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巴拉少校》4:赵国新丨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论是非

《芭巴拉少校》4:赵国新丨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论是非

00:00
21:1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赵国新。在上一讲中,我分析了《芭巴拉少校》作品主人公安德谢夫的性格特征,还探讨了他的人格特征与英国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今天的这一讲中,我们先讲一下萧伯纳的这部戏剧是怎样写出了英国贵族没落情况的,然后再说一说无所不能、貌似胜利的安德谢夫为什么在继承人的选择问题上失败了。


萧伯纳写英国贵族没落,有个很特别的切入点,就是他在给笔下人物命名的时候,使用了“特殊命名法”。什么是特殊命名法呢?


那就是让他笔下人物的名字含有一定寓意、藏有作者褒贬态度的命名方法。薄丽托玛(Britomart)夫人的名字就带有强烈的影射和讽刺意味。一般认为,它来自一位英国神话人物,这个人物是英格兰的伟大母亲,萧伯纳用Bitomart来代表英国,从薄丽托玛夫人的言谈举止当中,的确可以看出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社会群体——贵族——的典型特征。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名字和它的内涵。这个名字相当于Brittomart这三个词的合写,字面意义为“走向市场(化)的英国”。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萧伯纳用它来暗指“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土地贵族的市场化。也就是说,旧贵族与新的有钱商人互相渗透,成了稳固的政治联盟,而薄丽托玛夫人与安德谢夫的婚姻就是这一历史过程具体而微的体现。萧伯纳的用心可谓深刻。


不过,总的说来,在她的身上,旧式贵族的作派要远远多于新商人思想。她极为推崇贵族人物惯有的心闲气定、处变不惊的风度,看她台词:“斯蒂文,只有那些没出息的中产阶级才这样,他们一旦发现世界上的确有恶人,就吓得六神无主,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我们这个阶级,我们必须决定怎么处理这些恶人;我们不能叫任何事影响我们的冷静沉着。”


这种镇定自若的做事风格,往好了说,叫做老成持重,往坏了说,就是迂重迟缓,在现代社会已经落伍了,现代社会经济竞争激烈,这种贵族作派是行不通的。这种举重若轻、优哉游哉的做派,太养尊处优了。


长期过这种生活的贵族子弟,往往眼界狭窄,不明白外部世界的事情,但是由于血统的尊贵,他们又自视甚高,看轻世事,不了解创业的艰难和不易。薄丽托玛夫人和安德谢夫的儿子、二女婿就是这样的贵族青年。


他们的长子斯蒂文是个很平庸的青年贵胄,既无作恶之能,也无行善之心。在强势母亲的管教之下,性格有些懦弱,缺乏主见,对于自己的前程,心里一片茫然,毫无规划。


这个人多少有些厌世情绪,他对什么职业都不太上心,用他自己的话说,无论在能力上还是气质上,他都与文艺无缘,对于哲学,也没有一试身手的野心,从事律师行业,又感觉太庸俗,当然,他也不屑于当演员。


正如多数贵族子弟那样,他极度鄙视工商业,对于军火生意更是深恶痛绝,虽说他母亲一再撺掇他子承父业,但他向安德谢夫放话:他对工商业既无才能,也没有兴趣,他打算走当时大多数贵胄子弟的必由之路:去政府当官。


这儿子已经不成器了,那女婿怎么样呢?


安德谢夫二女婿名字叫做“洛马克斯”英文是Lowmax,意思是“最低不过”,这就暗示,这家伙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废物,他为人处世缺乏原则,凡事都喜欢瞎掺合。虽说境况不佳,但满脑子贵族意识,讲究排场,看重身份。安德谢夫的二女儿萨拉也是这样无所事事的人,他们能成为夫妻,倒很般配。这个人也是没有能力继承安德谢夫的产业的。


小说的标题人物芭巴拉又是怎么来的呢?


