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为政第二》的第十六章。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往往一句话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今天这句话就是个突出的体现。
先说说什么叫“异端”。异,是不同的意思;端,指事物的一头、一边。那么相比较于一根棍子的那一端,我这一端就是异端;反过来,相较于我这一端,他那一端也是个异端。延伸开来,不同的看法、意见、主张之间都是异端。以小朋友为例,这个小朋友喜欢吃冰淇淋,那个小朋友喜欢吃蛋糕,两人爱好不一样,彼此也是一种异端。
孔子讲“攻乎异端”,攻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指攻击、攻打。在古代,攻,还有攻读、研究、学习的意思。由此,“攻乎异端”就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研究和我不一样的主张和意见,另一种是攻击、批评、批判和我不一样的主张和意见。哪种理解更有道理?我们一会儿说。
再说“攻乎异端”会怎么样呢?孔子说,“斯害也已”。害,就是危害、损害的意思;也已,却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语气词,一种是已经完成、停止、结束的意思。那对“斯害也已”,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这是有害的,另一种是,这种危害就可以停止了。
现在,我们连贯起来看看这句话的意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有人把它解读为,我们研究和学习跟我们不同的观点,这样是非常有害的。可这种理解站不住脚,我们都知道,大家要相互吸收、借鉴、学习,才能有进步和提高。另外,孔子本身的人生态度是很宽容的,他讲的是求同存异,不排除异己,与这个理解相悖。
第二种理解,有人认为这句话说的是,我批评、批判那些不正确的意见言论,这样危害就可以消失、消除了。这似乎也站不住脚。有人跟我想法不一样,我就把他消灭了,批判他的意见主张,危害就没有了吗?这也不可取,实际上也达不到目的。这种做法如同文字狱,历史一再证明,文字狱是反动的,错误的。
那么这句话究竟怎么理解,才更为合理呢?我们认为,应该理解为,批评、批判和自己不同的主张和观点,这样做,是有害无益的。别人跟我意见不一样,我就去批评他,说你错了,我是对的,这不见得有好处。
以小朋友为例,我们每天什么也不干,站在那,整天批评这个小朋友不懂礼貌,那个小朋友上课说话,那个小朋友打架骂人,自己就抄着手站在路边专挑毛病,这样做,对我们自己是没什么好处的。有那个时间,还不如检查一下自己,我有没有毛病和错误,去改正自己不良的习惯。
这样的理解,和孔子说过的很多话,也可以联系在一起。《论语》中,第一段话就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理解我,不知道我,不懂我,我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君子对于“异端”,是“不愠”的态度,而不是批评、批判的态度。
孔子还讲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个君子,不必去担心别人懂不懂我,要担心我懂不懂别人。
这也让我们想到,法国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一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1]我们的意见可以不同,但是我得让你说出来。这跟孔子的想法有相通之处。
接下来,我们讲故事。在孔子去世后,到了战国时期,有两位著名人物,代表了当时社会上最主流的两派观点,他们都红极一时,影响力非常大。这两个人,一位叫墨翟,被尊称为墨子;另外一位叫杨朱,被尊称为杨子。
这两个人,是孔子之后,孟子之前,当时社会上最著名的两位思想家、言论家、意见领袖。当时有个说法:“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2]可见他们的影响力。而且,他们两个人的观点是截然相反,互为异端的。下面我们就讲讲他们两个人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一毛不拔”,是个贬义词,指一个人太吝啬、太小气了。出去吃饭,他从来不请客,遇到事情,他从来不出钱、不出力。这个成语的出处,就在墨翟和杨朱这儿。
有一次,一个叫禽滑厘[3]的人——这个人我们在第8讲中提到过,孔子非常优秀的学生子夏,在老师去世后,到西河地区讲学,他曾经教过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就是禽滑厘。后来,这个禽滑厘又转投墨家的门下,成为了墨翟的学生,最终成为墨家的首席大弟子。
禽滑厘有一次问杨朱:“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如果我从您的身上拔一根汗毛,以使天下所有的人都得到好处,您做这样的事吗?
一般人肯定会回答,会这么做,代价这么小,利益这么大,为什么不去做呢?可没想到,杨朱却回答说:“世固非一毛之所济。”他说,天底下根本就没有靠拔一根汗毛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啊。
禽滑厘继续追问道:“假济,为之乎?”如果假设有这样的事,那你干不干呢?
