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7 | 如何摆脱虚妄幻化

圆觉经7 | 如何摆脱虚妄幻化

00:00
18:43

73-圆觉经7 如何摆脱虚妄幻化



知识点



1、虚幻:




佛语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一切皆空”。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的事物都是虚幻的,没有实质的存在。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分子组成的,而这些分子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现象。 其次,佛教中还有一句话叫做“无常是生命的本质”。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变化,放下执念,不要固执于某个事物或状态,而是要随顺自然的变化,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此外,佛教中还有一句话叫做“放下执念,得到自在”。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放下对事物的执着和執著,不要为了追求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而过度追求,而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在,追求内心的真正满足。 最后,佛教中还有一句话叫做“善用眼前人,莫待无人时”。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人和事,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而是要善待身边的人,珍惜他们的存在,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佛教中的这些佛语都是非常深刻而有意义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摆脱烦恼和困扰,走向内心的真正满足。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思考和领悟,将这些佛语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以达到更高层次的修行和境界。




2、散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 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1]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3、诗歌: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1]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因为我们知道,圆觉经每一章都是分长行和寄送两个部分,寄送就是佛经的一种特殊的一种文字格式,在圆觉经里边都是五字一句,像诗歌一样的排列的方式,在最后每一章的最后进行总结,用寄送来进行总结,并且便于大家的记忆。


2、前面的散文部分,佛经的一般的称呼为长行,就像散文的部分,很多朋友在阅读佛经的时候,读到寄送的时候会碰到一些困难,觉得并不是很好理解。确实如此,寄送只不过是排列整齐,像我们比较习惯的这种汉语的诗歌一样排列,但是它的语法什么的和我们的诗歌是完全不一样,并不好读,反而是长行的部分,也就是散文的部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那么在办以一些讲解或者著书注解了,我们反而还比较好理解。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中,今天咱们再接着一起诵读佛教十三经之圆觉经。这一讲要讲的是第二章,也就是普贤菩萨章。这一章内容非常重要,因为在这一章里边,主要是佛陀向普贤菩萨以及与会的听众们开示缘绝境界的修行方便。它的要义是什么呢?要以使远离一切,换望境界,知患即离,离患即觉。那么在咱们一起讲读这一章之前,我想和在讲第一章的时候,也就是文殊菩萨那一章的时候,略微做一些调整,进行一种新的尝试。什么调整和尝试?因为我们知道,圆觉经每一章都是分长行和寄送两个部分,寄送就是佛经的一种特殊的一种文字格式,在圆觉经里边都是五字一句,像诗歌一样的排列的方式,在最后每一章的最后进行总结,用寄送来进行总结,并且便于大家的记忆。前面的散文部分,佛经的一般的称呼为长行,就像散文的部分,很多朋友在阅读佛经的时候,读到寄送的时候会碰到一些困难,觉得并不是很好理解。确实如此,寄送只不过是排列整齐,像我们比较习惯的这种汉语的诗歌一样排列,但是它的语法什么的和我们的诗歌是完全不一样,并不好读,反而是长行的部分,也就是散文的部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那么在办以一些讲解或者著书注解了,我们反而还比较好理解。

在讲第一章文殊菩萨章的时候,咱们因为是先讲了长行的部分,散文的部分,所以到寄送的部分,我就为各位朋友诵读了一遍,没有进行讲解。但是我相信很多朋友在听的时候,实际上对他的文艺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在讲第二章谱贤菩萨章的时候,我们倒过来,我先把最后的寄送为您读一遍。那么第二章普贤菩萨章的寄送是这样的,普贤汝当之。一切诸生,无死化无名,皆从侏儒来源。决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一空而有象空。花若覆灭,虚空本不动,浣虫朱绝生,幻灭绝缘满。决心不动,骨落。比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长音远离患珠,患西接离,如墓中生火,木镜火环灭绝者,无剑次,方便议炉石。

