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说的力量

第十九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说的力量

00:00
14:04

课本内外 


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郦师点拨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社会上弥漫着悲观主义,还有失败主义的论调,而鲁迅则以犀利的文笔反驳了当时整个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那些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通过这篇文章鼓舞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顽强的斗志!

 

首先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按照课文的标题,主语应该是中国人,那么鲁迅所要强调的究竟是谁失掉了自信力呢?显然,那些信“地”、信“物”、信“国联”以及求神拜佛的人,才是真正失掉了自信力的人。鲁迅先生指的是当时的国民党失掉自信力。

 

鲁迅接着在文中对中国人的内涵进行了评述,说: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在这里所说的中国人与上文的中国人内涵已经迥然不同了。上文指一小部分的民族败类,这里则是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中国的脊梁“,这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一种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鲁迅进而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文章的结尾提出了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正确标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状元宰相"泛指古今封建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代言人,而"地底下"则是泛指古今一切要自信力的中国人,并与前文“笼罩”形成鲜明对照。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与文章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在写作本文之后不久,鲁迅陆续创作出他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这也是最后一本结集的小说集,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改写,进一步凸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探讨关于自信心、他信力和自欺力的话题时,鲁迅同样给出了非常智慧的剖析。文章一开头就列举了三种事实:自夸着“地大物博”,希望着国联,再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些事实都见之于公开的文字,言之有据;然后很自然地引出本文所要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鲁迅当即指出,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不确切的,因为这些都是明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这种以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论题的论点的方法,使得文章在从容不迫的气度中,蕴含着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

 

“他信力”和“自欺力”,是延伸“他”和“自”、“信”和“欺”这两对反义词的内涵造成的。这两个新造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比,就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运用“仿拟”修辞格翻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仿佛层层深入剥笋一般,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机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鲁迅的杂文中颇多使用仿拟修辞格,如“拿来主义”中仿拟写出了“送去主义”这样的词。

 

学习语文,尤其是这些经典课文,除了了解作品的思想之外,还要对作品的语言进行体会与钻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达成语文学习的首要目标,获得良好的母语感知能力。鲁迅正是这样的一位语言大师,他的文章除了能为我们提供敏锐的思想,还可以说是现代白话文学的典范,可以成为同学们学习现代白话文的基础文本。鲁迅的写作语言,尤其是杂文中的写作语言,其实是把我们的母语汉语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到了一种极致。

 

鲁迅写作语言的一个大特点,就是它的文字极富创作性和个性化。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就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和“确凿”完全是两个含义相反的词。从字面上看,把两个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仿佛是不通的,但鲁迅先生却正是要借此来表达他对百草园的复杂认识和情感。

 

鲁迅先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是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的,要能够体会到他的幽默调侃以及反讽,要了解鲁迅有着怎样一双眼睛去看到事物常态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思考探究 


同学们可以找找鲁迅的其他文章,如《智识即罪恶》《论辩的魂灵》《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等,更加深入地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语言特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愿不枉此生的佳鑫

    请问老师:文章的题目可以加标点符号吗?

    面团Selena 回复 @愿不枉此生的佳鑫: 末尾不能

  • 清_如許

    一说起自信力,我首先想到的是文化自信。要毁掉一个民族,首先要毁掉这个民族的文化。所以,日本人在发动“七七事变”前,首先计划炸毁京津的高校。文化的作用,以唤醒人们的良知,以良知救国,以文化救国。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以笔杆子为枪杆子,以文化为一种责任担当。“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郦老师也是这样的人啊,辛苦了🍵🍀

  • 一夕冬至

    先生辛苦了!感谢您的讲解,尤其是您推荐的拓展阅读,对我们学习理解鲁迅先生的文风特别有帮助。提到论述文,有很多难题。比如有时候,很难准确找到对方观念的核心错误,常常有一种“知道这个说法不对,但又说不出来怎么样不对。”类似的感觉。就导致了有时候会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抓不到主要矛盾。这个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呢?还有,在写作议论文时,往往容易陷入到“套路化”“模式化”里面,格式也千篇一律,提出论点——理论论证——列举论据,行文常常很苍白,没有吸引力更没有说服力。有没有办法打破这样的格式套路?最近在看您前几年的辩论风格的文化节目,对您的表达论述风格非常非常佩服,“论述小白”特别希望得到您的指点!谢谢先生!

  • 声声起

    没有什么比麻木,懦弱,沉睡更可怕!五千年悠悠华夏,也曾满目疮痍,也曾屈辱不堪,七十年沧桑巨变的中国!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世界的融合,不忘历史,自强不息,努力复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是人类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自由和梦想!

  • 饺儿_2z

    请问老师,九下可不可以早点上,因为我们已经开始赶课了

  • 茵如玉

    小时感觉鲁迅先生的文章火药味很重,没弄懂,所以不感兴趣,语文也本身就不好。现在听郦波先生讲解,自己结合经历,反而有兴趣去看看,感谢郦老师,不仅带领我们走进曾国藩,现在又无意中引导我想走近鲁迅的文章!感谢郦波先生,祝老师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