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书写全新过去:用全新视角看你从前没看到的曾经
 1834

2. 书写全新过去:用全新视角看你从前没看到的曾经

00:00
25:29

2课:书写全新过去:用全新视角看你从前没看到的曾经


本节重点:


1、我们能否改变自己的过去?


2、如何开启生命中新的可能性?




本期文稿:


以一种促使问题消失的方式去生活,这里是《做自己的问题解决专家》,我是你们的双阳。




今天是我们的第二次分享,我想邀请你探寻的是:过去真的不能被改写吗?以及如何重新创造我们的过去,开启生命新的可能?




我们听到很多流行心理学文化会说“三岁定终身”,或者一个人终身都在“疗愈”自己的所谓“童年创伤”。这种机械化的,把人看成是不可变的,决定论的视角,可以说害惨了很多人。如果过去不可改变,过去又对我们造成了伤害,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都是“宿命论”的受害者,那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又要置于何地呢?




我们就先来聊一聊,过去真的不能被改变吗?我想先讲一个自己的故事。


大约在11年前,那个时候我还在读大三,我当时读的专业是土木工程,以年级第二的成绩保送了研究生。当时我最想去读研的地方是同济大学。我顺利联系了愿意接受我的牛气的专业老师,满心欢喜地等着保研。这时学校改变了保研政策,通过抓阄决定保送校内还是校外。一共有两个保送校内的名额,和六个保送校外的名额,我抽中了保送校内。对当时的我来说,这就是晴天霹雳。当时我的全部想法,就是顺着既定的轨道,保送土木的研究生,在最好的学校里读研,做实验,发paper,然后考虑去美国读博,事实上我的一个同门就走上了刚刚我说的这条人生道路,现在在香港某高校里当土木工程系老师。如果不是当时突如其来的意外,他现在的生活,也许就是我会过上的生活。


如果是11年前的我来讲这个故事,那一定是悲惨的,倒霉的,落寞的,无法接受的,觉得不公平不公正的。但这件事情,对于11年后32岁的我来看,却又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情。当时因为保送校内,我在大四开始跟自己后来的研究生导师做毕业论文,其他所有人都在轻松玩耍的时候,我要学两个新的计算软件,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啃英文书和文献。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问自己:我真的喜欢自己现在所学的东西吗?我看着自己每天朝夕相处的教授,然后问自己,这是我未来想要的生活吗,这是我拥有的生活方式吗?我听到自己在内心一次次说了no我刚上了研究生,最爱我的爷爷去世了。又是一件十分悲痛的事情,当时我难过极了。但这件事情却成了我下定决心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契机:生命如此有限,我还没有来得及报答爷爷,他却就这样走了,这个给了我爸爸生命的人,这个在我整个童年全心全意地给我爱和陪伴的人,他的离世,提醒我不能再浪费和蹉跎他给予我的生命和爱。从那一年开始,我决定转学我最喜欢的心理学。这些年不是没有怀疑过自己,也不是没有过焦虑到要崩溃的日子。在几乎没有任何人支持的情况下,我选择了去探索自己喜欢的生活和存在方式。这10年走来,我终于可以骄傲地对爷爷说,爷爷,我做到了,这10年我再也没有蹉跎生命,我做着自己最爱的让我充满好奇的事情,跟我爱的人们一起,每天都在一点点拓展生命的疆域,一点点地变得更加自由和自主,我做到了。


所以你会发现,不管是没有保送我最想去的学校,还是爷爷的去世,在后来我的生命故事里,我讲述这些故事的视角在不断发生变化。它们开始都是所谓的“坏事”,甚至是不能再糟糕的事情了,但后来却又成了促成我生命转变的里程碑。它们对我的意义,在我生命河流向前流淌的过程中,在不断不断被我重新建构。现在回想起来,我甚至觉得,没有被保送到自己理想的学校,是发生在我生命中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如果我保送到了同济,在全国最好的老师那里读研,父母和周围人的期待将成为让我不能改变的更加沉重的枷锁,放弃会更加变成一件让我“众叛亲离”的事情。也许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一个被我们称之为“失恋”的事情,可能在新的恋情来临的时候,会重新被我们定义为“离开了错的人”或者“为了遇到更好的他”,也可能我们还是单身,但后来这件事情被我们称之为“自我探索和成长的开始”,或者“我们亲密关系功课的开始”。过去会不断跟当下连接,以新的描述方式呈现,然后不断产生新的意义,所以,过去是创造性的,是流动变化的,是可塑的,是充满可能性的。在我们回望的过程中,过去事件的意义在不断变化着,我们在不断用新的方式去描述过去。




那么,我们的过去究竟是如何被改变的呢?


