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敦煌16|敦煌那些朴实的地名里,隐藏着一个大秘密

听见敦煌16|敦煌那些朴实的地名里,隐藏着一个大秘密

00:00
17:38

每次走在敦煌的大街小巷,常常好奇地留心路上各种跟敦煌有关的图案,还有那些地名。慢慢发现,有几个字的“出镜率”很高——尤其是“堡”和“墩”。北京也有类似的地名,比如“十里堡”,这里“堡”字发音是而在敦煌,人们常常把这个字读作

为什么一字有三音?究竟敦煌的那些“堡”和“墩”,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首先,请教了敦煌学专家杨秀清老师,他建议我先了解下这两个字——

坞壁 | [wù bì]


坞壁,通俗一点讲,是现今已知最早的地方自卫武装,历史非常久远。从文献资料看,“坞”和“壁”原本是两种不同的军事设施。“坞”指小障蔽物,防卫用的小堡;有关“坞”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中期的汉简,当时主要作为边疆的一种军事防御设施,多解释为小亭小障。由居延汉简中的边塞制度可以推知,最迟在西汉昭帝始元三年时(公元前84年),西北边塞上已经有“坞”的存在了。

“壁”,“垣也”,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早于“坞”出现。《周礼·夏官・量人》曰:“营军之垒含”,郑玄注:“军壁曰垒”。又《左传》文公十二年曰:“秦伐晋,晋大夫臾骈曰:‘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唐孔疏

(孔颖达作《左传正义》来解释晋朝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简称为孔疏)

“垒,壁也。军营所处,筑土自卫,谓之垒。深者,高也。高其垒以为军之阻固”。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战国时所的“垒”,就是后来的“壁”。


嘉峪关魏晋六号墓中所绘“坞”,院中有一高耸的楼橹


坞、壁、堡、垒,大致都很相似,军事色彩浓厚。历史文献中关于“坞壁”的最早记载出自《后汉书》,是公元36年在朝廷讨论羌人问题时所提出的建议,“缮城郭,起坞壁”,由此可见修建坞壁是为了抵御外敌,防御羌人起义。

坞壁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仅文献记载的坞壁多达900余所。由于王莽末年北方饥荒,兵乱、盗贼纷起,整个社会呈现出混乱动荡的局面,豪门大族为了自保,纷纷构筑坞壁营堡。由于平时要防盗,战时要保家,于是有了武装组织。因此,坞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战斗体系的“坞”,与防御体系的“壁”的结合。


武威雷台汉墓中发现的院楼式坞壁模型


当时北方城市因为战乱而荒芜,只有依靠坞壁务农自给自足,农业占据经济生产的主要地位,后来,大量坞壁化庄园纷纷崛起,成为兵农合一、耕战合一的社会经济组织。坞壁内部由坞主和坞民共同组成,坞主负责管理和保护坞民安全,坞民负责生产劳作,坞主通常由坞民推举产生,制定一系列的规定确保内部生产的进行。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比较常见的是采取血缘和地域的形式,以宗族与乡里作为团结的纽带。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强自立为坞主,或称宗主,他们以宗族乡里关系组织地方割据武装。在河西地区的墓葬中,可以发现不少的坞壁图像,大量的坞民在坞主也就是墓主人的带领下,以坞壁为屏障,进行农业生产、畜牧养殖、狩猎蚕桑,完全可以组成一幅幅魏晋之际当地发展庄园经济的场景。陈寅恪先生在考证东晋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记”时,就指出“桃花源”也是西晋末年以来坞壁庄园的生活写照。


嘉峪关魏晋五号墓所绘“坞前一守卫”


从文献和考古材料显示,坞壁的形式由于地区、时间以及坞主势力大小的不同,可分为楼院式、楼橹式、山间堡垒式和城堡式,其中城堡式坞壁的四周都构筑有高厚的城墙,大门上有望楼,四隅设角楼,坞壁内有大小、形状不一的房屋建筑。在坞壁门口通常有拱卫武士,望楼式角楼也有执杖瞭望者。这类庄园类建筑,随着时光的变迁,就成为后来敦煌地区“堡”子的原型——


嘉峪关魏晋一号墓彩绘砖上的“坞壁图”,画面右侧为坞外的牛羊马和树木等


01 |堡

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堡”的主要发音有:

堡bǎo,土筑的小城,通常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堡垒、暗堡、地堡、城堡等。堡pù,古同“铺”,驿站(今用于地名):如十里堡。堡bǔ,有城墙的村镇,泛指村庄(多用于地名):如堡子、柴沟堡、瓦窑堡等。


分清了读音,也搞清了敦煌的“堡”(音bǔ)原来源自古代河西世家大族的庄园——它因袭于“坞壁”的形式,更类同于小型城堡,一般筑有高而厚实的围墙,堡墙上有稍墙,留有垛口、瞭望孔、射击孔,四角筑有角墩,便于防御。大型的堡内有街道,可容十几户人家居住,还建有庙宇、学校、戏台等;小型者仅住一户人家,民间亦称之为“碉堡”。

敦煌的堡子根据修筑者不同,大致分为几类:一部分是由相邻几个坊的村民共同修筑,如秦州堡、肃州堡、平凉堡等;也有由各坊乡绅、富户领头,四周乡民协力修筑,内建有供人居住的房屋数间,大户或大族人家便居于其内,于是以其姓命名各堡。当然也有大户独资修建的,如东门外的张家堡子。


