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圆觉经14 人为何产生四种颠倒妄想
⼀、知识点
1、成就:
佛语具足一切如来心智,能够成就无量功德。能令一切众生,得获解脱,成就佛道。
2、认知:
认知(英文cognition),读音rèn zhī,汉语词语,指的是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造句例如:一知半解的认知,会造成学习上更大的障碍。[1]
相关例句有《文史知识》1989年第9期:“通过言语、色彩、形体或音响,去理解、体验与表达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中的一般意义,以与人、社会、自然和宇宙之最一般或最本质的方面,建立认知的、道德的与审美的联系。”[1]
3、本性:
本性(英文:nature),[1]读音běn xìng,汉语词语,指固有的性质或特性。例句:至于说五行学说的原始本性已不足挂齿。[2]
相关句子有:“可是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出自曹禺的《雷雨》第二幕。[2]
二、金句/精华笔记
1、人嘛,凡夫通常不会自己断绝自己的生命,所以繁复也很难自己断绝自己的无名。因为无名一直主宰着他们。事故当之有爱我者,我与谁胜,非谁胜者,便生正愿。
2、所以大家要知道,凡夫都是这样的,你对我好的,你爱我者,我与谁顺,我就。哎,比较开心,执着于我的爱恋,我的这个我也就跟着这种爱恋而去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为造作,去做各种各样事情。非随圣者变身正愿,对那些不爱我的或者我不爱的,我就产生了憎恨愿离之心。这么理解也可以为正爱心养无名,固相续求道皆不成就这一种憎恶爱恋之心会让无名越来越严重。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圆觉经。这一讲要讲的是圆觉经的第九章尽诸叶障菩萨章这一章它的核心内容是说明众生从无死以来,就因为虚妄的执着于我人、众生、寿命这四项,由此产生了四颠倒,并且沉溺在嗜颠倒当中,而不自觉就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称爱、称恨和爱恋爱蛀,由此进一步引发了各种各样错误的虚妄的行为,所以它不能进入清净绝害,也就是到达不了圆觉这个境界。
在前面的各讲当中,我们基本上是以一讲为一章的节奏来进行讲读的。我几次说过,由于咱们这个节目一共是 200 讲,所以篇幅非常的宝贵,我在前面各讲当中还都进行了缩略。然而因为这一仗,也就是进驻业仗菩萨仗太重要了,所以我打算破一次利计划,用两讲的篇幅来讲读这一章。
当然圆觉经的每一章都非常重要,然而这一章它对一些初步接触佛教文化的听众而言有特殊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进诸业杖菩萨张,它里边所讲述的佛法或者法理,它的对境特别重要。在这一章当中,敬诸业帐菩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向世尊这个问题是很多对佛教文化感兴趣、有亲近感的听众朋友都会有的一个问题。对大部分学习佛教文化或者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进行相关修行的朋友来讲,对于绝大多数来讲,这都是一个能让他们产生迷惑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是进驻夜长菩萨提出来了,说若此决心本性亲近,因何染污,使诛众生迷梦不露。这个问题是,如果说原决心它的本性是亲近的,那么它是因为什么而受到染污的呢?受到污染的呢?污染了以后,不就让众生迷茫,让众生百思不得其解,得不到正确的认识,这样众生就无法进入圆绝境界,无法进入清净绝海了吗?这个问题很重大,如果原决心本性亲近,他怎么会受到污染的?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对吧?佛陀对这个问题做了开始,而这一张相对的篇幅和别的章比较起来的话,它也是比较长的。佛陀的开始是这样的,一切众生从无死来,妄想只有我人众生集于寿命,任似颠倒为食,我体由此变身正埃而进与虚妄。