我先不讲解,我估计很多朋友听众朋友听了以后可能真的是半头污水,是,起码咱们不说一头雾水。不管,咱们先放一放,咱们先讲前面的长行,那么前面的长行的部分有很多是重复的,也就是每一张都差不多的一些套话,咱们为了节约篇幅,就不再进行讲解了。第二章普贤菩萨张是这样,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既从坐起顶礼佛族,又闹山渣,长跪插手。而白佛言大悲是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即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成者,闻此缘绝,亲近境界,云何修行?前面的这个套话跟第一章是一样的,我们就不讲解了,这里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叫修行?怎么样来修行?接下来普贤菩萨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非常好,实际上是很多对佛法感兴趣的听众朋友,或者对佛学比较亲近的听众朋友心里都有的一种疑惑。

普贤菩萨就问世尊,若比众生之如患者,身心亦患云,何以患还休与患?若诸焕姓,一切尽免,则无有心,谁为修行?这问题问的什么意思?说世尊,如果众生知道一切都是宦忘的,都是虚妄的、虚幻的,而不是真实的,身心也是幻化的,也是幻忘的,那么为什么?或者怎么样去用幻望的身心来休息宦忘的行为?你看这个问题问的多好,而如果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都是虚妄的,那么连人的身心也是虚妄的,那么既然连人的身心是虚妄的,你怎么修行?你看,这问题问的实际上是很尖锐的,若诸焕姓一切镜面,则无有心谁为修行?如果一切的所有的这种幻法都灭尽了,而你都排除掉了,那也就没有心了。

那么修行的主体是什么?靠哪个主体来修行?谁来修行?云和夫说修行如幻,那你怎么还说修行如幻?就如幻修行,或者说怎么来说落诸众生本不修行,与生死中长居幻化成不了之。卢焕境界,令妄想心云和解脱。如果众生不修行,他本来就在这种生死幻化中,他们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幻忘的。那么又怎样才能使这种虚妄心或者妄想型得到解脱?愿为漠视一切,终生作何方便?见此休息,令朱终生用力助缓。那么希望恭请佛陀能够为末世的众生能够开示一些方便法门,能够怎样方便修行,如何渐次修习,令得众生能够永远地摆脱,永远的超脱,永远的消除各种换望。你看这是不是我们心目当中也会有的疑问?普贤菩萨提出来了,做事于以五体投地,如是三请,重而复始。这一句也是每一章都一样的,而是世尊告谱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休息。菩萨如换三妹,方便见刺,令诸众生得篱茱唤,如今替听,当为汝说十。普贤菩萨奉教欢喜集中,大众漠然而听。

这一段里边,佛陀提出了修习菩萨如幻三美,三妹,就是镇定一种入定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定界这么一种状态。如幻三妹就是你这种镇定是能够让你认识到世间万法一概如幻,能够让你认识到这种道理的这种阵地。那么佛陀这里提到了,那么佛陀说,我为你们开始。

什么叫撸换三妹?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源绝妙性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患心还以患灭。诸患尽灭,绝心不动。医患说绝,一名为患。若说有觉,犹未离。患说无觉者,亦夫如是事故幻灭,明微不动。佛陀开始。怎么来回答普贤这个问题?佛陀说,善男子,一切众生的种种的这种幻望,都能够依照或者顺着如来源绝真心而生出你这种幻望的现象,这种幻化的现象都可以依着如来源绝妙心深处。就好比空花,空中的花,它是从空中生出的,当然了,空花空中的话,当然是从空中生出的,那么幻花虽灭,你后来发现这是一个幻望的,这是一个幻化的话,它当然就消灭了,消失了,然而空性并没有改变,你看这个很妙,空花从空中而生,那么这个空花虽然消失了,但是空不换,它没有消失,还在那里的众生欢心,那么众生的这种欢心,幻化的心,幻望的心,你还是根据这种幻化的身心来修行,才能得以消灭。

这些幻化的事物都灭除了,这些幻忘的事情都灭除了,而你的决心觉悟心并没有动过,医患来说觉,那就不是真的觉悟,你如果谁顺着幻话来说觉悟,那当然你这觉就不是真正的觉吗?不是究竟的觉吗?如果说有决,你如果说有一种心叫决心,有一种心,或者你说决这个东西实在的,那么你还没有脱离换网,因为什么东西都是虚妄的,对吧?如果你非要执着于有这个绝,或者觉得心存在,那么你还没有离忘罹患,你还没有脱离患枉。但是如果说无觉,就是如果说没有觉,或者没有决心觉悟之心,那么你同样也没有离婚。

