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慈禧全传》(上):慈禧和她统治下的晚清社会全貌

传记 |《慈禧全传》(上):慈禧和她统治下的晚清社会全貌

00:00
28:49

“东方的维多利亚女王”——慈禧和她统治下的晚清社会全貌。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微信【xmly1919】备注“听书”,限时免费加入【喜马讲书官方微信交流群】有优质伙伴共同交流,独家福利资源共享!



听书笔记 



慈禧全传分期:

1、慈禧一生的政治活动是以1861年的辛酉政变为起点。在这场政变中,她与恭亲王奕訢,还有慈安太后组成了政治联盟,通过抓捕“顾命八大臣”,推翻了原有的政治格局。这是她掌握权力的开始。

 

2、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1884年,恭亲王奕訢被赶出权力核心圈。慈禧开始独掌大权了。

 

第一阶段两个时期:

1、辛酉政变,慈禧、慈安和弈訢三人的政治联盟挺稳固;

2、联盟就破裂了,三人之间的关系开始以斗争为主。

 

辛酉政变:慈禧权力人生中关键的第一步。在这之前,她不过就是咸丰皇帝的贵妃。后来,因为儿子当上了新皇帝,她就成了太后;但权力有限,就只有个名头。这时,她所面对的,是咸丰皇帝生前定下的政治格局:以肃顺为代表的“顾命八大臣”辅助慈安太后共同执政,根本没慈禧什么事儿。

 

咸丰的临终安排:咸丰帝在临死前把肃顺找来,要求肃顺日后一定要管住慈禧,尤其要防止她欺负生性软弱的慈安太后。不过呢,相应的名分还是得给她。

 

肃顺的优势:

1、虽然他是满族人,却能破除满汉成见,大力举荐和维护汉人将领,比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所以 ,肃顺能获得广泛的支持。

 

2、肃顺还担任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等要职,又掌握了禁卫军。其他那七位“顾命大臣”,也都是权倾一时的重臣,而且和肃顺之间利益高度一致,彼此互相支持,是肃顺的好帮手。

 

慈禧的策略:必须把肃顺给拿下,否则自己就掌不了大权。而且夺权,就必须找人一块儿干,不然就没法成功。她找到的盟友,就是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訢

 

步骤:

1、利用自己参政的经历,要求与慈安联合。

慈安生性懦弱没什么主见,她刚办了几件日常事务,她就感觉应付不过来了。而慈禧在咸丰活着的时候就暗中帮着批批奏折,有很强的办事能力。所以,慈安觉得如果慈禧能帮着自己一块办事,那就太好了。可是,清朝有规定,除了太后之外,宫里的其他女人一律不得干预朝政。所以,慈安最后主动找肃顺,给慈禧讨封号。最后,肃顺只好同意了,但又有意在两位太后之间分个高下。而慈禧呢,则坚持两位太后地位一样,不分先后。最后,她使慈安太后同意:无论任何文件,都必须同时盖上两位太后的印章,否则不能生效。

 

2、安插耳目,笼络顾命大臣

慈禧看中了顾命八大臣中的景寿。一方面,景寿娶了咸丰皇帝的姐姐,所以和慈禧也算有点亲戚关系。另一方面,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成顾命大臣,资格不够,要说声望和影响力,其实这个位子应该给恭亲王奕訢。而且,他和肃顺也不是很亲近,其他六个顾命大臣,都是肃顺的死党,肃顺也不会把他当自己人,两个方面一叠加,他这是一点好处没有。这就让他很低调,深怕白白得罪了奕訢。再加上慈禧还举出康熙年间遭铲除的“顾命大臣”鳌拜的例子,警告景寿;最终让景寿愿意为慈禧充当耳目。

 

