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声音和频率

12、声音和频率

00:00
10:13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池。这一节我们来了解下声音和频率。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物体之所以会振动,是因为它收到了激励,比如敲击、弹拨、摩擦等。


古希腊有一个人,名字叫毕达哥拉斯,是著名的数学家。他认为万物皆是有理数。他同时也是一个音乐家。他发明了一种音律系统叫五度相生法。

 

某一天,毕达哥拉斯走在街上,他看到几个铁匠在打铁,他觉得铁匠敲击出来的音乐特别美。为什么会特别美呢?

那是因为他们的节奏不一样。

音乐其实就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用我们现在的语言说就是频率。

频率决定了音高。

 

频率如果是21,或者4:3,或者32的关系,那他的声音听起来,就会非常的美。

 

于是毕达哥拉斯就用这个办法回去做实验。他造了一个琴,然后调节琴的音高。


 

假如我们拨动这个琴弦,这个琴弦就会振动。一振动呢,就会发出一个声音。

 

假如说,我们改变一下其中的参数,比如改变这根弦的长度L

或者改变这个坠物的重量G

我们可以保持弦长不变,来改变物体的重量,也可以保证物体的重量不变,来改变琴弦的长度。

毕达哥拉斯就用这个方法创造了一个音律系统,叫做五度相生律。

 

频率,指的是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振动得越快,物体振动的频率就越高,它产生的声音,我们听到的声音就越高。

通过物理实验,我们可以推导出频率的一个公式,


频率f跟弦长L,张力T,是线密度ρ有关系。

 

弦长越短,它的频率越大。

张力。调音调的就是张力。古琴的琴弦就是转动琴头部的琴轸,来达到松紧弦的目的,顺时针转动放松琴弦,逆时针转动收紧琴弦。张力调紧或是调松,它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那出来的音就会变高或者变低了。

线密度ρ。同样的张力,同样的长度,密度不一样,频率就不一样。琴上7根琴弦,有效弦长都差不多,但是从一弦到七弦分别是由粗到细,声音就不一样了。

一弦声音最低,七弦音最高。因为ρ在分母上,所以密度越小,它频率越高。

 

所以说,对于一根琴弦来说,它的单位质量越小,弦长越短,弦的张力越大,当我们给到它一个激励时,它振动的频率就越高。

 

对于一根固定的弦,我们使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例如用不同的力度大小,弹奏方式,我们听到的音高,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不论怎样弹奏,它的频率是一样的。而这个频率就是他的谐振频率。

 

一个物体的谐振频率并不只有一个。对于弦长来说,它的1/2,1/3,1/4,直至1/n,都是能够振动的。对于同样粗细和张力的弦来说,它的振动频率和它的长度成反比。

当弦的长度减半时,它的谐振频率变为原来的两倍。

 

当一根弦被拨动后,它不但会发出一个频率为F的音,还同时会有频率为2F3F,以致nF的音。物理学里,我们把频率为F的音叫做基波,频率为F的整数倍的所有音叫做谐波。更具体的来说,nF就叫做n次谐波。

 

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它的基波频率不止有一个。因此这样的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听上去会是噪音。而像琴弦这样规则的物体,它的基波频率只有一个,所以发出来的声音会很好听,是乐音。

谐波部分产生不同的音色。谐波所占的比例不一样,就会导致听到的音色不一样(音色除了受谐波比例的影响之外,还与谐波的上升速度,保持时间,衰减速度有关。)

 

我们敲击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物体的质量、弹性系数、密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谐振频率、响度和音色是不一样的。

 

对音乐来说,讲究的是声音“和而不同,协而不一”。就是说尽可能的让各个音的谐波部分重合,而基波部分却不一样。

 

了解了声音和频率,就了解了律制的基础,这对我们后面理解律制,会有一定的帮助。

律制就是为了在音乐中制定音高的。

决定音高的是振动的频率。所以律制,就是把音高用振动频率严格地定义出来。把音高量化,就是律制制定的基准。

过去没有测量频率那么精准的仪器,古人就用管长、弦长来代替。

就是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出其余的音。

 

这里要提到管仲。

管仲他定义的是三分损益法。

 

每个朝代的管律其实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引以为的基准不一样。这个基准就是黄钟。

因此我们在学术性地复原古代乐曲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不同朝代不同律制的这个概念。

 

今天关于声音和频率的内容,就简单介绍这些。感谢大家的收听。下一节,我们来详细说明一下五度相生律的内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琴_jl

    这个简介真好

    段干池 回复 @琴_j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