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政第二》的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ì),小人比(bì)而不周。”
前面我们讲过,君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上位的领导者;一是指品德修养很好的人。两者之间,有共通之处,一个好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一个道德修养出众的君子;也有所侧重,领导者要肩负比一般君子更大的责任,对自身要有更高的要求。
今天,孔子所讲的君子,对上面两层含义,兼而有之。孔子用了两个词,“周”和“比”,来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么,什么是“周”,什么是“比”呢?
有人说,“周”指用道义来团结人;有人说指普遍;有人说指忠实守信;有人说指和衷共济;有人说指包罗万象。到底这个“周”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来看看“周”字甲骨文的写法,和它造字的本义。
甲骨文的“周”字,像一块种满了庄稼的田地,本义指稠密,到处都是的意思。
到了金文的“周”字,下面加了一个“口”,变成了会意字,引申为说话要很周密,没有疏漏。
那这一章中,孔子说的“周”,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倾向于认为,他讲的是,一个君子要有非常平等普遍的爱心,对谁都一样,对谁都很好,有“泛爱众”之心。
换句话说,君子,无论是对贫穷的人,还是富贵的人,无论身份地位高低,都要去爱他们。生活中,我们看到警察,看到医生,会很尊敬,同样的,我们看到捡垃圾的人,看到辛勤劳作的普通人,我们也应该尊重他,因为他也是靠诚实劳动来生活的人。这就是一种“周”。
甚至于,我们看到监狱里的犯人,内心中也应该有一份平等的悲悯心。正所谓“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新闻中,南京有一个女人,到超市里偷了东西,被警察抓住了。她做了小偷,可以说她是个坏人。可她为什么会偷东西呢?抓住她的警察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抓到的让我感到最心酸的一个小偷。为什么呢?
警察从她身上搜出了一个鸡腿,一点杂粮,还有一本儿童读物,给小朋友看的书。她是一位妈妈,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但两个女儿生下来就有严重的肾脏疾病,家里很穷,没钱去医治,孩子的爸爸也因为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妈妈带着孩子来到南京,因为没钱住院,只能白天去医院打点滴,晚上住在租来的仅仅两平米的狭窄空间里。儿童节快要到了,她没钱给小朋友买礼物,一时心动,所以去超市里偷了东西。警察抓住她时,她说:我就是为了孩子,不是为了我自己吃。
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会发现,她也是很让人心酸,很值得同情的一位母亲呢?所以小朋友们,有时候我们看人,不能光从表面看,简单地给出一个人是好人或是坏人的评判,要做更多的了解。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坏人,有些坏人,可能因为很多原因,发生了很多事情之后,才变坏的。一个君子,应该以博大的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这就是“周”的精神。
孔子认为,“周”的反面,是“比”。什么是“比”呢?
甲骨文的“比”字,是两个人,向同样的方向站立,很谦恭的样子。古人以左为尊,把自己放在后面,表示恭敬。这个通过比较,看你怎么样,我就怎么样的表现,就是“比”。
换句话说,我只跟和我一样的人在一起,我和什么人相处,完全看我喜不喜欢他,瞧不瞧得起他,完全是以自我为标准的。
这和“周”一样吗?不一样。“比”,不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的对待,你家是当官的,我家是当官的,所以我们交朋友;你家有钱,我家有钱,所以我们混在一起,彼此认为有利用价值,这更像是一种酒肉朋友,一种臭味相投,一种同流合污。
所以孔子说,“周”而不“比”的,是君子;相反,“比”而不“周”的是小人。如何分辨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呢?看这两点就可以了。
君子,待事待人,一切发自一颗公心,公平、正直、没有偏私之心。这样的人之间交往,就是君子之交。好比司马迁和李陵,平时关系淡如水,但关键时刻却会挺身而出。君子,不会为了利益出卖良心,不会因为压力丧失公心。
而小人恰恰相反。小人重利轻义,看重利益,轻视道义。凡事从私心私欲出发,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才干,对自己有价值的人才交往。而一旦在利益上起矛盾,这样的人又会翻脸不认人。
孔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给我们几点启示:第一,我们自己做人,要做“周而不比”的君子;第二,我们交朋友,不能交“比而不周”的小人;第三,作为一个领导者,更要公正、普遍地对待所有人,而不应结党营私,搞小圈子,小团伙,小帮派。
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大的政治家,跟大的宗教家和大的教育家是一样的。他们爱别人是不分彼此的,能团结所有人,这是领袖才有的品质。
最后我们讲故事。主人公是欧阳修,北宋的大文学家、大政治家。他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朋党论》。他论的,就是从政者要不要结党营私,搞小圈子、小团伙。
先说说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他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就叫《醉翁亭记》。他曾经做过很大的官,出任过北宋的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类似于今天的中央委员、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欧阳修在文学上,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是四川绵阳人,他的父亲曾经在军队中做推官,掌管军事诉讼。他出生时,父亲已经56岁了。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孤儿寡母只好投奔了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但很关怀他,加上母亲是大家闺秀,受过教育,所以童年的欧阳修还算有不错的家庭氛围。
欧阳修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他从小就非常爱读书,自己家没书,就借别人家的书,一边抄一边读。往往一本书,他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下来了。他小小年纪,诗赋文章也写得非常老练。叔叔看出这个孩子不一般,就对他妈妈说:“嫂子,你大可不必担心家里穷,孩子小,你这个孩子是个奇才啊,将来,他不仅可以光宗耀祖,还一定会名闻天下的!”