前面在第一章讲到的这个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们在讲第一章的时候,讲文殊菩萨当时候为您讲到过这个是什么?其实大家想到在第一章中我为您提到的四个字叫有无惧浅,对吧?在第一章文殊菩萨章的时候,有这四个字,经文有无俱减,有和无,你都不能执着,都要把它排遣掉。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尽管宦忘的信象全部灭尽,全部消失了。然而真正的决心是不动的,觉悟之心是不动的。

佛陀接着又开始。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有坚持此远离心。故心如患者,亦夫远离。为患亦夫远离。离,远离患义父远离得无所离。既除珠患,比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径,灰飞烟灭。以患修患,亦夫如是。诸患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患即离,不做方便。离患既绝,亦无见。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诛患。

佛陀开世道,所有的菩萨和末法时代、末世的众生都应当远离,一切虚幻,一切虚妄,一切幻化,因为存有了这种坚持远离虚妄的心,大家如果有这么一种心的话,而你要认识到,即使是这种远离性,也是患,也应当远离。而远离患心的心,同样也是坏,也应当远离。换心的心还是坏,也应当远离。到一个什么境界才是究竟得无所离,既出所患,到了你没有什么要远离的,没有什么要摆脱的时候,所有的虚妄你就出尽了。

佛陀在这里用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比喻,就好比钻木取火,是拿一根木棒在一块木块上高速旋转,产生热量,然后取火,对吧?转木取火,大家都知道,火出木进,你把火转出来了,火燃烧起来了,木头不就烧掉了吗?灰飞烟灭,火出来了,木头就没了。以换修,换亦夫,如是以患修患,就好比是钻木取火。但是我们一定要警惕,尽管种种这种幻化虚妄已经灭尽,但还不是彻底的断命。真正的一个修行的方法应该怎么样?知患即离,不做方便,离患即觉亦无。见此离开了虚妄幻化的念头就是觉悟,没有渐进的觉悟,知道幻化虚妄,你一旦知道,就要马上远离,不需要用任何方便。这里的方便是指权移方法,一时的方便,大家行个方便,就这个意思,你要马上远离,不必考虑有什么方便。而离开了这些妄念,你就是觉悟,所以也没有渐进的觉悟。

所以这一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因为这句经文或者类似的经济,让很多的高僧,很多大德认定袁绝经和禅宗思想,特别是禅宗里边的顿悟这一门有密切的关联,一切菩萨及末世终生,照这样来修行,才能够永远的超离出,永远的摆脱种种虚妄幻化。第二章的长行部分,我就为您讲说到这里,大家回过头去再想一想,或者再听一听我为您前面念诵过的寄送的部分,是不是不用再进行解释,大家大致上也可以了解他的意思了。好,今天这一讲就先为您讲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再接着一起诵读佛教十三经之《圆觉经》。这一讲要讲的是第二章,也就是普贤菩萨章。


这一章内容非常重要,因为在这一章里边,主要是佛陀,向普贤菩萨,以及与会的听众们开示圆觉境界的修行方便。它的要义是什么呢?要义是远离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那么在咱们一起讲读这一章之前,我想和在讲第一章的时候,也就是文殊菩萨那一章的时候,略微做一些调整,进行一种新的尝试。什么调整和尝试呢?


因为我们知道《圆觉经》每一章,都是分长行和偈颂两个部分。偈颂,就是佛经的一种特殊的一种文字格式。在《圆觉经》里边,都是五字一句、五字一句,像诗歌一样的排列的方式。在最后,每一章的最后,进行总结,用偈颂来进行总结,并且便于大家的记忆。


前面的散文部分,佛经的一般的称呼为长行,就是它散文的部分。很多朋友在阅读佛经的时候,读到偈颂的时候,会碰到一些困难,觉得并不是很好理解,确实如此。


偈颂只不过是排列整齐,像我们比较习惯的这种汉语的诗歌一样排列。但是它的语法什么的,和我们的诗歌是完全不一样的,并不好读。反而是长行的部分,也就是散文的部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那么再伴以一些讲解或者注疏、注解了,我们反而还比较好理解。