杨子弗应。杨朱一听,干脆默然不答,不搭理他了。实际上,他是不屑于回答,表示了反对和不赞成。[4]“一毛不拔”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体现了杨朱的一种观点和态度。
孟子后来评论过这件事,而且他是把杨朱和墨子并列在一起来比较的。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朱这个人,什么事情都从自身来考虑,拔他一根汗毛,对全天下有利,他都不干。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而墨翟墨子呢,主张兼爱,对谁都一视同仁地平等去爱,他每天劳劳碌碌,四处奔波,为了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天下,戴着草帽,把自己头顶的头发都磨没了,穿着草鞋,把脚底都磨破了,他也干。[5]
一个“一毛不拔”,一个“摩顶放踵”,这两个人恰恰相反,彼此互为异端。
我们介绍一下这两个人,先说墨子。
墨子,名叫墨翟,生卒不详,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有人说,他跟孔子生活的年代交叉,大概孔子去世之前没几年,他出生;孔子去世时,他也就八九岁这个样子。有人说他是宋国人,有人说他是滕国人,有人说他是鲁阳人。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小的时候,当过牧童,放牛放羊,他还学过木工,跟木匠学做桌椅板凳、盖房子。墨翟师从过儒者,后来认为儒家华而不实,最终自立门派,另立他说,聚众讲学,抨击儒家思想和各国的暴政。墨子的弟子多达数百人,以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为主。
墨子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自己带头,和所有弟子一起,每天穿着粗布衣服和草鞋,外出干活,很晚了都不休息,以苦为乐。他们认为吃苦是高尚的,所以就像当年治水的大禹一样,整日劳作,把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
墨子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广收弟子。而且在他的门下,纪律非常严明。他是领袖,叫“巨子”,对弟子甚至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谁做错了事,他有权利把他杀掉。弟子们要绝对服从领袖的领导,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前面有大火,有油锅,弟子们都会往前冲,明明是死在等着我,我也不会把脚掉转方向往后跑。
第二件事,就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墨子以“听我的劝告,按我的道理办事”为做事条件,他不为越国所动,曾拒绝楚国的邀请,晚年还到达齐国,去阻止齐国伐鲁的战争。
当很多国家要打仗的时候,墨子就挺身出来反对,说你不应该打这个战争,这是不正义的,你非要打,我就来反对,我用我的力量,我带着弟子们,自己想办法,让你攻打不成,或者攻打失败,这就叫“非攻”。
在墨子看来,当时很多战争都是不正义的,春秋战国,天下大乱,比拳头,秀肌肉,一国动不动就去兼并其他国家。墨子提出,不要兼并他人,就洋洋自得,觉得很有成就,如果都是老百姓,我欺负你,我把你家占了,行不行呢?就不可以。
有一句话讲,“窃钩者贼,窃国者侯”。我偷了别人家一个铁钩子,就是犯罪了,要把我抓到监狱里去,要判刑的。但是一个国家把另一个国家打败、兼并了,反倒是荣耀的事情,没人说这个事情是不合理的,这不正常。
2006年,有一部电影《墨攻》,讲的就是墨子和墨家的故事,由刘德华主饰演墨子。战国的时候,十万赵军攻打梁城,墨者革离,孤身救城。墨家这一派的弟子都自称为墨者,一城被攻,墨者竟然可以挺身而出,要阻止这场战争。革离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墨者守城的故事,却是的确发生过的。
《墨子》一书中,记载了“墨子破云梯”的故事。[6]当时,战国初期,楚国强大了,想要攻打宋国,于是就重用了一个人,他是个很有本事的木匠,名叫公输班[7]。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后人也称他为鲁班,这位正是木匠行业的祖师爷。公输班斧子用得最灵巧,谁想和他比试,必是自不量力,被叫做“班门弄斧”。
当时的楚王是楚惠王,他把公输班请来,封为大夫,让他专门为楚国设计一种攻城的工具。公输班就发明了一个云梯,比耧车还高,似乎可触云端,所以被称作云梯。这个云梯长什么样呢?下边有轮子,像一辆车,里面还有车厢,士兵可以藏在车厢里,躲避城墙上射下的箭。上面是可折叠的梯子,平常收起来,推到城墙下之后,绳子一拉,这个梯子被拉直,就可以搭到城墙上,这时士兵出来,爬梯子即可攻城。云梯这个东西,在当时很先进,非常难以防御。
楚王很高兴,一面让公输般抓紧造云梯,一面准备攻打宋国。这时,各个诸侯国都很害怕,云梯这么厉害,哪天楚国来攻打我怎么办?宋国更是感到大祸临头,无计可施。
就在此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反对这场战争。这个人是谁呢?正是墨子。
墨子决定,要亲自去楚国,劝止楚国攻打宋国。而且他是走路去的,走了十天十夜,把脚底板都磨出泡、磨出血了,他把脚用布缠上,继续走。十天后,他来到楚国。到达楚国的国都郢城,墨子首先来见公输般。
公输班问墨子:“先生有何见教?”
