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讲了生孩子的那点儿事儿。我们讲了产科的来龙去脉,从被排除在医学之外到被医学纳入,这个过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繁衍的认知过程和干预过程。当然也有听众留言,说自己听着这个过程都觉得疼。是啊,当母亲的真是不容易啊。这次的内容,不至于那么疼。但是还是跟生孩子有关系。不过这事儿说来话长。容我慢慢梳理清楚来龙去脉。
巴黎和维也纳
法国经历了一场疾风暴雨式的大革命,整个政府机构大换血,社会风气也和以前不太一样了。过去医学机构总是挂个皇家的前缀。现在用不着了,皇上路易十六被拉出去咔嚓了。旧的医学院也都关门了,新的,倡导自由的医学协会开始兴起。
所以法国的医学水平也在突飞猛进,法国接替意大利,成了解剖病理学的沃土。巴黎成了欧陆的医学中心之一,另外一个能和巴黎平起平坐的医学中心是维也纳,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也是能人辈出。
医学是个庞大的体系,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内部也在不断的细分出很多的学科。人死了,那他是怎么死的?得了什么病?到底身体发生了那些变化?作为医生,当然是要搞清楚的。当时流行的瘟疫给医院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也提供了大量做尸体解剖的机会。很多医生白天给病人看病,晚上还要解剖尸体做研究。
当时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的海恩已经把温度表引入了医学领域。他第一个意识到,温度是疾病和健康的宝贵标志。温度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可以精确测量的生理指标。其他能测量的生理指标也就是心跳脉搏,要么就是听听你的声音,肚子里的声音,胸腔的声音。
对于死人你可以毫无顾忌的打开身体仔细检查。但是对于活人,你该怎么办呢?你总不能把活人的胸腔打开看看吧。要想了解活人身体内部的事儿,不能靠眼睛,只能靠耳朵。有人写了一本小册子,专门讲了如何靠耳朵来诊断病情,别看这本书不厚,但是在医学史上却非常的重要。
这本书的作者叫奥恩布鲁格,他也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过,1752 年毕业了。先去一家西班牙医院工作了几年,后来成为主任医师,又干了几年以后,他独立开业了。医学院的毕业生差不多都是这么过来的。
这位奥恩布鲁格的父亲是个客栈老板,客栈里有好多大酒桶。到底这些酒桶还剩下多少酒呢?他老爸拿手指头敲一敲就知道了。空桶和装满酒的桶敲出来的声音不一样。他老爹甚至能轻松的判断水位线在何处。从小奥恩布鲁格对老爹的这个本事印象深刻。
后来,奥恩布鲁格解剖了很多病人的尸体,他发现很多死于胸部疾病的患者胸腔里有大量的液体,要么就是渗漏进胸腔的,要么就是脓液。但是在病人还活着的时候,医生根本就没办法知道病人肚子里的情况。别忘了,他在音乐上很有造诣。从小又看惯了他老爹敲酒桶。于是他就把这个办法移植到了人的身上。对啊,敲敲人体,听听发出的声音是空还是闷不就能判别胸腔里有没有积水了吗?就跟挑西瓜差不多道理嘛。
你不要以为这事儿就靠灵光乍现,Bingo!就搞定了。他还要做大量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他把水注入尸体的胸腔来做试验,看看能不能用敲击声音的不同来寻找水位线。他不断通过尸体解剖来验证他总结的方法。为了摸索出一套方法,找到声音的规律。奥恩布鲁格足足研究了 7 年,
1761 年,他写了一本书出版了,名字叫《新发明》,这本书只有 95 页。详细的描述了你该如何敲病人的肚子病人的胸,如何听声音。如何敲都是有规范的,敲起来没完,那是击鼓骂曹。这种诊断病情的方法叫做“叩诊法”。这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技术。
这本书在当时没有引起什么关注。他的老师和同学都没注意到这本小册子的价值。直到维也纳医学院的一位名师斯托尔发现了这本书,开始大力推广这种敲。他在自己的书里也提到了这种叩诊法。这一下叩诊法逐渐流传开了。1770年法国人把这本小册子翻译成了法文,但是流传不广。对推广叩诊法起作用最大的是科维萨特,他是拿破仑皇帝的御医,当然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力。叩诊法开始在法国流传。法国人曾经称赞叩诊法是““照亮胸部疾病的火炬”。
这位科维萨特不仅仅是推广了叩诊法,他还在病理学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而且,他还是一位名师,带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其中有个学生叫雷奈克,他23岁就获得了医学学生的最高荣誉。他是第一个使用黑色素瘤这个词的人,而且他还观察到了黑色素瘤的转移。
但是,虽然他年纪不大就初露锋芒,在学校里也是学霸,但是就业却很不顺利。他一直没能获得政府的聘用,只能当私人医生。一直到35岁才去一家医院就职。
1816 年,他去给一位年轻的贵族小姐看病,看着病人的姿势,恐怕是心脏出了问题。她眉头紧锁,手捂着胸口,十有八九是心口疼。雷奈克跟着老师学过叩诊法探查胸腔的情况,这是当时最好用的办法了。
无奈,这个办法在这位贵族小姐的身上失效了。为什么呢?这位贵族小姐太胖,肉太多。按理说用叩诊法需要用手指关节垫在患者身上,另一只手轻轻的敲。无奈怎么敲都跟敲在棉花上一样。手又不能下的太狠,否则就变成非礼了。真是难办啊!