欧阳修后来参加科举考试,最初两次落榜,23岁时,连中三元,在国子监的两次考试,和礼部省试中,他都考了第一名。之后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中,他却没拿到第一名,成为状元郎,而排名第十四位,位列二甲进士。据说,他当时考得其实不错,不过由于锋芒太露,主考官们为了挫挫他的锐气,不给他过高的成绩,是激励他不要骄傲,以成大才。
考中进士后,欧阳修开始做官,一开始任西京留守推官,在陪都洛阳任职。这个工作比较清闲,上司对欧阳修等一批年轻人的才华又很赏识,于是不让他们干什么活,每天支持他们游山玩水,吃喝玩乐,顺便写写文章。
这时的欧阳修青春年少,日子过得非常舒服,自然也写了不少文章。到他28岁时,被召回首都开封,做了馆阁校勘,为国家编修书籍。随后,欧阳修在朝中地位逐渐提高,并参与了由宰相范仲淹等人一起推行的“庆历新政”。但这次变法在守旧派的阻挠下失败了,欧阳修也受到牵连,被贬官至安徽滁州一带,任滁州太守。
正是在滁州期间,欧阳修写下来著名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就是出自于这篇文章的名句。爱饮酒游山的欧阳修,治理地方的风格,也是轻松、慵懒、简单的,没有暴政苛政,给老百姓休养生息,地方反倒治理得也不错。
后来,欧阳修又到江苏扬州、安徽阜阳、河南商丘等地任过职。43岁的时候,他被重新召回首都,负责编写前朝史书《新唐书》。
50岁的时候,欧阳修作了主考官,为国家选拔人才。经他的手,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而他们后来都位列“唐宋八大家”。
到了晚年,欧阳修还经常把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拿出来,改一改。妻子说他:“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又不是小孩子,还怕老师骂你不成?”欧阳修说:“我不是怕先生骂我,我是怕后生笑我啊。”
晚年,欧阳修入阁拜相,做过副宰相、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高级官职。63岁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官外放到河南蔡州,第二年辞职回乡。66岁时,欧阳修在自己家中去世。这是欧阳修一生的大概经历。
欧阳修当年在参与范仲淹改革的时候,曾遭到一些人的反对,那些人就到皇帝那儿告状,说他坏话,污蔑他跟范仲淹等人结党。于是,欧阳修就写了篇文章,《朋党论》,来驳斥这些人。
他在文章中说:“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我听说,朋党这个说法,自古就有了,只有圣明的君王,可以分辨他们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君子结交,志同道合,出于公心,而小人因为利益才走到一起,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
欧阳修接着说:“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但是我说,小人是没有朋友的,只有君子才谈得有朋友。为什么呢?“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小人喜欢的,只是高官厚禄,利益好处。有利益了,就相互引为同党,没有利益了,昨天还是朋友,今天就翻脸了,不惜背后捅人一刀,相互残害,六亲不认。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义,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君子不是这样的。君子信奉的是公心、公道,是为大众做事的,是恪尽职守的,是爱惜羽毛的,注重名誉和气节的。所以大家在一起,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舟共济,为国为民,始终如一。这是君子交朋友的方式。
所以,欧阳修说,为人君者,一定要排斥小人,任用君子,天下才会治理得好。他举例子说,尧的时候,有四凶,四个不服从管理,作乱的首领,到舜的时候,把他们都流放了。同时,有八元、八恺,十六个非常贤能的人,其中八个是高辛氏的儿子,八个是高阳氏的儿子,他们得到了重用,于是天下才治理得很好。四凶也是朋,八元八恺也是朋,关键看怎么辨别,怎么任用。
他还引用《尚书》中的话说:“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纣王的时候,大臣成千上万,但一万个人一万条心,大家不团结,各自谋私利,打小算盘,所以最终失去了天下。而周武王只有三千臣属,却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条心,结果周朝兴盛起来。
再看汉献帝,唐昭宗,都是同样的道理,怕君子为朋,而让小人结党,“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一个国家,治理得好还是不好,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心里很清楚,你是怎么用人的是最关键的因素,要能分辨君子之朋和小人之党,要善用出于公心之君子,而远离出于私心之小人。
这是借欧阳修的《朋党论》,帮我们进一步理解“周而不比”的君子,和“比而不周”的小人的区别。孔子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论述还有很多,我们后面还会讲到。下一讲,我们继续学《论语》。
👍👏👍👏👍👏👍👏❤❤❤太棒了
哈哈
陈丽娟_qd 回复 @李衡瑞:
😒😙😂😙😀🐵🐵🐙🍗🌮🌯🍜🍜🚣🏻🎹🎯👾🏍🚲🚨🚍⛴🛫🛥🛬🛬✈️🗼🏭🌁🎡🚢💒🗽🕹💿📀💽
我乃一君子
pour_1y 回复 @么么_ma:
💟☪💞
大鱼老师讲的太好了!知识点很多,很受益!孩子也很喜欢听!
大鱼小洁讲国学 回复 @露珠_os: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