3、联络恭亲王。奕訢和咸丰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咸丰还是让奕訢的亲妈拉扯大的。但在奕訢的亲妈死后,兄弟俩因为到底给老太太个什么封号,给闹翻了。结果,奕訢从此不被重用。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二人惺惺相惜,有联合的基础。当时,奕訢留在北京和英法联军谈判,俩人离得太远,身边又有耳目监视。慈禧只好使下苦肉计,挑了个刺,把自己的亲信太监安德海暴打了一顿,又让安德海滚回京城去。其实,安德海是趁机跑到北京找了奕訢,让奕訢赶紧来承德,一块儿商量怎么除掉肃顺。

 

 

政变的发端:大臣周祖培,当年没少受肃顺的气。他想报复,就要自己的学生董元醇上了个奏折,暗指“顾命大臣”专权,建议太后出来垂帘听政。在和慈安商量后,慈禧觉得先不表态,看看肃顺等人是啥态度。

 

结果,肃顺等人火冒三丈,命人根据皇帝的口吻草拟了谕旨,把董元醇大骂一顿,还要求两位太后盖章生效。到底该不该发下这道谕旨呢?双方就争起来了。结果肃顺居然毫无顾忌,在两位太后及小皇帝面前大吵大嚷、满嘴脏话。虽然两位太后最后屈服了,但肃顺也把大家给得罪了。

 

实施政变。慈禧与奕訢在承德就商量好了具体该怎么办,然后奕訢提前回北京去布置。慈禧就提出,得尽快给咸丰帝办丧事,新皇帝的登基大典也不能再拖了,逼迫肃顺同意启程回京。然后,又要肃顺护送咸丰帝的灵柩,慈禧自己则轻车简从,抢先回京。回京后,赶紧把周祖培等元老重臣叫到宫中,哭诉肃顺等人怎么张狂,怎么欺负她们这孤儿寡母。

 

结果,周祖培主动提出立刻惩办肃顺等人。慈禧听了,先假装惊讶,然后就接受了;接下来,就是让奕訢当众宣读密诏。其实,这密诏事先早就写好了。发动政变时,“顾命大臣”中的载垣、端华等人正在宫里头,所以马上被奕訢派人拿下。至于肃顺,就派奕訢的弟弟奕譞等人前去捉拿。此时,肃顺刚刚走到北京郊区的密云,对北京发生的一切浑然无知。奕譞等人把肃顺堵在卧室里,然后破门而入。肃顺这时还在床上与女人缠绵,结果当场被拿下。到这儿,辛酉政变基本宣告成功。

 

政变成功后,原有的“顾命大臣”制度被废除。慈禧与慈安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因为参与政变有功,奕訢获得了很大的权力。由于新皇帝这时还小,不可能实际行使权力,所以就形成了由慈禧、慈安与奕訢三人组成的执政联盟。

 

安得海事件:三人联盟的解体

安得海出京:安德海,是慈禧身边最受宠幸的太监。加上他当年还冒死向奕訢传递消息,为慈禧夺得权力立下大功,所以就更受宠幸。在清朝,对太监的管理很严格,规定太监一般不得出宫。如果出宫必须请假,而且得由内务府发给腰牌,出入宫门时由守门的兵丁检查。但到了晚清时期,这些规定也开始松了。

 

安德海仗着自己得宠,也就开始动起心眼儿。这时,同治皇帝快结婚了。安德海就向慈禧提出,得到南方去替皇帝督造龙袍,这样结婚时才好用;顺便再为慈禧买点好布料。慈禧被安德海说得心思活动了,但又想起太监不能离开京城的规定。

 

于是,她就想了个变通的办法:给安德海两个月的假,让他利用这时间去南方跑一趟。同时务必低调,不能张扬。但安德海一出京后就变了个样,对沿途官员百姓趾高气昂;还打出“奉旨钦差、采办龙袍”的大旗。关键大旗上的一面小旗还画了一只“三足乌”。

“三足乌”是传说中供西王母驱使的神鸟。安德海以“三足乌”自比,等于明确告诉别人:自己出京是慈禧同意的。

 