叩诊法听声音是不需要耳朵贴上去的,因为声音比较大,只要环境安静就可以听见。但是现在叩诊法失效了,该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直接听诊法”。没错,医生们都是用耳朵贴在病人的身体上直接听的。
男女授受不亲啊,正面是不能碰的,只能听背面。过去的医生都是这么做的,也就是耳朵贴在女患者的后背上听,这总好得多了。偏巧,这位雷奈克脸皮太薄,他不好意思这么做。也难怪,所以他拖到 43 岁才结婚。
好在雷奈克想起早上路过卢浮宫门前的广场的时候,看见两个孩子拿着一根棍子在玩儿,一个孩子用耳朵顶着棍子的一头,另外一个孩子用大头针在另一头刮,声音通过棍子很清晰的传到了另外一端。雷奈克小时候也玩儿过这种把戏。他灵机一动,用纸卷成一个管子,用这个管子顶在病人的心脏部位,然后他用耳朵压到管子另一端,果然听到了清晰的心脏跳动的声音。甚至比直接用耳朵贴着后背听还要清楚。耳朵贴着后背,恐怕医生也不敢贴的太紧。现在那个管子捅过去,可以压的非常牢靠,声音传递效果很好。世界上第一支听诊器就此诞生。
雷奈克从此开始不断地改进听诊器,他发现木头管子效果很好。一端还有个喇叭口。为了便于携带,雷奈克把管子做成两截,可以分拆。这东西外号叫做医生手中的“长笛”。雷奈克也就被人尊称为“胸腔医学之父”。他甚至用听诊器分辨出了妈妈肚子里胎儿的心跳声。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当然,雷奈克还是要结合尸体解剖来印证自己的听诊法,听诊和叩诊逐渐成了当时的医生最常用的诊断方式之一。1855 年,纽约的乔治·凯曼用软管代替了硬管,从一个耳朵听改成了两个耳朵听。听诊器就此基本定型,当然,雷奈克那个时代还没有白大褂,白大褂是后来的事情。听诊器和后来的白大褂成了医生的典型的标志。
听诊器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医生们第一次获得了一种简单方便的诊断器械。而且也改善了医患关系,因为在当时,男医生占了绝大多数,给女性病人看病多有不便。现在有了听诊器,起码大家可以保存安全的距离了。听诊器也防止了接触性的传染病的传播。当时巴黎和维也纳都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医院。随着病人的集中,当时的医院不知不觉间成了传染病的一个集中之地,很多医生成了疾病传播的载体。起码听诊器避免了直接的接触,降低了传染病传播的可能性。
雷奈克在病理学方面也是有重要贡献的,他在研究酒瘾患者的肝脏的时候,发现了他们的肝脏上都有一个个富有光泽的疙瘩。这种症状后来被称为“雷奈克氏肝硬化”。他还研究过当时流行的结核病,在胸部疾病的研究方面成了权威。1819 年出版了一本书《间接听诊》,讲述如何利用听诊器来诊断疾病。但是他本人寿命不长。45 岁就去世了,遗产留给了他的侄子,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他亲手自作的世界上第一个木质听诊器........
如果对节目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现在可以加入《通俗医学史》的听众交流群。微信请加:18964830410,我在群里等着大家。
姓名:卡尔-冯-罗基坦斯基 生卒年:生于1804年2月19日,卒于1878年7月23日 生卒地:生于克尼格雷茨(今捷克和斯洛伐克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卒于奥地利维也纳。 学历:布拉格大学、维也纳大学 职业:医学家 主要成就:病例解剖学的奠基人,罗氏系列疾病(罗氏病、罗氏肾、罗氏骨盆、罗氏瘤等)的发现者
姓名:何内-雷奈克 生卒年:生于1781年2月17日,卒于1826年8月13日 生卒地:生于法国坎佩尔,卒于法国普莱尔 学历:慈善医院 职业:医生 主要成就:发明听诊器
塞麦尔维斯的经历真的令人扼腕……知晓真理的人被同僚疏离排挤,结果是人类医学进步的迟滞。 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
原来西方在17世纪前几乎不存在医学呀!和动物一样自生自灭吗?
我是愤怒家驹 回复 @117874208: 全世界都一样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权威和面子问题。
塞麦尔维斯的经历真的令人扼腕……知晓真理的人被同僚疏离排挤,结果是人类医学进步的迟滞。 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
洗手这么低成本的事,试试就不行吗,就算没用也不会有坏处,真是可怜的面子
🛋
您的好友,巴斯德即将上场
科学史评话 回复 @叔丁基锂: 不止哦
姓名: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 生卒年:生于1818年7月1日,卒于1865年8月13日 生卒地:生于匈牙利布达,卒于匈牙利奥伯丁 学历:维也纳大学、布达大学 职业:医生 主要成就:提倡用漂白液清洗医生的手和清洗医用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