斯坦因记录的“昌马绿洲设防的村庄”


当斯坦因来到昌马绿洲时(靠近玉门。相传,“昌马”这个名字源于唐代名将樊梨花饲养军马之地,昌马河从其境内奔腾而过,这里曾经水草茂盛)他看到了由墙围起的村庄(上图),他在考察记录中写道,“这就叫堡子(p'u-tzu)”;后来,他又多次提到“城堡式农庄”和“庄园家族”。


建有城墙的昌马村子内部(斯坦因摄)


上世纪初,敦煌周边盗匪猖獗。一旦发现匪情,警戒者示警,居于堡子附近的农户便将人、畜、粮食等迅速转运入堡内,紧闭大门,丁壮者携武器在堡墙上守卫。因堡子易守难攻,在兵荒马乱的旧时,起到很好的防御匪寇侵扰掠夺的作用,保护了堡子附近乡民的安全。尤其是习家堡子,在多次匪徒围攻时,在堡主的良好指挥下,大小人丁齐心协力抵御都没有被攻破。当时有一段流行的民谚,如此赞誉:“安西城是跑马的(意思是其城墙外沙集甚高,几与墙齐,起不到防御作用),习家堡子是铁打的,敦煌城不咋的。”

今天的敦煌,各乡镇许多地名都来源于这些规模较大的堡子,而古堡式建筑形式也在这方土地上交流融汇,转型嫁接,成为独具敦煌特色的“堡文化”标签。


1907年斯坦因所摄习家堡,原址在现黄渠乡,已不存


02 |墩


墩,平地有堆,本意是指土堆,厚而粗的石块、木头或建筑物基础等。在伯希和等人的考古记录中,这个字频频出现,他把在敦煌很多地方看到的土堆高台或圆顶丘陵,都称为“墩”。

实际上,“墩”与堡子相似,只是形制较小,易于修建;是一种用泥土夯打堆垒起来的高而坚实的土台,在乡里坊间起登高看远、了解旷野信息、看滩护牧、守护庄稼林果等作用。这些墩台多分上下两层,有门,上部有垛口和枪眼可供防守,多以建造者的姓氏命名,如月牙泉村的秦家墩,四墙各长十米,墩内分两层,入口门框及门扇纯用檩条木做成,厚实坚固,墩内有木梯可供上下,上层有垛口、枪眼,可供十余人防守。




03 |屯


在敦煌,又叫屯庄子。屯比墩大,但比堡子小得多,仅仅相当于一座大庄院,亦为四面围墙,墙较厚实,门亦较坚固,可供一户人家居住,亦可作放草料、圈牲畜、存粮食等;当匪盗掳掠时,也可藏身并凭借抵御。旧时县城东北郊区的吴家屯庄子、东乡的张家屯庄子以及高家屯庄都很有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建筑不会说话,但时光会诉说,

用一种无声的记忆方式留住历史。

一个城市的往事,不会随时代车轮的前行而被遗忘,

它定会隐匿在街巷,浸润于乡土中。

如果你也喜欢敦煌,那不妨和我一起,

走进这座丝路明珠小城的昨天和今天,

在这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与时代的际遇理想中欣然相逢。


以上部分文字资料摘录自知网和《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图片转自《嘉峪关酒泉魏晋十六国墓壁画》、《甘肃嘉峪关魏晋一号墓彩绘砖》

感谢敦煌的朋友们协助拍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翻翻妈

    感谢主播真诚,娓娓道来的讲解!

  • 神田雪

    念bao是指小城 一般是泥土筑起的 也是古代军事那种碉堡之类的,念bu就是村子,念pu就不知道有什么特别的定义了,有知道的亲们欢迎留言其实根据堡字的发音 你就大概可以猜到这个地方是干嘛的了 没那么复杂 中文很有意思的 也很细致

  • 如月芝兰

    我申请加您微信好友了,能通过一下吗谢谢

  • 魚哼哼

    期待了很久的更新

    敦煌史公子 回复 @魚哼哼: 谢谢关注会提高更新速度,多跟大家分享哦

  • 凶狠的小白羊

    要不断更新哦

    敦煌史公子 回复 @凶狠的小白羊: 是的是的,最近就会更

  • 美酒喝不醉

    我是今年5月去的敦煌,现在偶然搜索到这个节目,打开仔细听了王道士之详说,对王道士的怨恨也减轻些许,谢谢你的介绍,听起来娓娓道来,不慌不急,喜欢你的淡定的声音

    敦煌史公子 回复 @美酒喝不醉: 经常会路过莫高窟的王道士塔,常在想他当时的选择是对是错,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也许我们误解了他很多年。谢谢您的鼓励,敦煌太浩瀚,太厚重,它值得分享给更多的人,真实的历史,不一样的光辉。

  • 若若_q5

    去敦煌之前听了这组音频,又读了两边介绍敦煌背景的书,对了解文化历史非常有帮助。

    敦煌史公子 回复 @若若_q5: 敦煌特别浩瀚,值得反复回味,而后继续探索。期待常相见

  • 1396615byzj

    终于更新了,去敦煌前听了你的节目,感觉特别好。

    敦煌史公子 回复 @1396615byzj: 谢谢您的鼓励期待有机会敦煌见

  • 如月芝兰

    微信名:辛夷

  • 如月芝兰

    杨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