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曹操:没有野心的魏武帝

6、曹操:没有野心的魏武帝

00:00
18:53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大家好,我是段文强。今天,我们继续讲三国。

上一讲中,我们从袁绍的角度,讲述了士族在乱世中的处境。士族是因为察举制而产生的一种社会阶层,虽然不像外戚、宦官那样掌握最高政治权力,却掌控着社会的中坚力量。按照正常逻辑,士族阶层最终会成为政权的核心掌握者。比如,后来的东晋就是士族政权。

但外戚、宦官的火并和军阀的崛起,打乱了这一进程,士族们被逼无奈下,只得转型为军阀,同董卓等纯军阀出身的人对抗。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绍。在这种形势下,被迫发生转变的,不只是士族,还有寒族,最典型的人物就是曹操。

这一讲,我们就来说是寒族出身的曹操,是如何崛起的?

对于曹魏政权,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有个定义。这里解释一下,对于陈先生的名字,很多人都读陈寅恪(que)。但我查了下资料,发现陈先生和他的弟子都读陈寅恪(ke)。所以,这里读作陈寅恪。陈寅恪先生对曹魏政权的定义是: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这里出现两个陌生名字,法家和寒族。我们挨个解释一下。

先说法家。

法家是一种和儒家相对的概念。在思想上,儒家注重礼法、道德,注重以教化人心为主,以刑罚约束为辅。而法家则不重教化,不重道德,只强调法制、效率和结果。而曹操就是一个,更注重法制、效率和结果的人。

曹操曾多次颁布求贤令,其中有一句话: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意思是,若只用道德廉洁,品行高端的人,齐桓公是不可能称霸的。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霸主,帮助他称霸的是管仲。管仲很有才干,但在德行上有些瑕疵,比如贪生、贪财等等。所以,孟子很看不上管仲,说他只成就了很卑微的功业。曹操在求贤令中,引用齐桓公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德行和才能相比,后者更重要。注意,曹操不是完全不重德行,只是把才能看的比德行重而已。这就是所谓的法家。

说完法家,再说寒族。

寒族是一个和士族相对的概念,指的是那些没有融入士族阶层的人。注意,士族是阶层,是集团,但寒族不是。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都是寒族政权,却互相敌对。和袁绍相比,曹操的出身低得多,他的养祖父是宦官曹腾,曾经做过大长秋,相当于皇后的大管家。还有一种说法,过去很流行。曹操的父亲本姓夏侯,过继给曹腾后才改姓的。不过,最新的考古研究发现,曹嵩可能原本就姓曹,是族内过继,不是族外过继。其实,这一点陈寿在《三国志》里说的很明白,夏侯惇、夏侯渊这些人,之所以那么忠心,是因为他们和曹氏世代姻亲。

只不过,《阿瞒传》中说曹嵩本姓夏侯,才以讹传误。

曹操祖上没有人做过大官,只出过一个太守。曹嵩虽然当过太尉,但却是买来的,而且没多久就被罢免了。因此,曹氏没有融入士族那种稳定的政治圈层中,不被他们接纳和认可。再加上,曹操是宦官的养孙,就更被士族看不起。曹操和袁绍对立之后,袁绍曾发布过一个檄文,里面直接骂曹操是“赘阉遗丑”。不过,曹氏虽然不是士族,却也不是一般的平民,应该可以算豪强。

豪强这个词,之前就提到过,却没有详细解释。所谓“豪强”,是指在经济、人力、土地方面有一定实力的民间力量。士族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制度,豪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社会经济。汉朝初期社会经济,以小自耕农为主。当时的赋税不高,一般是6.7%,最低时是%3.3%。按理来说,这么低的赋税,自耕农的日子非常好过,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曾经有人算过一笔账,依照当时的生产效率,一个拥有一百亩的五口之家,一年的产出是150石粮食,按10%的赋税算,一年的支出是165石。也就是说,即便政府不收赋税,小农家庭也只能勉强自给自足,如果遇到天灾、人祸,就入不敷出了。

你看,当时的自耕农是很脆弱的。当遇到入不敷出的情况时,他们只能变卖土地。土地卖完后,为了生存,只能成为佃户或者农奴。而那些拥有大量土地、佃户、农奴的家族,就是豪强。豪强一般掌控着社会基层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所以,对地区形势有很强的控制力,后来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其实都有豪强的左右和参与。详细情况,我们后面再说。

再说回到曹操。

前面说过,袁绍和曹操,一个出身士族,一个出身寒族,后来更是水火不容。但一开始两人的关系是很好的,都担任过西园校尉,都在何进阵营效果力。在讨董联军成立之后,两个人还讨论志向。袁绍的想法是,先去抢占河北地区,然后以此为根基,向南争夺天下。注意,这里的河北,不是今天的河北省,而是黄河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曹操的反应是,没有具体想法,只说了句:用好人比抢地盘重要。

从这我们就能看出,曹操和袁绍最大的区别。袁绍是有野心的,他说的很清楚,占据河北地区的目的,是要争天下。而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没有想那么远,能帮国家平定战祸就可以了。这可不是我推测的,是曹操自己说的。

曹操后来写过一篇文章,名叫《让县自明本志令》。文章里说,我曹孟德刚入仕途的时候,没什么高远的理想,只想凭着政绩当一个好郡守。后来,天下纷乱,不在太平,我投身于军事,希望替国家南征北战,死后能在墓碑刻上“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很满足了。解释一下,当时的将军分为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名号将军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然后是四征和四镇将军。除此之外,比如“奋武将军”“翊军将军”“军师将军”都是杂号将军,随便起。征南将军是四征将军之一,大概相当于省军区司令。

