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6—泰山不会接受

《论语·八佾》6—泰山不会接受

00:00
09:40

(六)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

旅于泰山:旅,指祭山。泰山在鲁,按周礼,只有周天子和鲁之国君才可以祭泰山,季氏属于僭礼。

冉有:即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

女弗能救与:女,读rǔ,同汝。你不能阻止吗?

曾:读音zēng,难道的意思。

【解读】

季孙氏要去祭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会接受这僭礼之祭吗?”

【感悟】

泰山不会接受

季氏僭礼祭泰山,在孔子看来是不应当的。不仅僭礼,而且会给自身带来灾祸,尽管季氏的行为不当,但孔子绝不是幸灾乐祸之人,冉有此时在季氏处为官,是以孔子让其设法阻止季氏。

但是,冉有其人正如孔子评价的那样:“求也退”,有些怯懦保守,不够积极作为。孔子认为,面对这种僭越礼制的事情,冉有一定要正确的表现,冉有却说“不能”,这就是孔子认为的“见义不为,无勇也。”于是孔子感叹:连林放这样普通大众都问礼、知礼,泰山之神难道还不如林放知礼吗?此语,既是在感慨泰山之神不会接受这样的僭礼之祭,也可以看做是孔子在教导冉有,该怎样进言来说服季氏。孔子心之诚、德之厚、语言之艺术着实令人敬仰。

中国人心目中的神,是有基本标准的,那就是“忠信正直,死而为神。”怎样可以称之为“神”呢?在中华文化的认知中,忠于正道、信于民众,并且持之以恒、始终如一、至死不渝,这样的行为表现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所以人们把具有这样特征的普通人,称之为神,长久地敬仰和纪念。分布在各地的,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纪念碑、雕像等,包括庙宇佛寺道观等,都体现了人们的敬仰之情。不仅对人是这样,对于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等生养的我们的世界,中国人都在敬畏的同时,相信它们会带给我们生命、生存和发展兴盛,人们会按照自己的美好意愿,赋予世间很多事物以灵性,把它们当做神一样的存在。由此我们肯定,泰山如果有神,那也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定然不会不分善恶,不知礼,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神了。

中国人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天似乎就是最高的神了,天是什么?天在哪里?天就是世间万物的总和,实质上就是传承文明之光的人文精神的象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