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23 | 徐新:巴勒斯坦:犹太人返乡的历史与希望

以色列23 | 徐新:巴勒斯坦:犹太人返乡的历史与希望

00:00
21:29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正文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南京大学的徐新。上一讲我们讲了犹太人复国的艰苦过程,这一讲我们聊聊以色列国重建后,犹太人是如何重建家园的。

犹太民族是一个在古代就被暴力赶出自己家园的民族。


不过,在崇尚暴力征服的古代,被暴力赶出家园的民族远非只有犹太民族。在中东地区不知有多少民族被称霸一时的帝国赶出自己的家园。


然而,犹太人却是少有的一个从来没有丧失返乡复国希望的民族,不管他们离开家园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时间有多长,他们返乡复国梦一直留存。


希望有朝一日返回家园,重建自己的国家,以便能够作为一个主民自由自在地生活,可以说是每一代犹太人的梦想,是每一个散居犹太人的梦想。这种弥久不衰的返乡复国梦与犹太人的宗教思想结合在一起,便导致了一种特别的回乡观的产生:就是期盼在上帝的干预下,在救世主出现后,犹太人将重返故土的观念。


长期以来,这一回乡观在犹太人生活中一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使散居流亡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不断采取实际行动,回到故土以色列居住、生活。这样的举动被称为“阿利亚”。


可以说,自第二圣殿被毁以来,以色列故土犹太人的留存主要应归功于阿利亚思想。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更是离不了这一以返乡定居生活为目的的阿利亚运动。


阿利亚—迢迢返乡路 
尽管在近现代到来以前,以返回故土为目的的阿利亚规模一直不大,却从来没有间断过。在络绎不绝的返乡犹太人中亦不乏著名人士,如1165年,著名犹太学者迈蒙尼德的父亲曾率子女返回。


1210年-1211年,约有300名法国和英国拉比由于不堪忍受欧洲基督教会的迫害,先后返回以色列,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次集体阿利亚行动。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巴勒斯坦的统治者曾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并为他们在以色列建造会堂和经学院。


1516年,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对巴勒斯坦统治的开始。许多犹太人从西西里、意大利、法国、德国以及亚洲一些国家返回,不少被西班牙和葡萄牙逐出的犹太难民也纷纷返回那里。


17世纪初,由犹大·哈西德拉比和哈伊姆·马拉拉比领导的沙贝塔伊阿利亚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尽管启程时只有31户人家,但抵达以色列时人数已达1500-1700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途中加入进来的犹太人。


到了整个18世纪,更是不断有犹太人成群结队返回以色列。1722年,一批由意大利加昂以利亚组织的阿利亚成功抵达,并在耶路撒冷建立了自己的社团。到1741年,耶路撒冷犹太人达到1万人。


18世纪末,犹太教的哈西德派信徒组成的阿利亚行动开始。哈西德派把返回故乡作为一条主要教义加以宣传,致使许多哈西德教徒纷纷加入阿利亚行动。1764年,第一批人员启程前往故乡。14年后,一支由300人组成的移民队伍又开始朝以色列进发。


1830年,德国犹太人的阿利亚在摩西·萨克斯的带领下开始出现。萨克斯是第一位想到应该设法在故土以色列造就一个大规模犹太社团的人。到1845年,故土以色列全境约有12000犹太人,他们大部分居住在耶路撒冷、策费德、太巴列和希伯仑等犹太人认为的圣城。


当1882年锡安热爱运动出现在俄国,并开始有组织向故土以色列移民时,故土以色列全境犹太人已增至24000人。不过,犹太民族较大规模返回故土的阿利亚主要发生在20世纪,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生产之后。


阿利亚运动
伴随着犹太复国主义思潮的出现,犹太人向故土以色列回归的人数开始增加,这些回归返乡的犹太人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为了生活在故土,或者要葬在圣地,而是为了复国,重新建立一个犹太民族的家园。


最早出现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政治组织是在平斯克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影响下,在俄国和东欧建立起来的“比路”和“热爱圣山运动”,这是现代犹太人为了政治目的而自觉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在这些组织的号召和组织下,出现了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第一次阿利亚浪潮。


