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特色:
精彩有趣的民间故事,名人典籍,坊间传说的小故事,用通俗的语言,给孩子讲述一个个课堂以外的文化知识。轻松掌握各种传统知识,深层次了解民族文化。
民间故事,传说与考古知识,文化学者的研究深入结合,力求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去分析每一个故事的起源与发展。
孩子将获得:
锻炼孩子的集中注意力和画面想象力。
提升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深入全面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诗人李牧描写的清明节时节的一首诗,清明也是中国人的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之一,清明节是指春分后十五天,每到这天,人们有的去祭扫先人陵墓,有的郊外踏青旅游,农村也开始进入春耕播种的农忙季节,因此,清明节不仅仅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逐步演化成了一个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于这个节气本身的自然特点,古代书籍《国语》中说,一年之中“八风”而其中的清明风属阳气,万物到了这天全都恢复了生机,所谓“洁齐而清明矣”,因此将清明风至这一天定为三月节。古代学者都认为清明与这个节气的自然特点密切相关,因为每年这个时候,光照,气温,降雨和物候等多方面均有明显的变化,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较大影响,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同时也就成为了一个节日。
另一种说法认为,清明节由寒食节而来,清明前一两天为寒食节,这里面是有一个典故: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执意要请隐居绵山的介子推做官,用放火烧山的办法迫使介子推下山,不料介子推宁死不从,与其母一起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后悔莫及,于是下令每逢介子推遇难之日,百姓都要严禁烟火,以寒食充饥,从此有了寒食节,因为古人度寒食节常常延续数日,与清明节重合,人们逐渐将这两个重要的节日合二为一,清明随之也变成节,清明寒食也不再严格分开了。
清明各地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大多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相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