杀身之祸:安德海平时太狂,得罪了好多人,其中就包括慈安太后、奕訢和同治皇帝。

慈安:安德海平时不太注意自己的行为,搞得民间流传着许多谣言,内容都是关于他和慈禧之间那些说不清、道不楚的事儿。所以慈安太后觉得,如果不好好管教下,就太不像话了。

奕訢:管着内务府,比较注意节俭。而安德海喜欢怂恿慈禧享乐,所以奕訢也恨他。

同治皇帝:安德海还经常打着慈禧的旗号,在同治皇帝面前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所以皇帝也恨他。而按照规定,太监出京得处死,所以奕訢等人就有了处死安德海的理由。

 

这时候碰巧慈禧病了,暂时不问事儿。于是,这三人一拍即合。慈安趁慈禧生病的机会,提出是不是该让皇帝开始看奏折,既帮慈禧分忧,也可以学习理政。慈禧也没多想,就同意了。当安德海来到山东境内,山东巡抚丁宝桢就将安德海的不法行为写成密折上报。同治皇帝一收到奏折,立刻要奕訢把内务府的官员们都找来,商量该怎么办。商量的结果,决定把安德海就地正法,抄没家产。皇帝亲自下了旨。丁宝桢就迅速派人在泰安把安德海抓住了,并押到济南处死。至于慈禧,全程被蒙在鼓里。

 

慈禧态度:当同治皇帝把事办完,告诉慈禧,慈禧十分震怒。但想到安德海出京已违反制度,自己如果大动干戈,实在显得没道理。同治帝又说安德海出京是自作主张,慈禧根本不知道,也算为亲妈留足了面子。慈禧也就顺水推舟,一面说安德海是“自作孽、不可活”;一面下令整顿内务府。但这个事让慈禧有了危机感:自己随时有可能被慈安和奕訢排斥出局。而之后发生的选皇后事件,就更加深了她这种感觉。

 

慈禧和慈安的争执:同治皇帝渐渐大了,得为他选一个皇后来主持后宫事务。慈禧看中的,是刑部员外郎凤秀的女儿。慈禧觉得她只有14岁,稚气未脱。如果被选中,有利于自己掌控后宫。而慈安看重的,是一个蒙古人阿鲁特氏,她爸爸是状元,至于凤秀的女儿,年纪太小,根本帮不了皇帝,所以不同意慈禧的建议。

 

最后,大家争执不下,就决定让皇帝自己来选。在皇帝思考的时候,慈禧还特地和皇帝说,清朝自从康熙年间以来还没出过蒙古的皇后,暗示皇帝应当选凤秀的女儿。然而,皇帝最终还是选了阿鲁特氏。这让慈禧非常伤心,自己的亲生儿子,居然和自己都不是一条心。思来想去,她觉得儿子是受了慈安的挑唆。这促使她决定:一定要把将慈安和奕訢排斥出局,自己大权独揽。

 

慈安性格:

在高阳的笔下,慈禧是一个玩弄权力的高手,显得心机重重、表里不一。与她一比,慈安显得表里一致、忠厚善良、缺乏主见。从某种程度上说,作者高阳对慈安的塑造,是为了更加衬托出慈禧的形象。但他并没将慈安的形象作简单化处理。比如,随着理政经验的积累,慈安在一些关键时刻也能笑里藏刀,暗中和慈禧对抗,并取得胜利。比如诛杀安德海、比如为同治帝选皇后。可以说,任何一个在深宫内待了多年的人,都会具备这些属性。但是,性格上的根本特点,使她终究未能摆脱受慈禧支配的基本局面。

 

奕訢:奕訢原本已被咸丰帝弃用,只是因机缘巧合而和慈禧、慈安走到一起,才掌握了大权。所以,他做事比较谨慎。在发动辛酉政变的过程中,他和两位太后配合默契,或策划于密室,或周旋于各路势力之间。这充分显示了他办事周密、有勇有谋。但他同时又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这一点就被慈禧利用了。在和奕訢交易的过程中,慈禧往往想办法让奕訢先开口。这样一来,讨价还价的主动权就在自己手里了。当初能够让奕訢同意除掉肃顺,就是靠的这个办法。

