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正文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复旦大学的金寿福。不少学者曾经以为,古埃及官吏制度的形成,与兴修大型的水利设施有关。他们认为,在古代埃及,为了兴修水利设施,国王必须从全国调集大量的民工。
与之相关的人员管理、物质和工具的运输和配发、后勤供给等都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这是官吏系统逐步形成的主要动因。更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证明,这种把古埃及文明定性为水利文明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已经遭到多数人的否定。
现在,占据主流的观点是,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字的诞生和官吏制度的形成。古埃及的土地拥有者有三类人,一是王室成员,二是神庙里的神职人员,三是贵族和官吏阶层。
在尼罗河河谷地带,连成一片的土地归属不同的土地所有者。每当尼罗河泛滥季节,泛滥水淹没所有的土地,在土地上面留下很厚一层的腐殖质。当泛滥水退去,被淤泥覆盖的土地上没有留下任何标记用来确认土地的归属权。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从最初土地划归所有者的时候,便留下详细的记录,写明每一块土地的面积、土地的所有者以及毗邻土地的信息。这样,每次尼罗河泛滥水退去后,人们可以借助这些档案,根据原来的土地拥有情况,划定地界。
从这个角度说,没有文字、没有识文断字的官吏,土地的分配和租税的收取都无法完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从古埃及流传下来的文献显示,租税的高低不仅与耕地面积有关,而且还根据耕地的肥沃或贫瘠程度以及收成的好坏各不相同。
古埃及的疆域南北狭长,尼罗河河谷、尼罗河三角洲等不同区域的地理和气候不同,出产的物种也各异。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要缴纳实物税,农民要上缴粮食,牧人要上缴牲口,手工劳动者要上缴手工品,渔民和猎人要上缴猎物。
这些物品都要仔细加以记录,有些直接进入国库,有些经过运输、储存,然后再分配给不参与直接生产的人。大型的建筑工地、国王派遣的采石队、出外征战的军队都需要国家统一提供补给。
所有这一切,没有大批的书吏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账目系统是难以想象的。
在史前时期末,出现了古埃及文字的雏形。在阿比多斯标号为U-j的一座早期君主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约200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骨头和象牙标签,它们原来用绳子系在物品上或者盛装物品的容器上。
标签的年代为公元前3250年,上面的象形符号记录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及其来源等内容,有些容器上则直接刻写了象形符号。学者们归纳了大约50个不同的符号,它们重复出现在多个标签上。
这些零星的符号演变为比较成形的象形文字要等到第一王朝中期,大约为公元前2900年,相对连贯并具有语法结构的文字的诞生更是迟至公元前2750年的第二王朝末期。由此可见,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形成与经济和管理领域息息相关,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录和保存有关土地、财产、赋税等信息。
关于古埃及人如何借助文字记录财产情况和管理经济活动,从神庙的文献中可见一斑。神庙不仅是消费机构,同时也是生产单位。除了从国王那里得到大量的馈赠以外,神庙拥有大量土地。
神庙的祭司和其他辅助人员定时为神奉献供品,而且要管理属于神庙的土地、草地、池塘。在属于曼卡乌拉的河谷神庙,墙壁上的浮雕表现国王在哈托女神的陪伴下观看来自各个诺姆的献供者,这些女性每人头上顶着各自诺姆的标志。在达舒尔的斯奈夫鲁祭庙,墙壁上的文字记录了上下埃及不同地方的34座庄园,它们为这位去世的国王提供各种食物和物品。
考古人员在阿布西尔发现了年代为第五王朝的纸草文献,我们因此得以窥视古王国时期书吏们日常工作的一些细节。这份文献超过四千年,其保存状况非常糟糕;不过,经过法国女埃及学家波瑟内—克里热几十年辛苦认读和拼接,其中丰富的信息为今人所知。
负责神庙管理的书吏以详细的文字和图表记录了食物的来源、运送它们的人员、这些食物之后被发放的情况。粮食、水果、蔬菜、牛奶、葡萄酒、脂肪、禽肉等物品的出入情况被标记在表格上,尽管显得错综复杂,但是仍旧构成进行审核的依据。
有的表格上记录了在国王祭庙的祭司们履行职务的时间表,他们使用的属于祭庙的工具和器具以及他们获得的报酬,主要包括面包、啤酒、大麦、小麦、禽类和肉类。面包的大小和形状都有标准,盛装啤酒的酒罐也有固定的规格。
发放给工人的工具,其磨损情况以及工具的修复和替换情况也一一记录在册。其实,根据学者们的猜测,奈弗尔卡瑞算不上非常重要的国王,属于他的金字塔也很小。
尽管如此,仅用来为他死后举行祭祀活动的祭庙就呈现如此繁忙的景象,像拥有巨大金字塔的左塞或胡夫的祭庙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可想而知。
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其先决条件是发达的官僚机构。在古埃及,一个人只有当上官吏,他的生活才有保障。谋取官位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掌握读写的本领。
