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立身乱世融汇儒法

《荀子》: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立身乱世融汇儒法

00:00
17:35

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立身乱世融汇儒法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生平:《荀子》的作者叫荀况,是战国末年的赵国人、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的出生年份不确定,一般认为死于公元前237年。他死后十多年,秦始皇就统一了中国。荀子生前,也像孔子孟子一样,周游列国,但最终也未能得志,只好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概貌:《荀子》一书,是西汉刘向整理的,一共32篇,这32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写的,有22篇;一类是荀子的弟子记录他的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总的来说,它反映的基本上还是荀子本人的思想。


荀子思想重要性: 


1、荀子在先秦思想中,地位很高。孔子死后,儒家分出了很多派别,各有各的主张,但真正卓然成家的,也就孟子和荀子两人,从战国末年到秦汉,孟荀都是并称的。


2、荀子的思想对后世君主政治的影响,远比大家想象的重要。关于这一点,晚清思想家谭嗣同说得特别到位,他说:“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我也认为,中国在君主专制时代的意识形态,不是孔孟儒学,而是荀学。人们口头上尊崇的是孔孟,实际上落实的是荀学。


荀子思想特点:融混儒法 


战国末期儒家的礼制加速瓦解,以君主专制为特点的天下大一统,正在不可抗拒地到来。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荀子发现,单靠儒家思想已经无法拯救天下,使天下重归秩序也得靠法家,儒家有儒家的好,法家有法家的好,最好的选择是两好合为一好。如果说孟子是道德理想主义者,荀子就是现实主义者。事实上,也只有从现实主义这个角度读《荀子》一书,才能豁然贯通。


荀子思想两个关键词:礼法+天人之分 


1、礼法:

1.1礼法的起点,是人性恶。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人性生而好利,一旦有好处,肯定是争得多让得少,但凡有满足欲望的东西,肯定是扑上去的多、克制的少。荀子认为,人性是靠不住的,如果人由着自己的性子行事,天下必将大乱。要止争乱、定秩序,就要靠礼法。而且只有君主才能制定礼法。


在荀子这里,礼制完全是外在的、冷冰冰的,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只有“圣人”、“先王”才能制定礼义,普通老百姓只有学习、遵行的份儿,这里的学习、遵行带有很大的强制性。


荀子甚至认为,能否遵守礼制,是人和禽兽的主要区别。所以《荀子》一书,首篇就是“劝学”。就是要学儒家的经典著作,学礼义。


1.2 礼法是一套等级制度:根据“学”习礼法的程度不同,荀子将人划分为几个贵贱不同的等级,在《荀子·性恶篇》里,他将人分为“圣人”、“士君子”、“小人”、“役夫”四等。 


1.3礼的积极一面: 规划社会

1.3.1 富民养民:荀子有这样的观点,因为在他眼里,人的欲望是上天授予的,具有合法性。只要欲望能遵守礼法、懂得节制,欲望多还是少,都不影响国家的治理。荀子“裕民以政”的核心举措,是发展生产和流通,其实就是富民,目的就是让人的欲望和物质可以相持相长 。


1.3.2:选贤与能:荀子心目中的理想制度,是“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贵族的子孙,如果不能遵循礼法行事,就要降为一般的老百姓。而老百姓的孩子,只要“积文学身行,能属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简单来说,无论你是什么家庭出身,只要你德才兼备,就应该掌握权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荀子的礼制,有着一定的程序正义性。也可以说,荀子开启了秦汉以后布衣卿相之风。所谓布衣卿相,就是说老百姓也可以当三公、九卿、宰相。两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就是布衣卿相,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1.4尊君崇法:在荀子这里,制定礼制的君主,是教化天下的枢纽,他要规定人民的权利、义务并监督之,如果没有极大的权力,这项职责就很难实施,所以荀子把君主抬得很高,也就是尊君。君主必须有至高无上的权势,这样才能号令天下,这是接近法家的一面。


谈礼不谈法:

1)荀子强调“礼”这个概念,而不直接用“法”来代替“礼”,是因为他仍然把自己定位为儒家。 

2)“礼”和”法“往往都有原则、规范的意思,而”礼“是一个被人用得更广的概念,所以荀子借用了它,然后用旧瓶装了新酒。荀子的“礼”,实际上是礼法杂糅,而更偏重于法。 