 

三人的政治同盟是一个明显的三角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慈安能力最差,但却以咸丰帝皇后的身份,占据了最大的“名分”优势。书中提到,咸丰帝也知道慈安到底不善于权谋。于是就在临终前给慈安一道密诏。一旦慈禧日后有不轨行为,即可凭这个密诏除掉慈禧。同时,咸丰还嘱咐慈安,以后有事多找肃顺商量。然而,这一番设计最终还是没用。慈安先是帮助慈禧除掉了肃顺,后来又当着慈禧的面烧了密诏,表示自己很相信慈禧的为人。这番坦诚,反而招来了慈禧的恐慌。最终让她把慈安毒死了。当然,咸丰密诏和毒死慈安是野史上的记载,未必是真的。但慈安在1881年死去是事实。她死得太早了,原来的稳定结构就失衡了。慈禧成了最具有合法性基础的人,对奕訢形成了碾压式的优势。最终,慈禧在1884年以追究中法战争罪责的名义,把奕訢从权力中枢赶了出去。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清军在中法战争中遭遇大败,大臣盛昱上奏折,要求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在奏折中,盛昱将全部军机大臣当成靶子,一起攻击了一遍。他的目的,是希望借此让军机大臣们改变态度,对法国采取强硬政策;因此在行文上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究具体哪个人的责任。但是,慈禧却抓住这个机会,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免。

 

至此,慈禧正式升级成了唯一的最高统治者。她的权力人生的第一阶段也就到此结束了。就在她攫取权力的这些年里,持续多年的太平天国、捻军起义被镇压下去,清王朝从风雨飘摇的境地中逐渐复苏过来,显示出一番中兴气象。对于她而言,权力已牢牢掌控在手,国内局势也趋于安定,今后的生活应该是妙不可言。但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她所面临的,将是一段更加艰难的日子。



解读 | 顾亚欣

播音 | 吕鹏

策划编辑 | 袁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恒定1999

    可以给播放的内容分类吗,想看特定分类的内容很不方便

    小夭读书 回复 @乌町: 她说的应该是直接是按分类可以搜索看,这样得一集集的翻想看的类别😭

  • LSJL林深见鹿

    今天的主播是吕鹏老师吗?

  • 可爱如你LL

    对于慈禧的评价褒贬不一。一个偌大的国家大事她一个人确实没有能力管理好和控制力好,没有站在国家的利益上考虑问题。但是,在乾隆时期清朝已经开始病了,闭封锁国,不重视军事,不肯接受新事物和思想。老百姓活在当下……到后来的鸦片,这些足以让清朝衰退了,慈禧也刚好碰到清朝即将死亡时期,丈夫病逝,儿子幼小,作为一个国家皇帝的女儿,儿子的母亲,她也不得为权利不择手段。就算她不管朝政,她也不得为她和她的儿子保命。唯一痛恨她的就是为了权和钱把国家给卖了。

  • 时中盛

    听这声音很熟悉啊

    1821918ogmy 回复 @时中盛: 吕鹏

  • Rose白羊

    对慈禧的批判并不在于她是女性,在她掌权期间骄奢淫逸,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她根本不具备英明领导人的素质。

    卡卡真的是卡卡 回复 @Rose白羊: 清朝真是没培养出几个英明的领导君王。

  • 你在淡嘛

    真是吕鹏哦 跟听大案似的 哈哈哈

    凯瑟琳1 回复 @你在淡嘛: 啊哈哈哈,同感

  • yyf018

    电影《两宫皇太后》

  • 五彩小虾

    对于慈禧来说,自己爽就够了!什么家国天下,百姓民生,自己死后亡不亡国管她什么事!谁让诺大一个国家让她来掌控呢?

  • 知道你怕冷所以我姓韩

    是吕鹏讲的?

  • 天秦一姐

    关键问题不在于有慈禧这样的人,而在于当时的环境让慈禧上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