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欢迎收听这个文学节目,我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哲俊。今天我想和你来谈谈日本最早的一本和歌总集《万叶集》。
《万叶集》也许你听起来不是很熟悉,甚至有的朋友可能连这个书名都没有听说过。也不奇怪,大部分人比较关注的是日本的漫画,或者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渡边淳一等等。
我想告诉你的是,日本的古典文学其实也非常的丰富,只是因为离我们今天生活太远,因此没有注意到而已。《万叶集》是一本和歌总集,它在日本历史与文化上的地位,类似于中国的《诗经》。
什么是和歌呢?
从“和歌”二字,大概能知道就是用日本语写的诗歌,和是日本民族的另一种名称。日本古代的诗歌大体来说有两种,一是用日语写的诗歌,叫和歌或者歌。还有一类是用中国的古代汉语写的诗歌,这种一般叫诗,显然诗和歌是不同的。
和歌既然是用日语写的诗歌,那么就需要翻译,现在国内有几种《万叶集》的译本,其中有完整翻译的译本,也有选译的译本。我比较推荐钱稻孙选译的《万叶集精选》,2012年由上海书店出版。
推荐这个译本的原因有二:
一、你未必有时间阅读一部完整的《万叶集》;
二、这个选译本的译文颇有诗歌的韵味。
有的诗歌译本虽然译成了诗歌的形式,但读起来完全没有诗歌的境界。钱稻孙具有深厚的中日古典文学的修养,读他的译文,会给人阅读中国古代诗歌的感觉。
但译文毕竟是译文,无法摆脱与原文的差异。如果没有学过日语,就只能从译文中感受日本和歌的美,但这种感受总是受制于译文的语言与形态。钱稻孙的译文虽然精美,不过基本上是采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就是比较注重押韵,但这种形式与日文原文的形式不同。这个涉及到日语发音问题,咱们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万叶集》作为最早的日本和歌总集,共有二十卷,收入了四千多首首和歌。其中有不少是有作者的和歌,也有一些是无名氏的作品。
那么,这一部和歌总集为何叫《万叶集》呢?
对此有种种说法:
一种以为收入了数量很多的和歌,所以名为《万叶集》。叶字是指日文单词的“言葉”,和歌总是由无数的词汇构成的,因而万叶就是指汇集了很多词汇或诗歌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以为万叶就是千秋万代的意思,也就是说《万叶集》的艺术生命可以永恒不朽。
第三种说法是综合了前两种看法,也就是《万叶集》的万叶既有收入无数和歌的意思,也有希望千秋万代一直传的意思。
其实《万叶集》之后的和歌集,延续了《万叶集》的歌名传统,名为《金叶集》《新叶集》等等。因而《万叶集》名称的解释尽管没有可靠的证据,但上述推测还是比较合理的。
《万叶集》显然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不同,《诗经》实际上是没有诗集的名称,《万叶集》则是有特定的诗歌名称,原因是《万叶集》的成书年代迟晚得多,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诗集有名称的时代。
《万叶集》的编辑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编者是谁,现在不是很清楚,但可以确定大伴家持编辑过《万叶集》。最终成书的时间是奈良时代的末期,收入了和歌最晚的是八世纪中期的和歌,这说明平安时代的前期也仍然有可能编辑过《万叶集》。这就是说在《万叶集》成书之后,仍然编辑了《万叶集》。
《万叶集》中除了和歌之外,还有各种小序,就是在和歌之前,用散文写的序文。跋文就是在和歌之后写的散文体短文,多是记载了与和歌相关的背景知识。
根据《万叶集》的记载,最早的和歌始于仁德天皇时代,仁德天皇是第16代天皇,相当于我们中国南北朝刘宋时期。但这个说法没有得到普遍的接受,实际上最早的《万叶集》作者更晚一些,一般认为始于舒明天皇時代,收入的和歌题意范围是从七世纪前期到八世纪中期,130年之间的各种和歌。
早期的和歌与记纪歌谣是同一时代的作品,《古事记》与《日本书纪》是日本最早的两本史书,像中国的官修正史一样,历史书中收入诗歌是常见的现象。《万叶集》是了解日本和歌最早产生与发展的最好的总集,早期和歌中有一部分是口传和歌,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向着文字书写时代发展的轨迹。
《万叶集》中有无名氏的和歌,也有不少作者清楚的和歌,其中有作者有500多人。《万叶集》的作者分布很广,天皇与皇族是主要的作者群体之一,贵族也是一个主要的作者群体。此外还有官人、防人、乞食者、游女等等。最有代表性的歌人有额田王、山部赤人、山上忆良、大伴旅人、大伴家持等等。
《万叶集》的和歌大概有些什么类型呢?