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一种极其复杂和难以掌握的文字。具有读写能力的管理人员被称为书吏,并非所有的书吏都是官吏,但是所有的官吏都经过了书吏这个阶段。
不仅上层社会的人送孩子读书,即便是普通家庭,只要有条件都会设法让孩子受到教育,因为这是改变身世和家境的最佳甚至是唯一方式。
古代埃及的学校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位于王宫内的培养王室成员的专门机构。在一般情况下,少数高级官吏和法老的宠臣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个宫廷学校,以便让他们的孩子和王子们一起受教育。
法老允许某些官吏把孩子送到王宫里读书,一方面是为了笼络臣下,因为能把孩子送到宫廷学校是每个官吏做梦都想的事情。另一方面,王子们通过和权贵们的孩子一起习文练武,可以掌握待人处事的要领,更为重要的是能及早培植亲信,为日后登基掌权做准备。
第二种学校设在神庙里,它是培养神职人员的机构。这里的学生主要学习宗教学说。但是因为神庙同时是一个经济实体,孩子们也接触记账、核算等与管理有关的内容。
第三种学校学习文字和其他本领,其方式上面已经提到,那就是每个有威望、有经验的年长官吏都要带若干学生,其中常常包括他们自己的儿子。这些学生一边学习文字一边随师傅实习,虽然他们在文字水平上不如上述两类学校的孩子,但是他们很快会成为某一个政府管理部门的行家。
在古埃及,人生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是完全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学习文字的年轻人首先接触的是说教文,他们通常要背诵说教文全文或者其中的片断,有两方面的目的。
一是为了让学生背熟成段的文字,而不是死记单个象形符号;二是为了使学生们在识字写字过程中理解说教文里所讲述的人生哲理。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二个目标,古代埃及法老们亲自或委托手下的宠臣撰写说教文,以供学生们背诵和默写。
在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官吏的过程不仅是让年轻人掌握记录、运算和管理的技能,而且让他们忠于国王。说教文的作者通常以父亲的身份和口吻向儿子以及其他年轻人传授人生经验。
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感到亲切,施教者也能够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古埃及父位子传的事实,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业更是如此。
从表面上看,法老把教育这项重要任务下放到各个家庭里。为了儿子的前途,父亲必须对儿子循循善诱;为了光宗耀祖,儿子必须身体力行。但是事实上,说教文是王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要父子间这种知识和人生观念的传承活动顺利进行下去,法老就可以把官吏们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他的统治就会长久下去。说教文里详细地阐述了做人的准则,当上官吏以后所应遵守的规则以及如何才能赢得法老的欢心。说教文里反复强调两点,一是学而优则仕,二是效忠法老。
古埃及的儿童并不会比现在的儿童自觉,这一点不足为奇。从留存下来的文献中,我们可以读到老师责怪学生懒惰和贪图享乐的话语:“听说你不思书写,整天在酒店之间穿来穿去,浑身散发着啤酒味。
你简直像一个没有神像的神龛,一栋没有面包的房子。”有一篇说教文警告年轻学生:“你要天天练习写字,你要经常与同伴切磋。你想要强大,就要每日不间断地练习。你如果偷懒,那么只能挨揍。”
另一篇说教文则说“孩子的耳朵长在他的后背上”,意思是棍棒才能培养出听话和有出息的孩子。还有的说教文的作者以母亲对儿子辛苦养育之恩来感化贪玩或不知日后报恩的孩子:“她送你上学并且天天给你送面包和水。你要加倍甚至数倍地偿还你的母亲为你所做的一切。”书吏的职业当然很好,但是成为书吏的道路却是艰难的。
有一篇名为《夏提说教文》,据称是以一位父亲在送孩子去学校的路上口头传授的形式。这篇说教文的中心议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
其中反复出现的潜台词是,一旦成为书吏,不仅今生衣食无忧,而且来世生活也有了保障。这篇说教文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十六类体力劳动者悲惨境地的描写。
他穷尽自己的想象力和各种夸张手法描写这些工作的艰辛以及所获报酬的微薄。法国埃及学家马斯佩罗称,这篇说教文对体力劳动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德国学者黑尔克则认为,这是一篇严肃的作品。
事实上,这篇说教文二者兼有,讽刺其他职业是为了让年轻人把书吏这个职业视为唯一和最高的目标。作者所勾勒出来的各种职业的脏和苦虽然有所夸张,但其核心却符合事实。
在说教文的第二部分,作者试图把掌握象形文字的漫长和艰难的过程描写得很惬意,以各种美好的词藻、从诸多方面对书吏这个职业美化。无论是从文字、图画材料,还是从考古研究结果来判断,古代埃及官吏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富足的物质条件都是任何从事农耕和手工业的人所无法比拟的。
在说教文的开头,作者以一部叫做《凯米特》的经典著作里的一句话为自己的说教定调,或者说作为无可反驳的证据:
翻看凯米特的结尾处,
那里有一句至理名言:
一个书吏不管担任什么官职,
他在那里不会受穷挨饿。
他凭借自己的理解力支配别人,
进出衙门的他怎会不心满意足?