在讲第一章,文殊菩萨章的时候,咱们因为是先讲了长行的部分、散文的部分,所以到偈颂的部分,我就为各位朋友诵读了一遍,没有进行讲解。但是我相信,很多朋友在听的时候,实际上对它的文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在讲第二章普贤菩萨章的时候,我们倒过来,我先把最后的偈颂为您读一遍。


那么第二章普贤菩萨章的偈颂是这样的: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我先不讲解,我估计很多朋友听众朋友听了以后,可能真的是半头雾水是起码的,咱们不说一头雾水,不管,咱们先放一放,咱们先讲前面的长行。那么前面的长行的部分,有很多是重复的,也就是每一章都差不多的一些套话,咱们为了节约篇幅,就不再进行讲解了。


第二章,普贤菩萨章是这样的: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前面的这个套话,跟第一章是一样的,我们就不讲解了。这里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叫修行?怎么样来修行?接下来,普贤菩萨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非常好,实际上是很多对佛法感兴趣的听众朋友,或者对佛学比较亲近的听众朋友,心里都有的一种疑惑。


普贤菩萨就问:“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你看,这问题问的什么意思呢?


说世尊啊,如果众生知道,一切都是幻妄的,都是虚妄的、虚幻的,而不是真实的,身心也是幻化的,也是幻妄的。那么,为什么,或者怎么样,去用幻妄的身心来修习幻妄的行为呢?


你看,这个问题问的多好!如果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都是虚妄的,那么连人的身心也是虚妄的。那么既然连人的身心是虚妄的,你怎么修行啊?你看这问题问的,实际上是很尖锐的。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如果,一切的、所有的这种幻法,都灭尽了,你都排除掉了,那也就没有心了。没有心了,那么修行的主体是什么?靠哪个主体来修行,谁来修行啊?“云何复说修行如幻。”那你怎么还说,修行如幻呢,就如幻修行了,或者说。怎么来说呢?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如果众生不修行,他本来就在这种生死幻化中,他们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幻妄的,那么,又怎,又怎样才能使这种虚妄心或者妄想心得到解脱呢?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那么希望恭请佛陀,能够为末世的众生,能够开示一些方便法门。能够怎样方便修行,如何渐次修行,令得众生能够永远的摆脱、永远的超脱、永远地消除各种幻妄。


你看,这是不是我们心目当中也会有的疑问啊,普贤菩萨提出来了。“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一句也是每一章都一样的。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一段里边,佛陀提出了休习菩萨如幻三昧。三昧就是正定,一种入定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定界,这么一种状态。如幻三昧,就是你这种正定,是能够让你认识到世间万法,一概如幻,能够让你认识到这种道理的,这种正定。那么佛陀这里提到了,那么佛陀说,我为你们开示,什么叫如幻三昧。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佛陀开示,怎么开示,怎么来回答普贤这个问题?佛陀说,善男子,一切众生的种种的这种幻妄,都能够依照或者顺着如来圆觉真心而生出。你这种幻妄的现象,这种幻化的现象,都可以依着如来圆觉妙心生出。


就好比空花,空中的花,它是从空中生出的,当然了空花嘛,空中的花,当然是从空中生出的。那么幻花虽灭,你后来发现这是一个幻妄,这是一个幻化的花,它当然就消灭了、消失了,然而空性并没有改变。


你看,这个很妙哦。空花,从空中而生。那么这个空花虽然消失了,但是空,不坏,它没有消失,还在那里的。众生幻心,那么众生的这种幻心,幻化的心,幻妄的心,你还是根据这种幻化的身心来修行,才能得以消灭。


这些幻化的事物,都灭除了,这些幻妄的事情,都灭除了。而你的觉心,觉悟心并没有动过。依幻来说觉,那就不是真的觉悟。你如果随顺着幻化来说觉悟,当然你这觉就不是真正的觉嘛,不是究竟的觉。


如果说有觉,你如果说有一种心叫觉,觉心,有一种心,或者你说觉这个东西实在的,那么你还没有脱离幻妄,因为什么东西都是虚妄的,对吧?如果你非要执着于有这个觉,或者觉的心存在,那么你还没有离妄、离幻,你还没有脱离幻妄。但是呢,如果说无觉,就是如果说没有觉,或者没有觉心,觉悟之心,那么你同样也没有离幻。


