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手握大笔:笔与书

139 手握大笔:笔与书

00:00
08:5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手里拿着笔干什么?除了写就是画。我们先看“笔”,看一个非常象形的金文。


这个字的上部很是形象,手里拿着的笔的笔杆笔头一目了然,肯定是毛笔。
甲骨文毛状笔头写得夸张了一些,写得像个锅刷子:


手抓着的是笔,这就是“聿”,《说文》:


比较一下“笔”的繁体字和简化字:
筆——笔

筆在表意初文上再加上个意符“竹”构成形声字,初文表意也表音。简化字“笔”是后起的表意字,上面是一根竹子,下面是毛,除了笔还真想不出其他东西来。创造笔就是为了书写。


“写”是后来的说法,先秦把书写通称“书”。“书”字甲骨文中还没有见到,从西周到小篆构形简单而明了,从聿,者声。


“聿”是笔,“者”是读音,形声字,可以表达书写、书写出来的字、书写出来的文学作品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笔,这些字的构形也就都不难理解。可读了《说文》却糊涂了,“箸”就是筷子:


“书”怎么会是“箸”呢?这是需要读书用劲的地方,不要简单地理解为“箸”就是筷子。许慎为什么给出这么个解释?往上推,在楚简中,“箸”没有当筷子讲的,都是“书”:


从文字构形上看:書是从聿者声,箸是从竹者声,二者音符一致。聿是书写的工具,竹是书的载体,表意都很合适。

这就说明,许慎看见过“箸”用作“书”的古书材料。另一方面,“箸”确实也有当筷子讲的:
《荀子·解蔽》:“从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后来的金盘玉箸就更常见了。

书写与筷子没有关系,“箸”记录了两个同音词。形体相同,但记录了两个音义来源不同、构形都能分别合理解释的字,这与我们前面讲过的“隻”既是“获”,又是“只”一样,都是“同形字”。

往下推,把别人写的书叫“大著”,书又叫“著作”,这个“著”是晚出的,从哪里来的?是从“书”这个意义来的。现代汉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着了过的“着”从哪里来的?也是从这个“箸”来的,过程复杂,我提示一下:
箸——著——着

看看这三个字之间的字形演变、职能分工,总结一下规律,看看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如果你一直听这款说文解字的节目,听到现在,也可以试着独立思考一些问题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ByronSir

    箸应该是很早就假借为书。后来人们习以为常,认为箸有书义,又转而用箸注“书”。

  • 牧羊女敬姜

    感謝老師持之以恆 如此耐心講漢字 除了个別小有爭議 大多都是相當專業 深厚 有功底 小生呈敬

  • 高藏虎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