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很多学音乐的人一样,自童年时代起就生活在古典音乐的世界中,不知不觉中将古典音乐的美视为当然,对于人们能够感受到这种美并爱上这种美视为必然。
然而有一天我才突然发现并日益证实,古典音乐竟然是一种小众的艺术,大部分人都被关在古典音乐的大门之外。对于这一现象,我由一开始的不理解(就像不理解怎么会有人拒绝美味佳肴)、到后来变成难过。业界许多专家和权威关于古典音乐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几十年来似乎从来没有中断过,甚至很多看过几本音乐史书籍、听过几首交响乐的外行也当仁不让地加入了这个行列,然而成效甚微。我认为,让古典音乐远离大部分人审美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古典音乐的大门虽然貌似敞开着,然而有关古典音乐的各种孤芳自赏、自命不凡、夸大其词的“科普”,却构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令人望而却步。
这些“科普”包括:古典音乐崇高化,把作曲家描述成是大神下凡,承担着普度众生的任务,不听古典音乐就意味着素质低下……其实听音乐只是审美偏好,与道德、素质关系不大。贝多芬的粉丝里既有道德高尚的人,也包括希特勒;
此外更多的是以“渊博”的文学、史学及绘画知识,辅以各种坊间传闻、真真假假的音乐家轶事,借助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为一首首乐曲描绘出生动的画卷或故事。以致普通听众认为在欣赏古典音乐时,必须要在其中听出欧洲宫廷的多彩画卷、或音乐家的浪漫生活、或欧洲风起云涌的革命与起义斗争、或西方经典文学的动人情节、甚至是深刻无比的哲学思想与人生奥义……而如果听不出这些(反正我听不出),就欣赏不了古典音乐;
以各种乐理知识来解读音乐,细致入微地进行音乐结构分析,导致很多人误以为不认识五线谱、不懂和声曲式就不能欣赏古典音乐;
还有很多专家把一些古典音乐中并不那么悦耳的作品抛向听众,并以极其自我陶醉的状态给这些作品赋予极高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使古典音乐给人们留下了“很难听、很枯燥、很无聊”的可怕印象。
以上种种,非但没有拉近古典音乐和听众的距离,其实还起了反作用,导致听众在欣赏古典音乐时就不由自主地切换到与欣赏流行音乐、轻音乐完全不同的频道和方式中,就像吃药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样,将古典音乐视为必须要“在专家指导下欣赏”的艺术,在欣赏过程中一心搜索专家描述的那些天花乱坠的内容、无心沉浸在音乐本身之中,并在尝试之后一头雾水地说:“好吧,这么难,那我就放弃吧。”
以我多年与古典音乐共处的经验来说,欣赏古典音乐完全没有那么复杂。听音乐就像我们吃菜、喝饮料一样,首先只需要考虑味道怎么样。我们在吃菜时只关心好不好吃、喝饮料只关心好不好喝,那么听古典音乐时也只关心“好不好听”就够了。至于作曲家是谁、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发生了什么事件等等,对于欣赏者来说,完全不重要。就像我们在吃一道菜时从来不会关心厨师是谁、他在做这道菜时是否跟老婆吵了架一样。而关于音乐作品的各部分构成及作曲技法,更不是欣赏者必须要掌握和了解的知识了,就像饮料中的各种成分是生产者和科研人员才应该关心的事情一样。
除了好听之外,古典音乐向我们传达的,其实是各种微妙细腻、复杂丰富、难以言传的情绪与情感。古典音乐的作者,虽然与今天的我们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说着不同语言,然而有一个共同点永远不会改变,就是这些作曲家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在人类的各种情绪情感层面跟我们没有区别,他们以其音乐作品来跨越时空与我们达到情绪情感的共鸣。而这,也正是古典音乐历经数百年仍然充满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常无奈地听到很多人说古典音乐好“高冷”。我希望通过我的导赏,改变人们对古典音乐的这种印象,古典音乐真的并不高高在上,更不冰冷,它的每个音符都包含着情感的温度。
不推荐,讲的太烂!废话太多!没有料!专业的不用听,非专业的听了没内容.
不至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