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三大白噪音:媒体、消费和技术,是如何摧毁人们的生活的?
微信【xmly1919】备注“听书”,限时免费加入【喜马讲书官方微信交流群】有优质伙伴共同交流,独家福利资源共享!
听书笔记
小说的主人公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男主人公格拉迪尼是大学教授。女主人公芭比特是位家庭主妇。他们生活富足,却总是害怕死亡,仿佛在哪里都能看到死亡的影子,妻二人经常讨论“谁会先死”的问题。因此,这本书又被称为“美国死亡之书”。
格拉迪尼一家害怕死亡,但他们身边却有人主动去挑战死亡。奥列斯有一间装满了蛇的玻璃房,每天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在里面呆尽可能长的时间,从而打破世界纪录。和蛇共处一室,确实很有可能会死。那么奥列斯为了避免死亡,就要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不断的训练,死亡的可能性就会逐渐减小。这个过程,就是故意面对死亡的过程。
有一天,小镇的上空被一团浓密的黑烟所笼罩。为了安全起见,政府宣布封闭了州际公路。后来空袭警报响起,居民们都要迅速离开家,撤离到政府划定的安全区域。在驱车前往规定的安全地带途中,格拉迪尼下车加了一次油。就是这短短的两分半的暴露,使他的血液里融进了烟雾中的有害物质。这种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目前还不清楚,只知道它会在人体内停留三十年。
于是格拉迪尼就这样被判了缓期死刑,这次暴露可能随时将他带向死亡。
同时,芭比特一直在偷偷服用一种药物“戴乐儿”,是尚处在试验阶段的一个科技产品,可以从生理上遏制人对死亡的恐惧。为了获得药片,芭比特向项目经理出卖了身体。这也使格拉迪尼怒不可遏,想找到经理复仇。
在复仇过成功,他也不幸中弹,从而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死亡。此时,格拉迪尼突然意识到生的可贵,也意识到夺人性命的荒谬。于是他改变了主意,抱起项目经理,把他带到了医院。他们分别象征了美国当代社会的三个方面:技术给社会带来的混乱,媒体对人们认知的混淆,消费带来的无用的慰藉。
技术:
“技术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往轻里说,是令人沮丧;往重里说,是危险至极。”人们的思维已经局限在使用科学技术之中:技术产生的问题,依然要用技术来解决。
人们是如此地迷信技术,以至于美国哲学家大卫•格里芬说,“科学已经成为了新的撒旦”。
媒体:
“世上只有两个地方,他们生活的地方和电视机里给他们看的地方。”这就是媒体的作用,它创造出了另一种现实,甚至有的时候,我们更容易相信媒体所展示的那个世界。
人们不知道什么样的反应更符合一般意义上大众的期待。换句话说,媒体的影响力已经覆盖了他们作为人类本该具备的感知能力。
人们放弃了本身的感知能力,却痴迷于报道和故事。
消费:
美国新历史主义学者伦特里契亚认为,在当下的美国,人们的生活中有两个典型的场景:一个是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另一个就是在超市购物。媒体创造出欲望,而消费行为则是为了满足这些欲望。小说里,默里教授说:购物仿佛一场宗教仪式,超市就是抚慰人们灵魂的教堂。
科学技术无孔不入,大众媒体混淆视听,消费主义甚嚣尘上,是作者集中笔墨批判的现代社会的三个方面。它们就像是生活当中的背景音一样,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都一直在那里,不停地响着。
而这种不停地响着的背景音,就是当代社会的“白噪音”。
在本书中,白噪音的内涵远不远不止科技媒体和消费,人对死亡的恐惧,也是一种始终无法摆脱的白噪音。
小说读起来,也和当代美国社会的特点一致,那就是,碎片化和无逻辑。
小说共有四十节内容,每一节故事之间,情节联系非常松散,时间上虽然存在先后顺序,但也并不连贯。在按部就班的讲述当中,经常有电视和收音机里的节目直接跳进来。
被广告打断,被商品包围,被技术裹挟,被死亡困扰。德里罗在书中,复制了一种后现代生活中噪音不断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了恐惧的来源,也看见了危机所在。
译者,外国文学研究员
播音 | 沈怡育
策划编辑 | 刘雪聪
被广告打断,被商品包围,被技术裹挟,被死亡困扰。德里罗在书中,复制了一种后现代生活中噪音不断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了恐惧的来源,也看见了危机所在。
看书名,以为是说的自然噪音,帮助睡眠的那种,心想大概是生理学或健康类的书,结果是小说。 这里的白噪音说的是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科技,媒体,消费等等。这些无处不在,但又不强烈,无法摆脱的事物。 科技和媒体这些权威控制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不去独立思考。它们塑造了我们“应该做的”,并制造了我们的焦虑。拼命学习、购物或是纵欲都不能缓解焦虑,因为它们本来就不存在。当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确实需要信仰,需要权威,但不能盲目崇拜。完全寄托于此,只会变成别人的傀儡,我们需要自己去找答案和真相。
为什么害怕死亡,西方人似乎是better dead than no fun。中国才好死不如赖活着啊!奇怪
作者就是无病呻吟
被广告打断,被商品包围,被技术裹挟,被死亡困扰,这就是一种后现代生活中的白噪音。
人在白噪声中可以入睡,却会被绝对安静中水的嘀嗒声吵醒。白噪声使人变得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行尸走肉一般,而失去了对生活的热忱和生命意义的好奇与追索。失去色彩的生命,陷入精神上的一片嘈杂,再也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尽量守住自己精神世界的门,隔绝噪音,如苏格拉底般回归理性和克制,给自己留一片宁静的内心空间,让思绪慢慢伸展徜徉,生发出拈花微笑一样的美好感悟。唯有保留对美好的敏锐感知,才能于死亡的寂暗中寻见那光,然后,努力的向死而生。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了,精神层面却更加脆弱。解决之道,应该是学习、修行。不仅要看淡名利地位,还要看淡生死。科学技术、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有利有弊,关键还是看自己。无孔不入、混淆视听、甚嚣尘上是它的一个部分,认识世界、构建关系、改善生活,也会是它的一个部分。什么都在变,人性不变,不能随便什么都怪环境。
信息大爆炸时代,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都只关心某一面,或者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那一面,人们总渴望被认可,有时候我们看似有主见,也只不过是舆论导向罢了,这又是一种悲哀,唯有清醒,方可自知
总感觉我们缺少这样深刻思考的作家
“科学技术无孔不入,大众媒体混淆视听,消费主义甚嚣尘上,是作者集中笔墨批判的现代社会的三个方面。它们就像是生活当中的背景音一样,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都一直在那里,不停地响着。”总结得如此精辟。突然想起了塔莎奶奶,她的心态和生活状态让人敬佩,她是生活在喧嚣尘世之外的极简主义者。这样的人热爱生活,尊重生命,也不会恐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