我想不出比得上书吏的职业,
上面的名言我只能赞同。
作者明知掌握象形文字的不易,但是更加清楚掌握这一本事会带来的好处。他希望儿子喜欢读书,几句话就把一个人读书之前和之后完全不同的遭遇描写得很到位:
我要你喜爱写字胜过爱你的母亲,
我要让你明白能读会写的好处,
书吏这个职业在万般之上,
人世上没有比它更美好的行当。
虽然他学写字时还是个孩子,
向他请安的人却络绎不绝;
他替上司传递信息,
等到他荣归故里时穿上了官吏的服装。
接下来,作者设法找出每一种体力劳动中最让人难以忍受或接受的地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经常使用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挥舞横口斧的伐木工,
他比在田间锄地的人还劳累,
木头就是他的田,大斧则是他的铲子,
歇工二字对他来说是禁忌;
虽然已经精疲力竭,
他夜晚还要挑灯继续没有尽头的活计。宝石匠在所有顽石上钻眼打洞,
为的是把它们变成珠子,
等到珠子被串成项链,
他已经累得奄奄一息,
弯成张弓的两条腿无法让他坐下来吃面包。理发匠从早忙到晚,
他每天都到城里属于他的那个角落。
中午时分不停地在街上游荡,
想抓住一个让他理发的家伙。
他的手和胳膊必须不住地活动,
如同蜜蜂一样,手脚静止嘴就断了吃喝。
公元前五世纪到埃及游历的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称埃及农民的境况很优渥,似乎他们完全是靠天吃饭。我们看一下说教文的作者如何形容农民辛苦和忙碌一年之后的结果:
农民叫苦甚于珠鸡,
他的哀号盖过了乌鸦;
肿胀和带着血痕的脏手,
味道令人作呕。
他比一个三角洲的……更疲惫,
……衣衫褴褛。
如果他过得好,与狮群同住的人也无可抱怨,
忍受河马皮制作的鞭子的抽打又有什么。
农民的工作量已经翻了三番,
当他皱着眉头回到家时,
交租的期限使他彻底绝望。
最后,作者以几乎同样的篇幅、同样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叙述了书吏这一职业的诱人之处。从书吏所拥有的自主性到他支配别人的权利,从他享受的优厚物质待遇到他因养尊处优而保持年轻和健康的可能性,作者的论据和论证可谓不容反驳。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我是复旦大学的金寿福,下期再会。
谢谢金老师,听了这个讲座对埃及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收获多多,太感谢您啦
给听友们推荐一本书,叫做《尼罗河的赠礼》(丝瓷之路博览丛书),今天刚读完,听金老师讲课,再看有关丛书,对于古埃及的理解,会更透彻。
13761319bqo 回复 @Xpy_: 谢谢您的推荐。
老母亲听到说教文部分,忍不住哈哈哈哈哈哈哈
谢谢。
如果能配一个列王表和文章提及文物的照片就更完美了
用咱们中国古代名人金句来总结3200多年前的埃及: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既简洁又中肯。大河文明的农业大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象形文字、集权专制、官僚体系、为统治者修建大型陵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