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说起日本,我们常常想起《菊与刀》对于它的定义,“耻感文化”。但这里想要与你讨论的是,“耻感文化”不是日本的独有特点,或许“暧昧”才是。
大家好,我是徐英瑾,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今天继续和大家讲暧昧这个话题。
我们这一集节目的题目,就叫超越《菊与刀》。为什么要举这样一个题目,因为我们整个系列的节目都是关于日本文化的,所以很多人就期望我讲一点关于《菊与刀》的东西,但我恰恰要告诉大家,我今天要超越《菊与刀》。
为什么呢?《菊与刀》它并没有准确地把握到“暧昧”这个关键词。那么今天这一期节目一个要点,就首先要破除本尼迪克特女士《菊与刀》这本书所包含的对于日本文化的误读。破除误读之后,我们再要提出正解。
这个正解,是日本自己的作家内田树先生写的《日本边境论》。我认为他的解读是对的,但是他的解读还不够深,需要从更深的哲学角度来开拓他的思想,所以今天这一集节目也是为以后的深读铺路。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是反对日本传统的
我们先来看看《菊与刀》这本书它对日本文化为什么有误读。我们都知道,本尼迪克特女士她并不是专业的日本文化专家,她是一个人类学家,她研究这样一个话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美国官方委托,是为美国的二战政策服务的。当然我认为她是个很有才情的科学家,她的很多观察也都非常细致入微,那她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
我认为她一个最大的核心问题就是,她恰恰是站在为美国制定战争政策和战后对日政策这个角度。她的应景性和政府的策论性色彩过浓,所以她是用今天的眼光去看整个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这个代价就是古今不分,以今来论古。
比如这本书里,她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文献“军人敕谕”。“军人敕谕”是日本政府在1882年通过的一个对全国的、特别是对日本军人洗脑的文件,要求日本军人要确定对于国家的职责。于是,她就由此解读,“你看日本的文化就是这个特点,强调一种对于上司的无脑的忠诚”。
但我认为这个文献恰恰意味着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宣战,它恰恰意味着,明治以后的日本军国主义化倾向和以前的日本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我可以在读一段里面的文字,这个文字实际上本尼迪克特也注意到了,但她的解读我认为有问题。
这个文献里有这样一句话,“况军人以临战杀敌为职责,又安可一时忘乎哉?然武勇有大勇小勇之分,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是皆非谓武勇”。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军人有小勇和大勇,小勇就是私斗。大勇是什么?为天皇去死。他为什么要写这句话,说明当时有一个社会趋向,认为私斗是了不起的。
这里面一定要拿日本具体的文化案例做注解,比如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注解就是江户时期的“忠臣藏”事件,这个事件大致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江户时期一个日本很偏远地方的小领主,被一个中央派来的德川幕府的代表给欺负了,欺负了以后还莫名其妙被逼自杀了,自己的整个领主的封地也被取消了。
有四十七个家臣就变成了浪人。这些浪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蛰伏以后,组织了一支暗杀团潜入首都,把惹事的江户的大官给做掉了,人头砍下来了,当然他们事后也去自首了,自首了以后也都剖腹自杀了。这完全就是为了小勇和大勇斗。
他们死了以后民间是怎么评价的?一片好评,大家都说这才是义士。没有人同情中央,甚至政府也迫于这样的压力,允许这些我们意义上的杀人犯去剖腹自杀,而不是执行斩首之刑,因为剖腹自杀本身就是在精神上肯定这种做法的部分正义。
这也就意味着日本文化有一种侠客传统。侠客传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为侠客自己所认定的价值观而战,而不是为国王,不是为一个皇帝的价值观而战,这就叫侠客文化。这就是日本传统,现在“军人敕谕”要把这个传统给反掉了。所以你如果认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是从日本传统里面长出来的,你就把问题看反了。
耻感文化不是日本文化的全部
本尼迪克特除了这个误读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误读。这个误读对中国人的影响太大了,就是把日本文化归结为一种耻感文化。
按照本尼迪克特的表述,日本人对于集团内部的礼仪规则相当敏感。如果在礼节上有一些小小的疏失,他就要表达他的抱歉。所以一个日本人如果跑到美国,看到美国大大咧咧的、没大没小的社会氛围,他会觉得不适应。