你看,一开始袁绍的野心是想争天下,而曹操只想当个征西将军。所以,一直想当乱世奸雄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绍。

正因为如此,我才总能从袁绍看到一股唯恐天下不乱的劲。何进杀了蹇硕后,原本不想对付张让等人了,是袁绍一个劲的挑唆,才有了招四方猛将,逼宫太后这一出戏。后来,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的心思,根本不在进攻雒阳,而是一门心思的兼并盟友,扩大地盘。在后来,他甚至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分裂政府,自己当开国功臣。甚至,袁绍还有称帝的想法。

寒族出身的曹操,则一门心思要当“治世之能臣”,这一点从他的诗文里就能看出来。曹操又两首诗很有名,被称为“汉末实录”,一首叫《蒿里行》,一首叫《薤露行》。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汉末社会的凄惨景象,我念几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蒿里行》是这么写的: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薤露行》我就不念全诗了,只念一下后半部分: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你看,两首诗透露出来的,都是忧国忧民的情绪。尤其是在说到,关东联军不进攻董卓,反而自相争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董卓抢劫、焚烧雒阳的场景时,简直有一种捶胸顿足的感觉。

所以,曹操在当雒阳北部尉的时候,会不畏强权,杖杀蹇硕的叔叔蹇图;在当地方官的时候,会用强力手段,整治地方官吏;后来,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他会变卖自己的家产,招募军队,加入联军;最后,就在其他军阀,每天吃喝玩乐,不图进取的时候,曹操明知不敌,还带领孤军主动追击董卓,差一点回不来。

这就是寒族出身的曹操和士族出身的袁绍的区别。

需要解释的是,这种区别不仅在于个人道德、行为、理想层面,还在于时代层面。这是什么意思?在前面几讲中,我们从军阀、外戚宦官火并和董卓废立等角度,全面讲述了东汉社会崩溃的过程。注意,是社会崩溃,不是政府崩溃。这个时候的历史任务,就是重建社会秩序,让天下回归统一。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我们看在整个三国时代,乃至于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凡想在乱世中,谋取私利,满足个人野心的人,大多没有好下场。往前说,有张角、董卓、何进,往后说,有袁术、吕布、公孙瓒、贾南风、司马八王等人。

这背后的原因,不是什么玄学,比如因果报应之类的。在正常秩序下,要实现野心,通常只有一个方式,就是打破现有规则,不按常理出牌。这么做,表面上看,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比如张角差一点就攻下雒阳,董卓差一点就成为无冕之皇。可实际上,规则一旦被打破后,整体环境的风险系数也增加了。比如,张角想要颠覆规则,取东汉政府而代之,没想在东汉政府居然会下放军权。结果,张角腹背受敌,很快就败亡了。董卓想要通过废立皇帝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没想到反而给了其他军阀借口,遭到联合讨伐。

所以,尽管袁绍出身士族,有着很高的社会声望,但他在乱世中一直扮演的,是野心家和破坏者的角色。而曹操虽然是宦官的养孙,是寒族,他一直扮演的是秩序恢复者的角色。

我们一再强调,三国是一个从上到下,彻底崩坏的乱世。想要在乱世中,恢复秩序,就要用非常手段。这就跟战国时的秦国一样,孔子、墨子、孟子、荀子提出的仁爱、兼爱、仁义、礼制都是理想社会的模型。但在当时,这些理想模型,并不能帮哪一个诸侯国消灭六国,平定天下。所以,商鞅三次面见秦孝公,第一次讲帝道,第二次讲王道,孝公都不感兴趣,第三次讲霸道,才打动秦孝公。所谓霸道,就是齐桓、晋文富国强兵之道,就是法家。

同样,曹操身份乱世,想要恢复秩序,平定天下,只能暂时将仁义道德放到次要位置,说出唯才是举这样的话来。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曹操建立的政权,是“法家寒族政权”了。这也是为什么,两个发小,袁绍起点高,却走得近,曹操起点低,却走得远的原因。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们回到特定的历史时刻,能看到一个现象,同样是反对董卓,同样是逃出雒阳,袁绍一开始是百事百顺。逃出雒阳后,袁绍被任命为渤海太守,关东联军成立时被推举为盟主,之后又兵不血刃获得了冀州,进而统一了河北,成为当时实力第一的大军阀。曹操则是事事不顺,逃出雒阳后没多久就被抓了,要不是县令觉得他仪表不俗,放他一马,可能就没有后来的魏武帝了。好不容易逃回家,散尽家财,招募了五千兵马参加联军,只被袁绍安了个奋武将军的头衔,连一路诸侯的不算。注意,奋武将军前面还有个行字,也就是代理。

随后,董卓烧了雒阳,迁往长安,其他的刺史、州牧、太守、后将军都不去追击。只有曹操这个行奋武将军去了,结果是大败而归,连命都差点没了。

有一个细节想必大家都知道,曹操战败连坐骑都没了,还是曹洪把马匹让出来,又带着曹操涉水过河才脱险。这还没完,曹操大败后,军队损失严重,只要去别的地方募兵,结果新招募的士兵很快又哗变,还把曹操的帐篷给烧了。

总之,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对曹操说,你将来会奉天子以令不臣,会三分天下有其二,会成为魏武帝,他肯定不信。下一讲我们就来看看,此时没有地盘,只有一两千军队的曹操,是如何一点点翻身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周瑜吃鱼

    曹操说过,只做汉臣,曹丕不是,所以曹丕称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