墨子对公输班说:“北方有个人欺侮我,我想请您去把他给杀了。”
公输班面露不悦。我跟你又不熟,哪有上来就让我去杀人的道理。
墨子说:“我愿奉上十镒黄金。”一镒二十两,十镒就是两百两黄金。
公输班说:“吾义固不杀人。”我是尊崇仁义的人,决不杀人。
这时,墨子站起身来,对公输班说道:“可我从北方听说,你制造了云梯,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宋国又有什么罪过呢?宋国没有罪过却去攻打它,这也不是仁义之举啊。你自以为奉行仁义,不杀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百姓,这没有道理啊。”
公输班被墨子说服了。但是他却说:“不行啊,你来晚了,我已经答应楚王了。”墨子于是请公输班把他引荐给楚王。
墨子见到楚王,说:“现在有个人,舍弃他华丽的车子,想去偷邻居家的破车;舍弃他锦绣的衣服,想去偷窃邻居家的粗布衣服;舍弃他精美的食物,想去偷窃邻居家的糟糠之食。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一定是个喜欢偷东西的盗贼。”
墨子说:“如今,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而宋国的土地,方圆才五百里,这就好比彩车和破车;楚国有云梦泽,遍布奇珍异兽,江汉之中,鱼鳖成群,而宋国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就好比美食和糟糠;楚国有高大的松、梓(zǐ)、楩(pián)、楠、樟等优质树木,而宋国连大树都没有,这就好比锦服和粗衣。我认为,大王您想要攻打宋国的想法,是与此类似的行为,我可以预见,大王此举只会有损仁义,而不会有好的收获。”
楚王说:“您说得好啊!可即便这样,公输班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宋国,我是非攻下不可。”
于是,墨子又来见公输班,既然你们非要打,我们就先来演练一下试试,看看是你攻城的手段厉害,还是我守城的办法牢固。
只见墨子解下自己的腰带,在地上围成一个城墙,又拿来几个木片,作为守城的器械;公输班也用木片作为云梯,进行攻城。结果,公输班多次设计巧妙多变的办法攻城,都被墨子击退了。
公输班的云梯搭过来,墨子就把箭蘸上油,点上火,射下来,用火攻来对付;公输班接着用撞车去撞城门,墨子就在城墙上用滚木礌石往下扔,摧毁对方的撞车;公输班挖地道,想从城墙下钻进来,墨子就挖一条横沟,用烟把他熏回去。公输班攻城的器械都用尽了,城也没攻下来,而墨子防御的战术仍然绰绰有余。
公输班当然不服气,就说道:“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可以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也说道:“我知道你打算用什么办法对付我,我也不说。”
楚王在一旁听着,心想,你们两个人干嘛呢?怎么打上哑谜了?什么意思啊?就问墨子是什么原因。
墨子说:“公输先生的意思很清楚,他的招都用完了,他最后的办法,无非是想杀掉我。但是他错了,他以为杀掉我,宋国就守不住了,楚国就能攻克它。可是,在我来楚国之前,早已派禽滑厘带领三百多弟子,拿着我的守城兵器,到宋国的城墙上,等着楚国军队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杀不尽守御城池之人啊。”
楚王听到这儿,叹了口气说道:“善哉!吾请无攻宋矣。”既然我已经亲眼看到你能把城池给守住,宋国我也打不下来,那算了,你说得对,我同意不再攻打宋国了。一场战争,就这样被墨子化为无形。
可见,墨子这个人是非常厉害的,很让人敬佩。墨子的社会理想是,人人“自食其力,各尽所能,机会均等,互利互爱”,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十大主张,并为了他的理想付出了毕生精力。
有人曾对他说,现在,普天下之人都不行仁义了,只有你一个人在做,苦不堪言,不如算了吧!墨子却说,比如十口之家,一人耕种,九人闲着,那个唯一种地的人,难道能不拼命干吗?由此也可见,墨子是有崇高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一个人。
但是墨子的学说,要求统治者各个圣明,百姓人人吃苦,这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所以最终墨家的思想难以得到推广。战国以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再以后儒家得以东山再起,墨家却没能再翻身,几乎销声匿迹。