杂歌、相闻、挽歌是《万叶集》的主要和歌类型,这种分类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杂歌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了宫廷祭祀仪式中使用的各类和歌,相闻歌主要是男女恋爱互相赠答的和歌,挽歌是为葬礼歌唱的和歌,也有不少追思亡者的哀歌。
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有主要的内容,《万叶集》的主要内容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与中国文学比较,就会看出与中国文学的巨大差异:杂歌、恋歌、挽歌,这些在中国文学里都会见到的类型,没什么特别的。
但是在《万叶集》中恋歌的数量极多,这就构成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后来也深深地影响了日本文学。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中,都不会缺少爱的文学,但日本文学更多吟唱了爱情,这成为了日本诗人和学者最为骄傲的部分之一。
挽歌也不是只见于日本文学的诗歌类型,中国文学中也有不少挽歌,不过数量不是特别多,诗集或总集中也会将挽歌作为一个类型。但《万叶集》的挽歌数量极多,更是在《万叶集》仅有的三种类型中就占据了一个类型,由此可以知道挽歌在《万叶集》中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其原因是早期歌人多是宫廷的专业歌人,他们的一个职责就是为逝去的天皇及其皇族葬礼写歌辞,这样挽歌就成为了重要类型。
这一点也成为了日本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后世的诗歌或小说、戏剧中,死亡都会成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国读者一想到日本文学,往往就会想到死亡,好像日本诗人、小说家对死亡有着一种特别的执着,哀伤一直流淌在日本文学的字句之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万叶集》的作者,前后跨度有130年之久,所以《万叶集》也就经历了不的发展时期。那么,不同发展时期的歌人当然就有不同的特征,所以一般将《万叶集》分为四个发展时期。第一期是从舒明天皇开始到壬申之乱(672)。
这一时期的和歌是初期的万叶歌,体现了大化革新前后的人生观、自然观,具有口头文学的特征,与民谣存在着深厚的关系,有些和歌体现了巫术的特征,具有集体性。
第二期是从壬申之乱到奈良遷都(710)。这个时期天武天皇建立了强大的专制王权,最有代表性的歌人是柿本人麻呂,代表了律令制国家的形成,具有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的转换特征。柿本人麻吕是最初创作书面和歌的歌人,使用了枕词、对句等艺术手法。还创作了不少长歌。这个时期还有天武天皇、持統天皇、大津皇子、高市皇子、高市黒人等歌人。
第三期是从奈良遷都到733年。在柿本人麻呂之后,出现了很多具有个性的歌人,是个性绽放的时代。很多歌人在模仿长安建造的都城奈良,学习中国文学,聚集了一批贵族文人。《文選》、《玉台新詠》以及初唐的王勃、駱賓王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人是大伴旅人、山上忆良与山部赤人。第四期是从734年到759年。这个时期的歌人崇尚纤细柔婉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伴家持以及与他关系密切的歌人,《万叶集》之后的和歌主要是沿着哀婉柔美的风格发展的。
最开始我说过,《万叶集》在日本的地位相当于《诗经》在中国的地位,不过这只是一种比喻,如果在学术层面上认真比较,那么中日学者大多研究的是《万叶集》接受《诗经》影响的各种因素。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我是张哲俊,我们下期见!
一的.抖音.球口∵“这种刷到的都在宿舍二十.“✌️I.好好。
美静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就是这样子的
音乐好听
《万叶集》是日本文学必读啊。不过诗歌只要翻译,不得不大为失色。
想起《秒速五厘米》里的“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就是出自《万叶集》,这也算是另一种“我爱你”的表达吧,就像夏目漱石的“今晚月色很美”。
听友402321499 回复 @黎吧啦噜啦啦: 言叶之庭
最后的音乐好像在日本小酒馆里喝酒吃菜
卡布叻_花开忘忧 回复 @saltshaker: 嗯,对。
破雪容融婆婆送上去去洗洗视频 你
尊敬的同学,在喜马拉雅上听你的课程,感觉特别有趣哦!买了这个课程,基本都坚持收听……整个课程水准很高!因为关注日本的文学不够,所以你在2019年10月的授课,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才被我发现!马上收听哦……非常喜欢,在大学,你的那么好学优秀,现在你更优秀!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