题从指虚妄。佛陀讲一切众生都是从无死来的,没有开始,说不清楚。一切众生都是从 50 来,他们从那样来的时候都不知道说不清楚什么时候开始的,确实也没有这么一个时间点,他们就有一种妄想,对我人众生和寿命这思想非常的执着、迷恋。他们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这种错误的人叫四颠倒,也就是四种颠倒,他们认为这四种颠倒是真实的,是真实存在的,他们错误的把颠倒虚妄的看法认为了是正确的,真实的看法,因此产生了憎就是憎恨,爱就是爱恋这两种境界,两种情况,这本来就是虚妄的。而如果在这虚妄的境界上,在执着于这种虚妄的境界,这就叫与虚妄体重之虚妄,那问题当然就更严重了。
这里讲的四颠倒。什么叫四颠倒?佛经里边有很多说法,一般单来讲就是指这么四种颠倒。长颠倒,就是把那个无厂颠倒过来,误认为是有厂,这不就颠倒错了吗?乐颠倒,把苦误认为是乐。静颠倒,把不静、不洁净、不清净的东西颠倒过来,误认为是清净。我颠倒,把无我颠倒,误认为有我。当然颠来倒去都是这么认的。把这个无偿误认为是有偿,那么颠倒过来,就是把有偿误认为是无偿,所以他的认识都是颠倒的,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炉石的。
二望相依生望夜道这种虚妄,这种颠倒虚妄相互的作用,就产生出各种各样虚妄的业道,也就是他的行为,他的干嘛,他的液有虚妄,故望渐流转。因为有了这样虚妄这种业道见识,它就对这个流转。这里是指轮回,各种流转就会有虚妄的见解,哪怕是他们,也对轮回产生了厌离之心,产生了厌恶和想要超离之心。然而他们望见了涅槃,就是他们对涅槃的认知,也是虚妄的厌。流转者往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境,绝非绝尾拒猪能怒者。他们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颠倒虚妄,而不能进入清净绝海,不能侵入清境缘绝的境界的,并不是缘绝让他不能进入,那圆觉是好的,是没问题的,是因为他的颠倒虚妄,他的见解,他的行为,让他没有办法得到圆觉的境界,而并不是缘绝本身。当然,我们不能对缘绝持有这种本身见,这我们是为了说话来行一个方便而已,并不是远觉让他进入不了的。有住能碌非绝路谷,哪怕能够进入了,他们的进入也不是因为悟到了缘绝而进入的事故。
洞念,急于西念,皆归迷梦。对于这些颠倒众生来讲,无论是他起心动念,还是仔细他们各种念想,都是迷梦,对他们来讲,都只影像了迷茫,影像了昏昏沉沉。为什么会这样?何以故佛陀接着讲。有无始本起无名危机,主宰一切众生,无讳莫生心等性,皆是无名。那么这是佛陀讲什么呢?这是因为众生一开始就是无名的,他们就是因为无名而起的。无名从一开始就主宰了众生,所有的众生。无讳莫,生下来就没有讳莫的慧眼,他们生下来就没有慧眼。实际上就是说生下来他们没有智慧的能力,没有能够达到智慧的能力,身、心等性等等都是无名,都是无名。比如有人不自断命,佛道打了一个比喻,就好比什么呢?人嘛,凡夫通常不会自己断绝自己的生命,所以繁复也很难自己断绝自己的无名。因为无名一直主宰着他们。事故当之有爱我者,我与谁胜,非谁胜者,便生正愿。所以大家要知道,凡夫都是这样的,你对我好的,你爱我者,我与谁顺,我就。哎,比较开心,执着于我的爱恋,我的这个我也就跟着这种爱恋而去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为造作,去做各种各样事情。非随圣者变身正愿,对那些不爱我的或者我不爱的,我就产生了憎恨愿离之心。这么理解也可以为正爱心养无名,固相续求道皆不成就这一种憎恶爱恋之心会让无名越来越严重。
朕爱心仰无名。震爱的心好比是土壤,你的震爱心越强烈。震爱是两种相反的,表面上看实际上是一样的,表面上看是相反的,那么这种心越强烈,就好比这块土壤越肥沃,养出的无名程度越严重越厉害。为正爱心养无名,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哪怕你非常的精进,非常的努力,一直在寻求这个觉悟,寻求阵法,但是你终究都不能成就的,你是进入不了清净绝海的。