第一次阿利亚浪潮开始于1882年,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1903年。这一时期,帮助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各种海外组织开始形成,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团体都成立于1882年:一个是在平斯克帮助下成立的“锡安热爱者”,第二个是一小群大学生(“比卢伊姆”)组成的“比卢”(比卢是希伯来语中“雅各之家,让我们上行”的缩写)。


第一次阿利亚总共将两三万犹太人带到巴勒斯坦,但其中60%到90%的人几年后又选择了离开。对于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年轻移民来说,来到先祖之地后的生活既振奋人心,又令人沮丧,他们带着宏伟的计划来到这,结果得靠别人的资助过日子。


来之前,很多移民想象这里是沐浴着阳光的宁静之处,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反差太大,当他们踏上这片土地,他们第一次明白,新家园的生活并没有那么想象的那么容易。许多人选择了离开,留下来的人也发现他们的梦想和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第二次阿利亚在1904年到1914年。在此期间,有大约4万犹太人来到以色列地,他们大多来自东欧。这次移民潮对巴勒斯坦正在蓬勃发展的犹太社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在加利利湖(Kinneret)以南建立了第一个集体社区,后来成为以色列著名将领的摩西·达扬就诞生在该社区,犹太移民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犹太自卫组织。


这批移民一直是之后以色列好几代人的榜样。第二次阿利亚留下了两笔对犹太国影响深远的遗产:一是现代希伯来语的复活与全面使用,二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标志性制度基布兹,也就是集体社区的诞生。


社区运动主要靠犹太国民基金从奥斯曼帝国购买的土地而蓬勃发展起来。它带有强烈的社会主义理想,强调集体责任和在土地上劳动的观念。从俄国带来的集体主义原则成为早期移民为以色列国家精神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在社区,平等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所有的东西都由集体成员共同分享与承担,包括食物、利润和守护领土的责任。截至1914年,返乡直接参加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犹太人已超过13万人,先后在巴勒斯坦建立了43个犹太定居点,对建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犹太家园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然,犹太人的这一返乡复国的道路并不平坦。首先,需要与大自然作斗争。尽管《圣经》将以色列地描绘为是一块“流着奶和蜜的土地”。


但到了19世纪末,由于奥斯曼帝国四百多年的腐朽统治,以色列地早已成为一个荒凉之所,一个被人忽视、疟疾横行的奥斯曼帝国边陲的地区,一块被马克•吐温描写为“没有希望的、令人沉闷伤心的土地”,一个人烟稀少、疾病流行的地区。


正因如此,第一次和第二次随着阿利亚运动返回以色列故土的犹太人大多在生活了数年后纷纷离去的事实就是很好的说明。


不过,头两次阿利亚中的理想主义者和普通移民给伊休夫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很多人最终离开了巴勒斯坦,而留下来的人生活困苦。


但正是这些留下来的人建立了最早的犹太定居点,发起了基布兹运动,复活了希伯来语,建成了第一座说希伯来语的城市特拉维夫,后来还成立了用“新”语言表演节目的剧院,出版了各种书籍。可以说,是他们的到来构成了现代犹太人返乡复国的第一步。


这第一步还让人想起阿哈德·哈姆关于巴勒斯坦应该成为犹太人的文化中心的信念,因为除了建造基础设施和为政治主权奠定基础,犹太人几千年来第一次可以看到、听到和感受到什么是犹太社会。


它意味着有自己的语言、文学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自古罗马人流放犹太人以来,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鼓动下,犹太人第一次隐隐约约看到了一个重生的犹太民族的模样。


第三次阿利亚是1919年到1923年,有3.5万人来到巴勒斯坦。亲眼目睹战争让欧洲变得满目疮痍后,第三次阿利亚成员积极建设建国前的机构,正是这些机构保证以色列最终能够顺利建国,实现犹太人的主权。这批移民也是《贝尔福宣言》后第一批来到巴勒斯坦的人,他们明白自己的事业已经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这批移民的涌入帮助犹太人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技术进步,在水资源技术上取得的成就尤为重要。水是这一地区的稀缺资源,实际上,这一时期英国限制犹太人移民的理由就是声称当地没有足够的自然资源。