这里的偏颇在哪里?我不否认日本人有很强烈的“耻感文化”的这个特点,但这个特点还没有强到能够成为它的一个民族性特点。你如果找到世界上有另外一个民族,它也有很强的那种耻感文化,那么这很显然就是个共项了,而不是日本人所特有了。
我就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是不是也有这些差别?我就举个例子,诺曼底登陆前夕有很多美国大兵到英国去了,因为他们要以英国为中转地,进攻欧洲大陆。就有一些美国大兵和当地的英国女孩子谈恋爱了,但是碰到了一个重大的文化问题,两个英语民族之间有重大的隔阂。
因为英国人就嫌美国人没家教,说话没大没小的,真是一群野蛮人。这就证明了很可能在这点上,英国人对于美国人的讨厌就类似于日本人对于美国人的讨厌,它是一样的,这就是对礼节的敏感。
所以我要说的是,耻感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特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个特点还没有强到可以把它拓展到日本文化的大多数方面,否则你就没办法区分英国文化和日本文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才是日本文化的特点?我认为是“暧昧”。
暧昧首先是一种美学属性,它有衍生的道德功能,但它首先不是个道德性的东西。所以“暧昧”这个词你要理解,首先是要从日本的语言习惯、日本人的审美情趣,这些离战争更远的因素出发,而不要一天到晚想日本人怎么打打杀杀的。
因为这不是日本文化一个恒定组成部分,这是日本被军国主义思维裹挟以后的畸形行为。而本尼迪克特的最大的问题是,她太被政府的利益和政府的兴趣左右了。所以她看待日本的时候,更多的是把日本的战争行为作为一个放在桌面上的需要被解释的问题,然后把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涵盖到了其他的问题上,所以她的这种解读带有很大的误读成分。
“夷夏不辨”
那么有人说了,我现在提出误读了,正读是什么呢?正读还是要听听日本人自己怎么讲。这里我们就要提到一个日本很有名的作家,他是一个通俗作家,叫内田树,他写的《日本边境论》。
这本书的核心要点是什么?首先我认为他关注到了日本的暧昧现象,他指出了很多日本人闪烁其词的暧昧特点,我下面会列举。他给了“暧昧”一个地理学的解释,就是“暧昧”和日本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是有关系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孟德斯鸠所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有一定的关联。
日本这个国家,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日本不在乎别人对它用贬低的词汇,比如“倭”这个字,日本是接受了很长时间了,花了很长时间才改成日本的,包括他们现在的历史书里面也很清楚的说我们历史上就叫倭国,这是个客观历史事实,它也无所谓。
但对内它又有很自大的讲法,比如我们如果熟悉日本的战国历史,大概会听说过一个人,叫织田信长。如果大家不是特别了解的话,就可以把他比作日本战国时期的曹操,他提出要统一全日本的计划,他提出的口号叫什么?“天下布武”,这个武就是武力的武,就要武力要布满天下。
大家想你说的天下,概念是什么?答案就是日本。大家就觉得,这到底是自大还是有点自卑呢?自大就是,日本就这么小,你就觉得这是天下,你疯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某种意义上的自卑,中国的天下我没办法看,我就把自己当成天下了。两面解读都显得对,所以他这个口号具有极强的暧昧性,你不知道它的口号到底是怎么样的。
内田树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解释。我们都知道,日本这个提法本来不是指全境的,最开始它只是现在日本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有可能是在今天的福冈附近。然后通过某些渠道跑到了洛阳,见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然后我们大汉朝的皇帝才赐名“倭”,意思就是小人国,因为他们营养不良,长得比较矮。他们也不知道这是骂人的话,挺开心的。
然后等到隋文帝杨坚的时候,就改为日本了。这时候的圣德太子,也就当时日本的掌权者,写了段很有名的文字给中国皇帝,就说,日出之国天子致书日落之国的天子,这个话就显得非常的狂妄,引起了中国朝廷的不满。然后中国朝廷就问了,你想好你要说些什么吗?你想好措辞来和我说话。
他说,我想好了,这个措辞体现了我们对于中国的尊敬,对隋朝的尊敬。皇帝说,你解释看看。他说,东和西是要看视角的,日出和日落也要看视角,我把日本说成日出之国,是因为我假设全人类看问题的视角,是从中国这个海岸线出发。然后日本才会成为日出之国,因此我就预设了,中国的视角是放诸宇宙皆准的。皇上一听,这是拍马屁吗?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一个讲法,日本人玩暧昧,一个日本,两种说法。这就是古典日本的特征。这样一个特征,内田树怎么说明?说明得很清楚。岛国的两重性体现在哪里?第一它可以和所有人做交易,因为它有漫长的海岸线,海岸线就是交易的窗口。
岛国的另外一个特征是,我可以封闭海岸线和所有人停止交易。就类似于德川幕府时期的锁国活动,除了荷兰人以外,所有洋人都不许进来。在这样的这种两重性的情况下,它就可以在锁国和开国的边缘寻找一种暧昧的机会,而真实地理环境提供了这种方便。