关于“我是谁”,我们有很多个版本的故事。我们的自我认同是通过叙事,也就是讲故事的方式来建构的。既然是讲故事,我们就知道故事本身并没有对错,也没有哪个故事是绝对“真实的”。所有的故事本身,都有讲故事人的视角。就像你拿着一张照片,你不能说这张照片就是里面东西的全貌,因为任何照片都有一个拍摄的视角,你手里的照片,是站在特定视角,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天气,一个独一无二的拍摄者在当时当地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角拍摄的。再比如一对情侣吵架,如果你分别问两个人当时发生了什么,他们十有八九会告诉你两个听起来完全不同的故事。那么他们两个人,谁的故事是“真实的”呢?事实上,在他们都没有撒谎的情况下,两个人的故事都是“真的”,只是视角不同而已。


同样,我们对自我的叙事,也是站在一个特定的视角,对于自我的描述。后现代叙事疗法的创始人迈克怀特就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姑娘在被人强暴时,没有做任何反抗,她自己也对此感到羞耻,觉得自己很懦弱。后来怀特从她的故事中了解到,小姑娘家里只有妈妈,还有她的弟弟和妹妹,而她是家里顶梁柱般的角色。她怕如果自己反抗,歹徒会杀了她,这样她就无法继续照顾家人了。所以,随着他们的对话,小姑娘这个没有反抗的行为,就有了全新的视角,它其实是一种勇敢,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而采取的举措。


我们可以不断通过新的视角去回望过去,看到从前没有看到的,从而不断让过去生成新的意义。有一位哲学家曾说,我们可以不断去创造过去,让过去产生新的意义,从而指引我们当下的生活走到未来我们想去的地方。这就像是你拿着一个相机,从前你只看到一张照片,你觉得这就是风景的全部,但是当你换个角度时,你发现原来东西南北,上下左右,远近高低各不相同,每个视角,都对应着一个(或几个)未来的方向,而你永远可以从这众多拍摄视角中,发现一个对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最有帮助的视角。




刚刚我们一起探讨了过去不仅是可以被改写,并且还是时时刻刻在变化中的,还可以被我们用充满创造性的方式,用建设性的方式,用开启我们未来新的可能性的方式改写。


乔布斯在他的演讲中说他在大学里学习书法的经历,在后来他开发第一台个人电脑的时候派上了用场,但当时学书法的时候,他无法预知学它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只有在回望的时候,生命中的点才能连接起来。那么你可能还是想问,我改写自己的过去,可是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意识到,我们的每个自我叙事的版本,都是有局限的。没有哪个叙事版本,会构成我们自我的唯一真相或者唯一可能。既然每个叙事版本都有自己的视角,我们就需要问问自己:此刻我正站在怎样的视角里看自己或者看待他人?


举个例子。比如当你觉得自己长得丑,家境不好,没有上名牌大学,所以不会有人爱你时,你在用怎样的视角看待自己?很显然,你在用一些标准来衡量自己,那么这些标准又是怎么来的呢?是谁定义了你长得不好看,他们用了怎样的标准来定义,这些标准又是怎么来的?长得好看,家境好,名牌大学毕业,会是值得被爱的标准吗,这些想法又是怎么来的?当我们开始对自己这些视角有好奇,有质疑时,我们就已经开始抽离出这个视角了,或者至少跟这个视角,有了一些距离。在上面的例子中,你可能发现自己在用主流文化里条条框框来定义自己,你在寻找人生的“正确答案”,但人生怎么可能有正确答案,当你开始尊重自己不符合正确答案的那些独特时,你看待自己的视角,自然而然就发生了变化。在你未来的自我叙事中,可能长相,家境,和名牌大学这些考题都不再重要,因为你已经退出了这个莫名其妙把你卷入其中的考试,你的人生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场无穷无尽的欣喜和冒险之旅,是一件不断在成长中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其次,你还要意识到永远有你没有看到的东西,在后现代叙事疗法里,我们管这些你没有看到的东西,叫做支线故事,或者例外故事。什么意思呢?此刻你用来描述自己生命的故事,叫做主线故事。如果你把自己的生命当成是一部电影,那么故事的主题就是你的主线故事。比如你给故事起了个名字,叫我作为loser的一生,那你会想到的故事,可能都是关于你失败了,没做好,或者没有被认可的故事。