因此,对水资源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伊休夫领导人明白,他们不仅要为已经来到的移民提供充足的水资源,还要向英国和全世界证明这片土地能够接受更多的移民,远远超过英国给出的人数。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从1880年到1914年,犹太复国主义者购买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西部从海法到雅法的沿海平原,以及东部的耶斯列(Jezreel)和约旦河谷地。


这些土地多为荒无人烟的沼泽地。他们建立的第一座村庄佩塔提克瓦就爆发过疟疾疫情,使俄国的移民-拓荒者不得不离开。同样因为疟疾,哈代拉(Hadera)镇在建成的头20年,有超过半数的居民因疾病死去。


不过,这并没有让移民退缩,两年后他们又回到佩塔提克瓦,抽掉沼泽地的水,在土地上发展农业,将这里建成一片盛产橘子的果园。大卫·本-古里安在佩塔提克瓦橘子园工作时还感染过疟疾。


第四次阿利亚(1924年到1929年)带来约8万多犹太人,且大部分是来自城市中产阶级的波兰移民,正是这批犹太移民在事实上促进了巴勒斯坦的经济建设。


最后一次大规模人口增长发生在1929年到1939年的10年间,25万主要来自德国和东欧的犹太移民涌入巴勒斯坦。这批移民的到来很大程度是由于阿道夫·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其中不乏许多有利于城镇和产业建设的专业人士。


例如,1934年人们已经明白希特勒的反犹政策只会越来越严厉,这一年有4.2万人来到以色列地,刷新了伊休夫单年接收移民的最高纪录,不断增长的人口为以色列的建国奠定了基础。


1935年,纳粹政府通过《纽伦堡法案》,剥夺了德国犹太人的公民权,规定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不能通婚或发生婚外性关系。来到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数再创新高,1935年移民人数达到6.1万。


从1933年到1936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从234967人增长到384078人,犹太人在当地的人口比例从五分之一上升到将近三分之一。1934-1938年,大约4万犹太人非法进入巴勒斯坦,截至1939年9月又有9000人进入。


可以看出,犹太民族在重建自己民族家园的过程中,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动员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回归故土是当时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应该看到运动在动员犹太人回归故土的努力上是卓有成效的。通过数次阿利亚运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数开始大幅增长。而数量的大幅增长则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能够不断增强的根本保障,是犹太人社会走向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


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到以色列国最终得以建立,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数从3万增长到近60万。而这数十倍的增长无疑应当归功与阿利亚运动。

散居地的犹太人回归以色列故土的行动不仅表现在建国前,更大规模的回归行动是在建国之后。


由于独立战争的爆发,阿以冲突的急剧升级,阿拉伯国家开始大规模迫害和驱逐生活在那里近千年的犹太人。从1948年5月15日到1949年年底,70个国家不下686739名犹太人来到以色列。


这一人数几乎和建国时以色列的人口相等,成为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以色列在吸收移民方面创造了现代史上一个奇迹。1948年,全世界只有6%的犹太人生活在以色列。到2015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46%,几乎占到全世界犹太人的一半。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南京大学的徐新,我在喜马拉雅等你,下期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lin_qq

    这是在读书吗?还读的一顿一顿,国语都不标准。

  • 玲玲_7bu

    不要脸,念稿子,在大学误人子弟还不够,来这里云丢人。

  • 1367337akie

    备课备的这样水平,太不熟练了,搞研究去吧,别讲课了,书都读成这个样子了

  • 听友446044066

    这就是教授的水平,不得不感叹,还不如机器人

  • 听友188582254

    支持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

  • 1896258vysy

    内容还不错,就是换个人来讲就好了

  • 1807015onuw

    再一次感叹,讲的真的是太烂了

  • 微微的笑19

    课讲成这样还出来卖钱?就凭这个我也不买大师课

  • Ivy深圳

    头几段的文稿和声音不匹配 不一样的

    书虫may 回复 @Ivy深圳:

  • 夏若冰宜之

    听个唠叨,还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