佛陀这一段的开始就非常重要了,指出因为众生,他对这个我人众生寿命都虚妄的认为它是石油的,产生了四种长颠倒了颠倒、近颠倒,我颠倒这四种颠倒妄想。然后众生从一开始就是被无名主宰的,他们没有惠母,不能了解这一点,然而凡夫往往不会自己去断绝自己的性命,所以他又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无名,无名越来越厉害,导致它不能进入清净绝海,不能达到圆觉的境界,无法成就。好,今天这一讲,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圆觉经》。这一讲要讲的是《圆觉经》的第九章,净诸业障菩萨章。
这一章它的核心内容是,说明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因为虚妄的执着于我、人、众生、寿命,这四项,由此产生了四颠倒,并且沉溺在四颠倒当中而不自觉,就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嗔、爱,嗔恨和爱恋、爱着,由此进一步引发了各种各样错误的虚妄的行为。
所以他不能进入清净觉海,也就是到达不了圆觉这个境界。
在前面的各讲当中,我们基本上是以一讲为一章的节奏来进行讲读的。我几次说过,由于咱们这个节目一共是200讲,所以篇幅非常的宝贵,我在前面各讲当中还都进行了缩略。然而因为这一章也就是净诸业障菩萨章太重要了,所以我打算破一次例,计划用两讲的篇幅来讲读这一章。
当然,《圆觉经》的每一章都非常重要。然而这一章,它对一些初步接触佛教文化的听众而言,有特殊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净诸业障菩萨章,它里边所讲述的佛法或者法理,它的对境特别重要。
在这一章当中,净诸业障菩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向世尊)。这个问题,是很多对佛教文化感兴趣,有亲近感的听众朋友都会有的一个问题。
对大部分学习佛教文化,或者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进行相关修行的朋友来讲,对于绝大多数来讲,这都是一个能让他们产生迷惑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是,净诸业障菩萨提出来,说:“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这个问题是,如果说圆觉心,它的本性是清净的,那么它是因为什么而受到染污的呢,受到污染的呢?污染了以后,不就让众生迷茫,让众生百思不得其解,得不到正确的认识,这样众生就无法进入圆觉境界,无法进入清净觉海了吗?
这个问题很重大。如果圆觉心本性清净,它怎么会受到污染的?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对吧?佛陀对这个问题做了开示,而这一章相对的篇幅,在和别的章比较起来的话,它也是比较长的。
佛陀的开示是这样的:“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
佛陀讲,一切众生都是从无始来的,没有开始,说不清楚,一切众生都是从无始来。他们从那样来的时候,都不知道,说不清楚什么时候开始的,确实也没有这么一个时间点。他们就有一种妄想,对我、人、众生和寿命这四相,非常的执着迷恋。
他们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这种错误的认知叫四颠倒,也就是四种颠倒。他们认为这四种颠倒是真实的,是真实存在的,他们错误地把颠倒虚妄的看法认为是正确的、真实的看法。
因此产生了憎,就是憎恨,爱,就是爱恋,这两种境界、两种情况,这本来就是虚妄的。而如果在这虚妄的境界上,再执着于这种虚妄的境界,这就叫“于虚妄体,重执虚妄”,那问题当然就更严重了。
这里讲的四颠倒,什么叫四颠倒呢?佛经里边有很多说法,一般来讲,就是指这么四种颠倒:常颠倒,就是把无常颠倒过来,误认为是有常,这不就颠倒,错了嘛。乐颠倒,把苦误认为是乐。净颠倒,把不净、不洁净、不清净的东西颠倒过来,误认为是清净。我颠倒,把无我颠倒误认为有我。
当然,颠来倒去都是这么认的,把无常误认为是有常,那么颠倒过来就是把有常误认为是无常,所以它的认识都是颠倒的,都是虚妄的,都不是如实的。
“二妄相依,生妄业道。”这种虚妄,这种颠倒虚妄,相互的作用,就产生出各种各样虚妄的业道,也就是他的行为,他的Karma,他的业。“有虚妄故,妄见流转。”