大女儿芭巴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她是一个有高尚理想和献身精神的人物,同时也是有着严重局限的人物。“芭巴拉”这个名字来自于中世纪的传说中的著名圣徒,关于这个圣徒的故事,有两个版本,内容大致相同:一位名字叫做芭巴拉的年轻美女,生长在一个信奉异教(也就是非基督教)的富人家庭。她父亲外出之前,将她禁锢在家中,不许交接外人,但在此期间,她却偷偷地信奉上了基督教。她父亲回家后,发现了这一秘密,劝她放弃基督教,回归异教,但她坚决不同意。她父亲一怒之下,就砍了她的头。但父亲最终遭到天谴,被雷电劈死。


《芭巴拉少校》的这位女主人公也是出身富室的美女,她的父亲信奉“金钱”——安德谢夫什么宗教也不相信,就相信金钱的力量。当安德谢夫不在家期间,她开始信奉基督教中的福音派,安德谢夫回家后,发现她有了新的信仰,就试图让她改信“金钱教”,只不过他并没有用砍头的办法,而是采取了“诛心”之策——金钱收买。


与宗教故事不同的是,按照萧伯纳的安排,他不但没有遭到天谴,反而大获全胜:既成功地让女儿皈依自己,又在家族内部找到了继承人。萧伯纳把悲惨的圣徒传说应用于现代,赋予它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让经济因素战胜了宗教因素。


那么,芭巴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她继承了母亲薄丽托玛夫人的气度,有一种临乱不惧、镇定自若的“贵族”风范,我们在前面提到,她一出场就镇住了前来闹事的流氓无产者窝克,一方面,她靠的是贵族门第给她带来的光环:她是斯蒂文乃至伯爵的外孙女,另一方面,她那种高高在上的贵族作派,也足以压倒窝克的嚣张气焰。


芭巴拉虽然在物质条件优渥的贵族家庭中长大,但心中充满了宗教理想主义,一心想改良社会,扶危救困,拯救世人的灵魂,不过她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她对社会上的经济和政治现实了解不多,也不够深刻,她对阶级社会的了解,还不如接受她救助的下层人物。


因此,在强大的资本势力面前,这位贵族理想主义者,除了低头认输之外,别无出路:“弃绝安德谢夫和包杰就是弃绝生活。”


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安德谢夫的这几个子女,也就是这些典型的英国贵族子弟,都不可能是他合格的继承人,换句话说,他们也不可能是未来能够领导英国继续前进的人物。


那么安德谢夫,也就是萧伯纳最后选中的那位库森斯呢,他的名字又有什么内涵呢?


库森斯这个人物的名字是经过作者悉心设计的。他的全名是AdolphusCusins,Adolphus意为“高贵的狼”;“Cusins”源自cousin(表兄弟)一词,在剧中有戏谑之意。


为了继承安德谢夫的军工厂,他向众人透露一个大秘密:他本人是私生子,因为他母亲是他父亲已故妻子的妹妹,这个婚姻在英国是不合法的,因此,薄丽托玛夫人讽刺说,他使自己成为自己的表弟。


萧伯纳是这样介绍他的:


“这位年轻的学者,身体瘦弱,头发稀疏,有幽默感,但更有书卷气,也更含蓄,其中夹杂着暴躁的脾气。他一生都被这两种倾向所折磨。一方面,他生性善良,有高尚的道德心;另一方面却有不近人情嘲弄人的冲动和烟熏火燎的急躁劲儿。”


显而易见,“生性善良,有高尚的道德心”是反话,是对这位墙头草的反讽。但他的后一种性格倾向——“不近人情嘲弄人的冲动和烟熏火燎的急躁劲儿”——就有些让人费解,需要我们仔细分析文本中的一些暗示,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做出比较合理的推测。


这种焦躁的性格倾向透露出,他心中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这种焦虑很可能与他的出身有关。按照剧中交代,他父母是英国人,后来移民澳大利亚,他一直是在澳大利亚出生、长大、受教育。


在当时的英国人眼中,澳洲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流放到那里的英国人永远不得回国,回国即是死路一条,因此,在英国本土人士眼里,澳洲的英国人是二等公民,库森斯对此心知肚明,但它他又急于跻身于上层社会,这种出身让他有着一种自卑感,他为之惴惴不安,就这样他时时表现出焦虑之感。


他之所以追求芭巴拉,固然有情爱的因素,也不排除他想借机跻身于伦敦的上流社会的机心。他之所以加入救世军,就是为了追求芭巴拉。他之所以被薄丽托玛夫人接受,这是因为他——希腊文教授身份;用薄丽托玛夫人的话说“说到底,谁也不能看不起希腊文。”


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欧社会,一直自居为希腊-罗马文化的嫡派子孙。在19世纪的英国,上流社会对古希腊文化推崇备至,近乎病态,他们把懂得希腊文当作文化程度高超的标志,同时也是贵族身份的标志。这是中产穷教授库森斯能得到薄丽托玛夫人另眼相看的原因。


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库森斯能否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呢?