2、天人之分:正是从现实主义的立场出发,荀子极力反对神秘主义,一改孔孟对于“天”、“鬼神”的暧昧态度,提出了他思想的第二个大方面,也就是“天人之分”的观点。他说:天象变化、自然灾异与社会治乱没有关系,对于奇特的自然现象,可以感到奇怪,但畏惧就不对了。在此基础上,荀子又提出了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天”在中国思想家这里,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如果细分,至少可以分为“自然之天”和“主宰之天”两种意思,“自然之天”就是自然规律,“主宰之天”相当于上帝概念。荀子主张的人定胜天,主要指的是自然之天,这个天自有其运转的逻辑,他认为圣人是不要在这个上边胡思乱想的。君主的精力,更应该放在人间社会的运转上,也就是培育礼制的方面。


后世反响:


1、汉代主流:许多深受荀子影响的思想家,由此进入了中央朝廷,参与了汉政权的塑造,比如,在汉文帝面前论政的贾谊,就是那个鼎鼎大名的《过秦论》的作者,他有关礼制的看法,就受荀子影响很深;再有向汉武帝建议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是受荀子影响、反对孟子性善论的学者;甚至连司马迁对礼制的理解,也是出自荀子,《史记》的《礼书》这一篇,主要就是摘录《荀子》中《礼论》的内容。


2、汉之后的没落:东汉末年以后,天下秩序崩溃了,汉王朝尊奉礼制、儒法并行的意识形态,也随之瓦解,《荀子》不再受儒生待见。

一方面,荀子思想,一直是君主专制时代事实上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儒家又不愿意提他,仿佛荀子就是儒家的犹大,出卖了儒家。但实际上,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多少都在传承汉代的制度,儒法并用的思想,一直在后台起着作用,荀子的思想实际上是帝制中国的政治潜流。


西方政治思想分析:局限 


1、荀子是一个精英主义者。史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荀子是一个“傲慢的智识主义者”,讲的都是冷冰冰的道理,他是不跟你讲感情的。在我看来,荀子的根本问题,在于蔑视老百姓的智慧,因此他理想中的那一套礼法制度,完全是自上而下的。这套制度对老百姓而言,完全是外在的、强制性的,必然得不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同。


2、荀子主张人性恶,但却指向了君主专制。在西方的政治传统中,人性恶的预设,导向了对政治权力的规制、约束,这正是西方现代政治的起点。但戏剧性的是,在东方,主张人性恶的荀子,却美化了君主,让君主凌驾在礼法之上,把规则作为自己操弄社会的工具,这是在鼓吹君主专制。


如果说孔孟主张的封建制,还试图矫正当时缺乏自由平等的社会现实,荀子主张的君主威权,就是在论证一种不自由、不平等的合法性。他实际上把封建等级制下的贵族分权,变成了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




解读 | 萧三匝

独立学者,知名智库总裁,出版多部专著,在思想界具有广泛影响。

播音 | 秋安

策划编辑 | 袁博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夫天大人一

    社会越发达越需要制度的约束!法家还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止水_7t 回复 @夫天大人一: 法制的前提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荀子和法家最大局限在于法律之上凌驾着一个不受法律约束的君主,为就为专制暴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 面癱

    荀子再不招人喜,世界终究也活成了两千年前荀子笔下的模样。

    水水_wd8 回复 @面癱: 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土崩瓦解

  • Joanna_Wang2017

    居然评论先贤论述之不足之处。谬也

  • 天凌尘

    外儒内法挺恶心的,主要在于,这个法并不是法治,而是帝王权术

    我爱桃花花 回复 @天凌尘: 我们现在没有帝王,退去封建。但是你要想想两千年前呀!思想飞跃的年代,都不完美,但是个个都是惊才绝艳的人物。整个历史带给我们的有好有坏。

  • 叔本华的眼泪丶

    宋代的程朱理学就是辣鸡,耽误了中国发展,也误了婚恋观,爱情观

  • 夫天大人一

    乱世要用重典!

    分别为聖 回复 @夫天大人一: 看看古希腊的奥运会是怎么来的,你再想想这句话到底成不成立?

  • 百戰歸來再讀書

    主宰之天不能等同于上帝。上帝是不可测之天的具象化。

  • 小七未闻声

    站在上帝视角看这些大家,就会发现他们有多出色,个人特色就有多鲜明。自己的主张和个性到了极致,就成了乱世之中吸引人的魅力。

    小七未闻声 回复 @小七未闻声: 上帝视角,不是上帝。

  • m1866

    老秀才不容易啊

  • 林子202001

    给主播点赞!只是我觉得,始皇帝是千古一帝,也是千古最冤之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