在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孔子被记入世家,孔门弟子被记入列传,但对墨子却只有区区二十四个字的描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可见,到西汉时,墨家的影响力已经衰微了。
我们接着再说说杨朱。杨朱就更可怜了,史书对他记载得更少,生平事迹几乎没有,思想学说也散落在各种书里,只有只言片语。
拼凑起来,大概杨朱是魏国人,是战国初期,和墨子同时代,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重要人物,他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
前面我们讲到,杨朱主张“一毛不拔”。实际上,杨朱也并非完全的自私自利,他强调的是,我不损己利人,也不损人利己;他主张“贵己”,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比一切东西都重要,他强调,人的个体很重要,要尊重每一个人;他认为,“夫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则天下治也”,天下为公,但是不能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只有每个人幸福,才能天下幸福。
人,不是冰冷的数字。我们经常看到报道,发生灾难事故,说死了多少人,可是数字背后,原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
生活中,我们还经常遇到,一有灾难就鼓励大家捐钱的事情。如果杨朱还活着,你让他捐钱,他可能不会捐的。因为以他的理念来看,扶危济困,那是政府存在的意义和责任。不然,贫困地区的孩子不能上学,让大家捐钱,贫瘠的地方没水吃,也让大家捐钱,有人生病治不起病,还让大家捐钱,那把政府的作用放到哪里去了?即使每个人捐钱献爱心,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世固非一毛之所济”,舍本逐末也是要不得的。这是杨朱的主张。
一个墨子,一个杨朱,两人观点截然相反,互为异端。到后来,孟子对他们二人都有批评。在孟子看来,墨子完全为别人考虑,杨朱完全为自己考虑,都不太好。
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墨子对谁都好,可这是行不通的。好比一个人坐公共汽车,只剩一个座位了,你妈年龄也很大了,也上车了,还有一个老太太,比你妈年龄还大,也上车了,就一个座位,你说该让给谁呢?让给岁数更大的老太太,让你妈站着,那你妈不是白养你了吗?养你有什么用啊?你不孝啊,这是无视父母。如果让你妈坐,让老太太站着,也不合理,你不敬重老人啊。所以,孟子认为,绝对的“兼爱”是做不到的。
孟子又说:“杨朱为我,是无君也。”一个人,完全不为别人服务,为了别人一点儿累都不受,这样的人是无政府主义者,眼里没有国家,没有政府,那将来谁来保护你呢?也有问题。
最后孟子批评他们两个人说:“无父无君,是禽兽也。”[8]这个话就说得比较狠了,骂墨子和杨朱像禽兽一样。
而孔子对于异端的态度是比较中立,比较积极的。他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自古以来,各家各派要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李泽厚先生也说,儒家本身就是这么发展过来的,正是吸收和同化了道家、法家、阴阳家,才有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正是吸收了佛教,才有了宋明理学;正是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观念,才有了康有为、谭嗣同的近代儒学。[9]
吸收不同的观点才能进步,这是孔子的主张,也是历史的经验。
[1] 英国女作家伊芙琳·比阿特丽斯·霍尔,在《伏尔泰的朋友们》中最早引用了这句话。
[2] 见《孟子·滕文公下》。
[3] 也作“禽滑釐”。
[4]见《列子·杨朱篇》。
[5]见《孟子·尽心上》。
[6]见《墨子·公输篇》。
[7]也做“公输盘”。
[8]见《孟子·滕文公下》。
[9]见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
感谢大鱼老师!每天听!
钱_2o 回复 @三两斤_1W: 我也在听
好的很
好
😓
钱_2o 回复 @Akouki_无忧:
好!太好了!
🌷🌷🌷🌷🌷🌷🌷🌷🌷🌷🌷🌷🌷🌷🌷🌷🌷🌷🌷🌷🌷🌷🌷🌷🌷🌷🌷🌷🌷🌷🌷🌷🌷🌷🌷🌷🌷
仁爱是中庸的爱,兼爱是过分的爱
不在乎谁主持真正正义 回复 @天行健wz: 扯淡。
好
谢谢鼓励!可加jiebaobao815入群交流。
西西1230 回复 @大鱼小洁讲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