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4—礼在心在情在仁

《论语·八佾》4—礼在心在情在仁

00:00
12:07

(四)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注释】

林放:鲁国人。据说是孔子弟子。

易:礼仪周到

戚:哀戚

【解读】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啊!礼,与其繁复奢华,宁可朴素简约;丧之礼,与其治办铺张,宁可注重哀戚之情。”

【感悟】

礼在心在情在仁

林放问礼,孔子称“大哉问”,并且所答似乎有和鲁之三家相较之意。林放似乎问了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却也是最本源的一个问题。三家者,或有此问,当不以“《雍》彻”,不使“八佾舞于庭”,也就不会僭越礼制且犯上作乱。

林放之问,孔子之答,展示了礼的外在和内涵。礼,必须有其内容,犹如“质”;礼也必有表现形式,犹如“文”;二者彬彬,才是孔子期望的“礼”。《礼记 檀弓》记载,子路说:“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这段话是对孔子本章话语的很好解读。孔子倡导的“礼”,更加注重精神层面,出于人之本心真情实意,也就是“仁”。

我们看到有一些葬礼,参加的人,特别是一些妇女,哭声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那哭声说起就起,说停就停,却是干打雷不下雨,大家感受不到其中的哀痛之情,围观的人仿佛在看表演,好像皇帝的新装,都不愿意明着说破。这样的表现,也就违背礼的根本。甚至还有专门花重金请人来“哭丧”的,也就是表演“孝子贤孙”哀痛之情给大家看,这样的行为只会落下笑柄,应当杜绝。

再讲一个故事,也是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气死之后,虽说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但毕竟还要“联吴抗曹”,于是诸葛亮就不顾自身危险,亲自前往柴桑吊唁。的部将,哪个不想杀诸葛亮?众人暂时遵守“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礼节,没有立即动手。诸葛孔明在灵前,“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一大段真情实意的祭文,表达了诸葛亮的哀思,“从此天下,再无知音”,诸葛亮伏地大哭,泪如泉涌,哀恸不已,以至于江东众将士都认为“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诸葛亮的吊唁足够哀痛,打动了众人的心,符合众人对于丧礼哀痛之情的认知,也就得到了众人的理解和宽容,免去了刀光剑影,维持了孙刘两家的表面和气。

礼,不在于物质上的奢华,不在于仪式上的繁复,在于人的真心、真情,礼的根本是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