,本次还是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解读1-2章。读过了、理解了第一章后,再看第二章老子通篇玄妙之处,酣畅淋漓,豁然开朗。虽然到目前为止,只是读了第一第二章,但是,渐渐的感觉把几年来学得的片段思维连成一副完整思维地图。
本章的解读从解老的态度开始引导大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再一次翻译解释了老子第一章的最后两句。第一章结束后,解读老子第二章。在第二章中山长把《老子》“美恶”、 “善不善”这些很玄妙的概念解释得非常精妙,准确。
二. 第一章后记
山长今天讲课从上课前学生们给老子等古代先贤行礼开始,引入我们如何学习他人的智慧。
1. 学习的态度----正心诚意:
我们学习老子等古圣先贤的智慧。首先要正心诚意。正心,心中没有猜疑;诚意,态度老实。先从自己的心、从自己的意上去做起。调整自己的心,报着一颗尊重的心,感恩的心,感恩先贤把如此高明的智慧留给我们。在学习中如果我们自己与老子思想有出入,我们应该放下存疑的心,先去肯定老子一定是对的,我们目前无法理解到老子所说的层面是我们自己的狭隘。在进一步的“体悟证行”中,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发现自己的愚痴,那么我们在跟随先贤的学习过程中又一次提升了自己!如此过程反复多次后,我们与老子就不断共振。我们就获得了他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了悟到他的智慧!
在山长做研究生的时代,当时学术界在解老的态度上是把自己放在老子之上,本着为老子证明的态度,分为唯物和唯心两个阵营。解老专家们没有理解、行出来老子的智慧,而是用老子来做自己博士、博导的垫脚石,把老子作为写论文,提职称的工具。很可叹,因为自己的无知、狭隘,与如此高妙的智慧失之交臂。徒然研究老子,未得老子之实啊!
2. 学习的方法:
我们在端正学习态度---正心诚意之后,要与老子的智慧同频共振。即凡事把自己看成老子,遇到事情,老子会怎么看?怎么做?为什么他这样做?这样就实现了与老子共振。
山长也在课堂上示范学习老子的方法,辩论、互参、练习太极从武道开始,以武入道领悟老子。
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学习他人智慧。同样,我们学习山长智慧也应该采用同样的发心、方法。与山长共振,这样我们的智慧就慢慢提升了。
3. 第一章增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 “无”两者同时出现,“有”出现了必然同时有一个“无”出现。
太极起势不分阴阳,有无。此状态就是混沌无极。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这个状态不是“无”,因为没有“有”出现,因此这个状态是混沌无极。
认识“有”“无”这个概念后,我们再看待身边的现象时,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凡事没有偶然,人生做任何事说任何话一定有理由。万事都有一个本源。有事情的表像,必然有事情发生的根源。因为有无同出。比如,抽烟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动作。你去问他为什么抽烟,他说没有原因,习惯了。我们去分析,就会看到烟头的设计是基于母亲乳头的口感,大小,软硬等,大多人在抽烟时,是找到重新回到母亲怀抱的感觉,以便缓解当下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只不过是抽烟的人已将这个习惯固化在行为上反而不去思考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同样,拼酒、炫富、甚至在网上打赏主播等都有发生的缘起。我们在洞察行为后的涵义后,我们可以去分析、看清实相,我们可以利用当下的时机,去做事。这样我们就提高了对事情时机的把握,获得了智慧。我们长此以往按照老子的思维,透过事情的表像看出多个不同的“有无”“阴阳”“虚实”的组合。我们的思路就慢慢清晰、开阔了了,思考的角度也会多元化,不执着于一个固定点上。
我们在教学上,根据有无同出的原理,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剥洋葱一样剥掉他们身上的“小我”,帮助学生们慢慢看到自己愚痴的心。孩子们进步非常大。在讲述平庸与卓越这一对有无后,学生们知道了成就卓越固然很困难,但平庸付出的代价更大,他们自己的选择就是努力成为卓越!把卓越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有”“无”同出异名,“有”“无”合起来是同。有即无,无即有,这就叫玄。同样,阴阳合起来,即同谓之玄。所以我们把玄之又玄又称同之又同。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就有阴阳两个概念。再细分下去,阴中还有阴阳。阳中亦有阴阳。如天地是一对阴阳,天为阳,地为阴。亦称天为乾,地为坤。细分,天地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再分三十六,再分六十四爻。细分到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小阴阳,小宇宙。五脏六腑都是一阴一阳。这样不停分下去,在所有的阴阳合一平衡时,就是众妙之门,玄之又玄。
我们用阴阳的角度来看我们自己做事。也要做到阴阳平衡。在学堂引导学生们志向高远---此之为阳,对自我的认识要小---此之为阴。不能自高自大,要踏实立足脚下。要正心诚意。就像开篇解释的一样,正-----阴阳平衡,不偏不倚,正心----立身中正,无猜疑。诚意,做事态度老实。有了正心诚意之后我们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真正有修为的人做事是可以体现出来的。齐家,管理自己的家庭,孩子,扩大到自己的家族,百年后的家族。治国,在当下中华传统文化式微,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感低,普遍有文化自卑感,今日学堂的学生在山长的引导下,要做文化大师,金融大师,武学大师,并把中华文化传扬到西方世界。这些学生立志所做成的事就是治国平天下。
一. 第二章
1.逐句解释: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矣:美:喜欢。恶(wu):不喜欢。我们去追求天下人都喜欢的东西,就会给我带来不喜欢的局面结果。
举例:
全世界的人都喜欢钻石“海洋之心”,我们也去追求,追求不到,造成我们愁闷的结果。
大家都喜欢“校花校草”,我们也去喜欢,就会出现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这个局面。
启示:
我们要对自己和外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判断,不能人云亦云。大家都喜欢,趋之若鹜的东西,我们要远离;反之,大家都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可以分析原因,择机而动。
皆知善,斯不善矣:善:擅长,超越别人的技能。大家都擅长的方面,我们再去跟他们做同样的事情与他们比较,我们也不高明了。
举例:
在新疆大家都会烤羊肉串,一个人会烤羊肉串没有什么高明的—“不善”。如果他离开新疆去外地烤羊肉串,他做的比别人好,他就是 “善”。他的技能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比较对象的改变,他就把自己的善突出出来了。改变了自己的局面。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从生与灭这一观点看,就产生了“有”“无”两个概念;从做和完成一件事情的观点看,就产生了“难”“易”两个状态。
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根据当下的形状和状态,就产生了“长”“短”两个概念;《说文》解释“盈,满器也”的“满”是动词,意为“连续盛水直到溢出为止”,盈意为承接,盛水。从承接处于低处的水的角度看,就产生了“高”“下”的状态。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和:频率,频谱。从频率这个角度来看,音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确定一个恒定不变的方向,说法后,从跟随的位置关系看,才能正确描述谁是先?谁是后?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