前面在第一章,讲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们在讲第一章的时候,讲文殊菩萨的时候为您讲到过,这个是什么?其实大家想到在第一章中我为您提到的四个字叫“有无俱遣”,对吧?在第一章,文殊菩萨章的时候,有这四个字,叫“有无俱遣”。


有和无,你都不能执著,都要把它排遣掉,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尽管幻妄的心相全部灭尽,全部消失了,然而真正的觉心是不动的,觉悟之心是不动的。


佛陀接着又开示: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佛陀开示道,所有的菩萨和末法时代末世的众生,都应当远离一切虚幻,一切虚妄,一切幻化。因为存有了这种坚持远离虚妄的心,大家如果有这么一种心的话,而你要认识到,即使是这种远离心,也是幻,也应当远离。


而远离幻心的心,同样也是幻,也应当远离。远离幻心的心,还是幻,也应当远离。到一个什么境界,才是究竟呢?“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到了你没有什么要远离的,没有什么要摆脱的时候,所有的虚妄你就除尽了。


佛陀在这里用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比喻,就好比钻木取火。钻木取火是拿一根木棒,在一块木块上,高速旋转产生热量,然后取火,对吧?钻木取火,大家都知道。


火出木尽,你把火钻出来了,火燃烧起来了,木头不就烧掉了,灰飞烟灭。火出来了,木头就没了。以幻修幻,亦复如是。以幻修幻,就好比是钻木取火。


但是,我们一定要警惕,尽管种种这种幻化虚妄,已经灭尽,但还不是彻底的断灭。真正的一个修行的方法应该怎么样呢?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离开了虚妄幻化的念头,就是觉悟,没有渐进的觉悟。知道幻化虚妄,你一旦知道就要马上远离,不需要用任何方便。这里的方便是指权宜方法,一时的方便,大家行个方便,就这个意思。你要马上远离,不必考虑有什么方便。而离开了这些妄念,你就是觉悟,所以呢,也没有渐进的觉悟。

 
所以这一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因为这句经文或者类似的经义,让很多的高僧,很多大德认定,《圆觉经》和禅宗思想,特别是禅宗里边的顿悟这一门,有密切的关联。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照这样来修行,才能够永远地超离出、永远的摆脱种种虚妄、幻化。


第二章的长行部分,我就为您讲说到这里。大家回过头去再想一想,或者再听一听,我为您前面念诵过的偈颂的部分,是不是不用再进行解释,大家大致上也可以了解它的意思了。


好,今天这一讲就先为您讲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神交智者

    远离幻心的心,同样也是幻,也应当远离。远离幻心的 心, 还是幻,也应当远离。到 一个什么境界,才是究竟呢?“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到了你没有什么要远离的,没有什么要摆脱的时候,所有的虚妄你就除尽了。 执“空”也是执,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1860093uqyp

    失望,只是讲了每部经的概述,而我想听的是经的内容讲解,想听佛教故事的可以进来

    晓阳_j9 回复 @1860093uqyp: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苹果冰化了

    半头雾水,好喜欢钱老师的幽默

  • 十方天黑

    又说篇幅有限?就一个先后秩序的调整,用了4分钟???太能磨时间了!!!听众又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

  • 最后的虹化

    过瘾,加油💪!

  • 天雨蓝若

    一头雾水

    瑕不掩瑜369 回复 @Nland_cn: 能听懂佛经,是需要功德为前提的! 福报只是福德报应,而功德必须要持戒,但功德里包含福报,而福报里豪无功德!所以,说有福报就能听懂佛经,还是空幻两花。还是为你点赞不变

  • 苹果冰化了

    佛祖与普贤的答问,包含三个假设,一是万物包含空性,二是幻妄而成之人拥有觉悟空性的能力或可能性,即众生皆能成佛,三是也存在通过幻妄之身踏入空性之地的路径或方法,已被佛祖亲身验证,后世亦有菩萨大德高僧不断验证之

  • 毛毛_baw

    讲得太好了

  • 1893047zyvp

    听君一席话,就是一席话。解读的不够深刻。

  • 大树先生_cr

    那因缘,缘起学说是否是幻呢?

    听友251982740 回复 @大树先生_cr: “缘起”是从世俗谛的层面说的,从胜义谛层面,“缘起”也是“没有的” 可以去了解下中观,其中讲的很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