因为有了这样虚妄,这种业道见识,他就对流转,这里是指轮回,各种流转,就会有虚妄的见解。哪怕是,他们也对轮回产生了厌离之心,产生了厌恶和想要超离之心,然而他们妄见了涅槃,就是他们对涅槃的认知也是虚妄的。
“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他们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颠倒虚妄,而不能进入清净觉海,不能进入清净圆觉的境界,并不是圆觉让他不能进入的。
圆觉是好的,是没问题的,是因为他的颠倒虚妄,他的见解,他的行为,让他没有办法得到圆觉的境界,而并不是圆觉本身。当然,我们不能对圆觉持有这种本身见啊,我们是说为了说话,来行一个方便而已,并不是圆觉让他进入不了的。
“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哪怕,能够进入了,他们的进入,也不是因为悟到了圆觉而进入的。“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对于这些颠倒众生来讲,无论是他起心动念,还是止息他们各种念想,都是迷闷。对他们来讲,都指引向了迷茫,引向了昏昏沉沉。
为什么会这样呢?何以故?佛陀接着讲:“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那么这是佛陀讲什么呢?这是因为,众生一开始就是无明的,他们就是因为无明而起,无明从一开始就主宰了众生。
所有的众生,生无慧目,生下来就没有慧目的,慧眼,他们生下来就没有慧眼,实际上就是说生下来,他们没有智慧的能力,没有能够达到智慧的能力,身心等性,等等都是无明,都是无明的。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佛陀打了个比喻,就好比什么呢?人啊,凡夫嘛,通常不会自己断绝自己的生命,所以凡夫也很难自己断绝自己的无明,因为无明一直主宰着他们。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所以大家要知道,凡夫都是这样的,你对我好的,你爱我者,我与随顺,我就,比较开心,或者也可以理解成,执着于我的、爱恋我的,这个我,也就跟着这种爱恋,而去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为造作,去做各种各样事情。
非随顺者,便生憎怨。对那些不爱我的,或者这种东西,或者我不爱的,我就产生了憎恨、怨离之心。这么理解也可以。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这一种憎恶、爱恋之心,会让无明越来越严重。憎爱心养无明,憎爱的心好比是土壤,你的憎爱心越强烈,憎、爱是两种相反的,表面上看,实际上是一样的,表面上看是相反,那么这种心越强烈,就好比这块土壤越肥沃,养出的无明,程度越严重、越厉害。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哪怕你非常的精进,非常的努力,一直在寻求觉悟,寻求正法,但是你终究都不能成就的,你是进入不了清净觉海的。
佛陀这一段的开示就非常重要了,指出因为众生,他对这个我、人、众生、寿命都虚妄的认为它是实有的,产生了四种常颠倒、乐颠倒、净颠倒、我颠倒,这四种颠倒妄想。
然后,众生从一开始就是被无明主宰的,他们没有慧目,不能了解这一点。然而,凡夫往往不会自己去断绝自己的性命,所以他又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无明,无明越来越厉害,导致他不能进入清净觉海,不能达到圆觉的境界,无法成就。
好,今天这一讲,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钱老师讲得太好啦,我已经从头到尾听了两遍,现在是第三遍了。每次听都有新的收获!感恩!
以虚妄体,重执虚妄,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不能进入清净觉海,阿弥陀佛。
一人能讲十三经,古来少有。钱先生威武
江湾校区学生来打卡
感恩老师讲解🙏🙏🙏
讲的好,听得解渴,谢谢钱老师!
钱文忠老师说的非常好👌🏻
老师每讲直接进入主题好吗?
解释太多,法义太少
清净圆觉—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