在一次对话中,来访者跟我说到她觉得自己经常回避和压抑自己的情绪,她跟我讲的所有故事,都是她如何压抑和回避情绪的事情,这些事件就构成了她此刻生命故事的主线。


那么什么叫支线故事呢?支线故事指的是那些没有被我们看到的故事,或者说因为不符合我们当下的故事主题,而被我们忽略了的故事。而往往是这些被我们搁置在一边的故事,会带来我们生命中新的可能性。回到上面来访者的故事中。随着我们对话的深入,我们发现,在遇到困境时,她的乐观和淡定渐渐成了她的“人设”,别人都觉得她就应该开心。至此,我们还是在主线故事中散步,她还是觉得自己压抑和回避了情绪。后来,我们渐渐发现,原来,面对一件事情应该有什么情绪,应该立刻去处理和释放这些情绪,这些想法都来源于主流文化。她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可能本来就没有主流文化“规定”的那些情绪反应,并且我们还发现,其实有些情绪根本不需要被处理。


甚至我们也在这个过程里发现,其实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这些情绪,做了很多很多努力和尝试,并不是像她开始想的那般压抑和逃避。所有的这些,都是她的支线故事,是跟主线故事的主题不符的故事,却是她故事里“真实”的一部分。每件事情都有近乎无数种复杂的面相,我们,由于自己思维视野和视角的局限,很难能够看到每一个面向。一般人看到了一个故事版本,就以为自己已经“掌握真理”了。而这些有近乎无数可能版本的故事,又跟我们的当下情境,有很多种不同的连接方式,进而可以创造出很多种不同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看到从前没有看到的那些支线故事,我们的过去,就在这个过程里被我们改写了。


最后呢,尝试着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不同和变化上,把注意力放在整个过程中,而不仅仅是结果上。在我听过的很多故事中,我经常感受到的,是我们似乎被过去的某个故事版本或者某种叙事“冻住”了,仿佛时间就停在了那里,十年如一日。比如我们在讲某个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故事时,每次我们的讲述都没有任何变化,每次讲起来都充满愤怒和委屈,这个故事,很多很多年里都没有任何变化。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是受害者,是父母霸权和忽视的牺牲品。


当然,就像上面我提到的,没有哪个故事版本是唯一正确的,每个故事站在讲故事的人当时的视角里,都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可能要反思,一个没有变化的故事,到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如果这些年我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被父母霸权压制的无助的孩子,那我是否很难意识到,其实我的生命是有自主权的,我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父母的霸权?长大成人之后的你,跟小时候的你,在与父母相处时,有什么不同?你和父母的关系,在这些年的相处中,渐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因为你跟人的关系一直在发生变化,你也一直在发生变化,所以,当你不断回望过去时,总能看到,其实任何一个故事都并没有终点。就像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的,我们的人生,是开始和开始和开始。可能在我们讲故事的时候,会有所谓的开始和结束,但回归到日常生活的时候,当下每个结束的故事,又都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比如一段关系的结束可能是另一段关系的开始;一次激烈争吵的结束可能是一个自我反思过程的开始;退休即是一个职业生涯的结束,也是另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一个职业生涯的开始……任何一个所谓的挫折,失败,丧失或者创伤,它们都并不是故事的终点,它们永远都只是起点,都是过程的一个部分而已。但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某个所谓的结果或者结局上,就像好莱坞浪漫电影里,我们看到两个陌生人彼此相识,互相吸引,经过一系列误解,阻碍和艰难终于走到了一起,然后我们觉得这就是happy-ending了,但在现实生活中,电影里的ending,通常只是两个人关系的开始而已。所以,我们的生命其实一直在过程里,每个你认为是结局的地方,其实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也经常会问来访者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是你关系(或者你这份工作)的结束,那它是什么的开始呢?所以你跟父母的关系,并没有一个终点,你和他们的关系一直在变化之中,他们在变化,你也在变化,甚至在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你们的关系还在不断有新的生成和演化。比如在心理剧里,很多人都会想要处理跟父母的爱恨情仇。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个人挑选了现场的一位团体参与者来演自己的母亲,然后把他内心和母亲的对话,外化出来,在心理剧里,通过他和这位扮演他母亲的人的对话,来继续进行那些从前没有来得及对话的部分。


