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手拿棍棒,教人改过

141 手拿棍棒,教人改过

00:00
09:0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书·舜典》:“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这个“扑”是教化臣民时对不听话的人惩罚的工具和手段,教小孩子同样适用。“扑”是晚出的文字,《说文》中没有,但有一个读音和意义都一致的“攴”:

“扑”与“攴”为什么是一个字的异体?提手与又都是手,都是卜声。
这个“扑”是什么样子的?甲骨文给出了形象:

手里举着一根棍子。


教学的“教”右侧的反文就是这个攴。从这个字想到了老师手中的教鞭。教鞭最初的功能不是在黑板上指给你看,而是用来体罚的。我们讲过古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明白了“攴”是什么,再看从攴的文字,就容易理解了。


如何教小孩子?

字谱:

犯了错误,如何让他改正?

字谱:

“更改”同义词连用,“更”也得用棍棒:

字谱:

如何为“政”?

从字形反映出来的为政思想与儒家传统很不相同。用棍棒的力量才能使人归于正,所谓的“正”就是统治者的意志、社会的规范,所谓的“政”就是用国家的力量实现统治者的意志。改正不了的怎么办?放逐到边远地区。

古代地广人稀,把犯了罪的人投放到边远地区就是惩罚,“攴”是惩罚工具。
至于牛羊,就更离不开鞭扑了:牧。这些都很容易理解。


下面讲一讲稍微复杂一点的“攸”,我们先列出字谱:



从早期的字形看,“攸”从人、攴会意,像以攴击人。修正、修改、修理、修整等词语中的“修”,古书中也可以写作“脩”,都是从“攸”声,“修”与“教”的意义有相似性,都是通过外力手段让孩子或大人变得更好。


从汉字构形的系统性来看,从攴的字可以表达使人改过,“攸”最初很可能表示的就是修正的“修”。比较一下“攸”与“教”的构形:

“教”去掉表音的爻,就是攴与子。大人是整治的对象,孩子是教育的对象,都离不开棒子。


金文中从三滴水,许慎见过这种字形,所以说“行水也”。这个字可能是从水、攸声,是悠长、悠久的“悠”的本字。后来讹变为“攸”,又分化出修、悠等等。


关于“攸”字构形的阐释,是我个人的私见,供大家批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高藏虎

    李老师,您的课程快要结束了,不知能否考虑开第二季呢?

    大中华寻宝记超级粉丝 回复 @高藏虎: 同期待第二季

  • liuyuesa

    嗯,感觉书籍里没有说的通俗

  • 1872102tldd

    怎么文字部分比音频部分少很多???

    1872102tldd 回复 @1872102tldd: 同感

  • 金声玉振刘言翡语

    反文就是扑?

  • 以正合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