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5—文化的力量

《论语·八佾》5—文化的力量

00:00
11:00

(五)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注释】

夷狄:古代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统称。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

诸夏:周朝和其分封的各诸侯国。

亡:同无。

【解读】

孔子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诸夏各国没有君主呢。”

【感悟】

文化的力量

本章是孔子论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大道,夷狄在礼仪、文化上不如中国诸夏,有圣明君主之“人治”,不如诸夏有诸侯无天子,但有周公“制礼作乐”而形成之礼仪制度和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本章文字不多,却有深刻的大道理在其中,涉及由古到今都比较敏感的“华夷之辨”,是个很敏感的话题,但是我们不要掉在这样的井里出不来。不仅要尊重孔子的本意,更要有新时代胸怀天下的正确解读。

西周时期,炎黄子孙各民族经过夏商周的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华夏族,我们的祖先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华夏”本身就是一种文明,华夏文明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交汇和升华,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所以夏商周的王朝转换和每一时期的争斗都是华夏族系的替代和更新,文化是得到传承的,华夏文明是延续的。这样的发展和传承,不同于所谓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民族,他们与华夏族没有深度的文化融合交流,从古至今不断地以互相进攻和屠杀的形式推进最高级别的交流。西周的灭亡,除了国内矛盾和斗争的原因,还有来自西戎的力量。西周与西戎、北狄之间,纠缠苦斗多年,败多胜少。有战争屠杀,也有贸易往来,也有文化交流,文明之间就这样碰撞忍让,以特定的方式实现了不可阻挡的互相融合。在这样的进程中,有的文明消失了,尽管还有遗迹和实物,但后世的人们已经无从识别和传承;有的文明融合发展了,融入了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最终和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一起,共同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现在的“中国人”和“中国”,不是一个狭隘的种族观念,而是一个开放、包容、发展、创新的文化概念,是新时代中华文明自信、自立、自强的世界形象。

清代梁启超总结提炼了明代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一段话:“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有这样的精神内涵在其中。顾炎武认为,国家和政权,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在上位者、当政者追求的事情;但是,华夏民族、中华文明的兴衰,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的事情,不分你我,人人有责。中华大地上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统治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一个又一个王朝兴起又衰落,而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不曾断绝,这就是文化的生命和力量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