有人可能会对母亲说:“我5岁那年,在家里睡觉,醒来之后被你反锁在家里的时候,特别害怕,从此我都非常害怕别人抛弃我。”,而这是被外化的母亲说:“对不起,孩子,当时我太年轻了,不懂得照顾你,并且那天老板对我发火,我怕丢了工作养不起你,就急急忙忙走了,走的时候怕你哭闹不让我走,就没有告诉你,自己悄悄走了,真的对不起,孩子。”或许从此,当他再想到这个事情的时候,这个新的对话就会成为过往故事里的一部分。当然你可能会想:我又没参加过心理剧,在亲人或者伴侣已经离世的情况下,还怎么让过去的关系发生变化呢?其实离世的亲人或者爱人,仍旧继续跟我们有内部对话,他们的声音转化成了我们在内心跟自己对话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跟他们的关系,哪怕是在他们已经离开的情况下,仍旧是一个开始,仍旧在过程中。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中,而不仅仅是结果时,我们就能重新看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改变,差异,和变化。


你可能一直在做着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并且在各种错中复杂的因素影响下,你在那里工作了整整7年,你埋怨自己怎么就离不开这份讨厌的工作,你觉得自己没有勇气,觉得自己浪费了生命。但这份工作里,除了工资,你真的没有任何收获吗?你说自己没有勇气离开,但你没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里,越来越有勇气表达自己想要的了吗?与其说你没有变化,不如说你在积攒离开的力量与实力,所以当你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你没有离开”这个结果时你的故事和过去,便发生了变化。



好了,下面让我们来对今天的内容做一个总结:


第一,过去不仅可以改变,并且还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的自我认同的,因此,每当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视角或者新的描述方式来讲述过往的故事时,过去就发生了变化。而当我们把新发生的故事和过往生命地图中的点连接起来时,过去事件的意义也有了新的变化。


第二,我们可以不断重新创造我们的过去,开启当下和未来生命中新的可能。为了能够创造这种过去,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每个我们自我叙事的版本,都是有局限的。没有哪个叙事版本,会构成我们自我的“唯一真相”或者“唯一可能”;其次,我们要意识到,每个主线故事的背后,都有我们没有看到的支线故事,意识到在主线故事里,我们在用怎样的视角去描述这个故事,这个视角又是怎么来的,那些没有被我们看到的支线故事,又需要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有怎样的好奇。最后,尝试着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去看到过程里细小的改变和不同。我们的生命是开始和开始和开始,没有什么是板上定钉的,一切都在过程中流动,过去不是一个死的东西,而是一个随着当下的开始不断被重新创造的东西。




愿你不会被过去绑架,不断用勇气去创造那些,给现在和未来带来更多可能性的过去!


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在刚刚的过程里,你跟自己有了怎样的对话?哪些地方会触动到你,具体是什么触动到了你?你跟自己的对话中,哪些启发可以被你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实践?哪些又跟你当下的困境或者难题有连接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刘双阳,我们下次分享再见!






精选用户评论
  • 听友297526682

    这不是阿德勒心理学吗?

其他用户评论
  • 一切都是有益于我们的

    为你点赞,你很棒,是我们的榜样,谢谢

  • 岂可卿

    想知道老师是怎么从土木研究生转换到心理的。我在建筑学院,几乎每天都能够意识到自己厌恶这个专业。一方面觉得因为不喜欢就不去学像个借口,另一方面真的身心抗拒。我甚至想过退学重新高考,但是父母强烈反对,他们让我撑过这几年,混个毕业证就好,可我觉得很痛苦。

  • 听友414005808

    8.我们的人生,是开始和开始和开始。可能在我们讲故事的时候,会有所谓的开始和结束,但回归到日常生活的时候,当下每个结束的故事,又都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9.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中,而不仅仅是结果时,我们就能重新看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改变,差异,和变化。

  • 听友414005808

    7.每件事情都有近乎无数种复杂的面相,我们,由于自己思维、视野和视角的局限,很难能够看到每一个面向。一般人看到了一个故事版本,就以为自己已经“掌握真理”了。而这些有近乎无数可能版本的故事,又跟我们的当下情境,有很多种不同的连接方式,进而可以创造出很多种不同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看到从前没有看到的那些支线故事,我们的过去,就在这个过程里被我们改写了。

  • 听友414005808

    6.那么什么叫支线故事呢?支线故事指的是那些没有被我们看到的故事,或者说因为不符合我们当下的故事主题,而被我们忽略了的故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