这种暧昧性又导致了日本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他和我们中国文化不同,中国文化有很明显“夷夏之辨”,就是说中国文化是中心,其他的要么是东夷,要么是西戎,要么是北狄,要么是南蛮。这是我们传统对于周围民族的一些带有蔑视性的讲法。
但日本文化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日本文化它接受西方文化,接受中国文化,都有很大的开放性。我随便就举个例子,日本汉字是我们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一个问题,就日本汉字和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什么两样?比如像哲学,我们写成哲学,他们也写成哲学,两个词翻成英文全是philosophy,但他们的读音又和我们不一样。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汉字绝对是日本从中国这里学去的,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日本人对汉字的态度是,汉字是日本的本土文化。虽然他们在历史知识上知道汉字是中国译过去的,但在情感上他们认为这就是自己的。
这就证明日本人他不分里和外。他们不仅对汉字是这样的态度,对从假名引入的外来语也是这种态度,有大量的词进入了日文,假名化以后变成了日文发音,你仍然可以听出它原来是个英文。比如“サービスセンター”,就是英语的servicecentry,服务中心。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很多日本人在使用这些词的时,他也在情感上并不觉得这是外来词。他觉得这就是日本词。为什么?他们没有中心和边缘的区分。我们中国人是什么?汉语是中心,外来语服务于汉语,日本人是无所谓,所有的世界就是马赛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是很好吗?这就是日本的思维方式。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那就学习吧
内田树还指出了日本人有这样一种心理动机,日本人把学习当成本能。请注意要把学习当成本能,和爱学习是不一样的,爱学习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你在学习每件事之前,先要给自己定一个学习动机,为什么要学习这个。
日本人在学习一件事情时,他不想他为什么学习。他心想,反正现在闲着也是闲着,那就学习吧。那这种思维方式是怎么形成的?还是中心和边缘之间暧昧化的结果。如果你以自己为中心,不把自己放空,那么你就会把自己的目的看得很重要,你一天到晚想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然后从目的外推到手段。
日本人不是这样的,他是感受性动物。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倒是把思想放空了,他本能性地觉得这东西有意思,他也不想这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所以他会衡量自己有没有时间,如果有时间的话,他就会学。
这就会导致日本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他学习性特别强。我们今天讲到哲学,必须要讲到日本哲学家西周,西周就被日本当时的幕府派到荷兰的莱顿大学,用荷兰语学习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请注意,当时中国还是在大清国,我都不相信有几个人知道康德,而一个叫西周的日本人,是拿着国家的俸禄,跑到遥远的荷兰去学根本就没什么用处的哲学。为什么日本人会去资助一个人跑到荷兰去学看似没什么用处的哲学?
道理也非常简单,日本人就有种本能,光知道荷兰实际的学科还不行,我们最好要把荷兰所有事情都学会,这样我才有安全感。为什么?这叫学习本能性动物,先学会再说,学会了以后,它们自然会在你的大脑里面产生“熔炉反应”,弄不好这就一种新哲学了。
不要区分中心,不要区分边缘,不要区分夷,不要区分夏,把一切都暧昧化,只有暧昧化以后,才能会出现伟大的思想。
我们讲到这一步以后,我必须承认,内田树这本书开了很多脑洞,让我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但同样要承认的是,内田树先生本身不是个哲学家,《日本边境论》的文化解释,更多是站在日本的地理环境角度。
因此我们就要引入哲学的视角,哲学视角它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它要把暧昧现象得以产生的一般思维逻辑给讲清楚,讲清楚以后,这个思维逻辑就可以用到另外一个地理环境的哲学建设里面了。下面一个单元我们要从日语的暧昧性来切入日本思维的暧昧性。日语是个公共知识,你可以在加利福尼亚学日语,可以在纽伦堡学日语。我们能够感同身受。
今天的这一期节目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我是徐英瑾。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