对于这个问题,剧中没有直接回答,但是根据剧末所描述的库森斯表现出的那种无比欢快的种种畅想,我们可以感受到,萧伯纳默认他是合格的接班人,这符合萧伯纳喜剧的特点:它们总有一个令人忧伤的结尾。


不过,如果仔细推敲一下安德谢夫和薄丽托玛夫人先前的一段对话,我们就会发现,库森斯其实并不是合适的继承人,安德谢夫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指定他当接班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安德谢夫在剧中对薄丽托玛夫人说的这番话:


我要的是一个既没有社会关系,也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是个强人,他就根本不可能参加竞争。可是这样的人我一个也找不到,现在的那些私生子,刚生下来就叫慈善机关、教育当局、监护人协会之类的组织抢走了。你要是真想让兵工厂不脱离我们的家族,那你最好找一个符合条件的私生子,叫芭巴拉嫁给他


由此可见,安德谢夫之所以选中库森斯,完全是出于不得已,一方面,他面临着妻子的压力,另一方面,社会的变化让他找不到货真价实的私生子,因此,他只是在形式上遵守了安德谢夫家族所崇尚的传统,实际上却严重违背。


严重违背是什么意思呢?该如何解释?


名扬欧洲的安德谢夫军工厂创始于17世纪,它原本是一家制造盔甲的小作坊,后来经过好几代工厂主的苦心经营,造就了今日的辉煌。它最大的成功秘诀是,既不搞家族世袭制,也不搞职业经理人制度,而是采取选贤任能制。这种形式,还颇有点像咱们中国古代尧舜禹那个时代的君王禅让制度。


每一代安德谢夫都从社会底层寻找一个饱尝生活艰辛的私生子,悉心培养,最终让他继承家业。安德谢夫看中的并不是这个人的私生子身份,他想要的是这个社会弃儿屡经磨难而养成的那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样一来,每一代安德谢夫都能保留创业者身上才有的拼搏精神,上升时期的大工业家特有的那种力争上游、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然而,与历代安德谢夫不同的是,这位库森斯出生于中产家庭,只是由于法律界定的不同,才算作私生子,他徒有私生子的名义。


事实上,他的成长和教育经历也完全是中产式的,他并没有像真正的私生子——历代安德谢夫——那样经历过艰苦。按照他的自述,他在评教授的过程中,也干过不光彩的事情,从他和安德谢夫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他精于算计的一面。


但是,这点心机和狡诈与安德谢夫所需要的“狼性”精神相比,还是相差甚远,另外,与芭巴拉一样,他对救世军和社会本质的认识程度,还不如泼赖斯这样的流氓无产者,就此而言,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总的说来,我们可以看出,貌似取得最终胜利的安德谢夫实际上是一个失败者,他找不到合格的继承人,他和萧伯纳一样,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当然也无法扭转英国工业衰落的必然趋势,所以说,从社会主义者的角度来看,《芭巴拉少校》结尾并不“忧伤”,虽然作者的本意是想打造这样的效果。


历史已经证明,从19世纪中期直到现在,英国工业逐渐远离了发展的顶峰,一路下滑,如今英国的工业产值在全世界的份额逐渐降低,甚至有人说,在不久的未来,它还会落在韩国后面。如果这么看的话,萧伯纳的这部戏剧的确是一个遥遥领先的预言。


在对《芭巴拉少校》前三讲中,我们交代了作品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剧本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还讲述了英国没落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一反前人对这部剧作的看法,我认为,萧伯纳在无意识当中写出了英国没落的趋势。


至此《芭巴拉少校》这部作品我们就讲完了。


著名作家王小波年轻的时候,曾看到一部作品的一个段落,顿时下了这样的决心:“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这部作品就我们讲的《芭巴拉少校》。他的《沉默的大多数》中也有篇关于《芭巴拉少校》的杂文,感兴趣话你也可以去看看。


也欢迎大家继续收听其他老师的讲解。我是赵国新,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uJu栗子

    老师的东北口音自带笑点妙趣横生

  • 11111111_6a

    谢谢。

  • 道亦有盗巨阙剑

    讲的太好了,创业者一定都是从底层奋斗。

  • J之大盗

    选合格接班人用私生子真雷人好的不用用坏的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